名医简介
罗国纲(18世纪中叶),字振召,号整斋,清代医家。上消者,渴证也,随饮随渴,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而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中消者,中焦脾胃病也,多食善饥,而身日瘦,又谓之消中。下消者,下焦肾经病也,小便黄赤,或为淋浊,或如膏脂,面黑体瘦,又谓之肾消。此三消者,属火证也。然有实火者,以邪热之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之不足也。若不辨虚实治之,则未有不误者矣。
白虎汤:治上焦、中焦实热,脉证悉实,身热舌黄,溺赤口渴。
玉女煎:治水亏火甚,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若溏泄者忌用。
如火盛者,加栀子、地骨皮之属。如多汗者,加北五味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泽泻钱半,茯苓一钱。
六一甘露散:治阳明内热,口渴斑黄,及热痰喘嗽,二便闭结。
研细末,用凉水或用温水,每调服三钱。
凡中消善饥,古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既已善饥,自无停积,何堪攻击!如有闭结,或可暂用,否则用上三方清火可也。或各加升麻四五分,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亦妙法也。
大补阴丸:治肾水亏败,小便淋浊如膏,阴火上炎,左尺空虚。
右为细末,地黄捣膏,用猪脊髓同蒸熟,加炼蜜为丸,盐汤送下五六钱。用滋肾丸亦可。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更妙。
滋肾丸:治证同前。
方中用肉桂为引者,借辛热引入肾中之虚热处,俾知析以成功也。以上诸方,悉属阴寒,中病即止。或于病减一半时,宜中时间服补脾之药,如四君、归脾之属,或加麦冬、五味,补土生金,消金生水,庶无后患。
八味地黄丸:治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液,而水涸消渴者。
除地黄、枣皮先捣成膏外,余药研细末,加炼蜜为丸,每早用淡盐水送七、八钱。
凡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而无不由乎命门。夫命门为水火之腑,水无者,固能为消为渴,此肾中之阴虚也,宜用六味。火甚加黄柏、知母,或再加麦冬、五味。壮水清金以制火,人固有知之者,谓阳虚无火,亦能为消、为渴,则人不信。不知水不得火,是无阳不化,有降无升,所以饮水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而枯涸为病者,是皆真阳不足,火亏于下之消证也。知用桂附于滋阴药中,则水得火而温,如釜底加薪,而氤氲上顶矣。此生杀之微权,若不详明,再用苦寒以伐生气,则消者日甚,不能止矣。凡内伤劳病,有火亏不能归原,泛游于外,而为假热证者,亦宜知此,而用之乃妙。阅者宜深思之,不得忽过。
保元汤(新):治肾虚无火而下焦滑遗者,以补阴固涩为主。
水煎,空心服。如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净肉二钱,或加乌梅二个。如兼大便溏泄,加补骨脂、吴茱萸之属。
凡消渴能食,病久而小便数者,津液必竭,则经络涩而荣卫不行,气血凝滞,定成疽疮。又有不能食而阴虚水泛,反来克土,土虚不能渗湿而生热,湿热相搏,不能传化,发于皮肤,身必肿胀。法载肿胀门,所当参用。0渴家不可发汗,虽有外邪,当从轻治,以津液之源竭也。凡下消小便浊,而有脂液,治宜养阴以分清浊,切勿用渗湿之药。肾消,小便甜者为重,是生气泄,脾气下陷于肾中,为土克水也,治宜脾肾两补,或中时用归脾汤加升麻,早夜服六味、八味之类。
全真一气汤:治脾肾两虚,补土以生金,养金以滋阴。一气相生,故中、下二消同治,凡脾肾两经虚证,皆可用也。
水煎服。
备拣古来治三消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天花粉,治消渴神药也。◦消渴,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三消者,多属津液枯涸,补后天,以四物汤为主。上消者加五味、人参、麦冬、花粉煎成,入生藕汁、生地黄汁。酒病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黄柏、知母、熟地、五味之类,以滋肾水。
三消忌半夏。
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用四君子加花粉,或加干葛。上中既平,不传下消。
兼泄者,用白术、白芍之类。
病后燥渴者,余热在肺也,用参、苓、甘草末少许,生姜汁调,冷服。
消渴亦有因虫者,用苦栋根皮煎就,入麝少许,空心服,虽危亦救。
止渴生津,用乌梅、豆豉煎服。又方:用五倍子研末,水调二钱,每日服三次。
消渴变水肿,用真苏子、萝卜子等份,微炒,研末,桑白皮煎汤,调末三钱,每日服三次,水从小便出,渴止肿消。
消渴,用晚蚕沙焙研,冷水调二钱频服。
伤寒变证,有百合病,欲卧不卧,欲食不食,口苦便赤,得药则吐,病名百合,变成消渴。用牡蛎(煅)二两,天花粉二两,共研末,米汤调三钱,每日服三次。
消渴,单用黄连煎服。◦消渴喜水,用泥鳅十尾,焙干,去头尾,烧灰,干荷叶等分为末,每用二钱,水调下,日二服妙。又方:浮石、蛤粉、蝉蜕等分为末,鲫鱼胆七个,调服三钱,神效。
大约此病系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富贵者多有之,而贫者鲜也。有此病者,宜减嗜欲,薄滋味,却思虑,治或可瘳;若徒恃药饵,则难愈矣。
(《罗氏会约医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