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刘仕昌(1914〜),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老根据临床长期观察,认为“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故极推崇《医学心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认为本病虽与肺、脾(胃)、肾有关,但关键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虚则水谷精微之源竭乏,五脏六腑不得充养。胃阴不足则内热自生,上灼肺金,下烁肾水,肺燥则治节失司,肾水不足则虚火更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肾虽为先天之本,亦须后天之源不断化生补充,方不致肾虚而关门失禁,小便频多。刘老治本病主张通过补脾养胃为主,滋养化源,往往屡建奇功。具体又分养胃阴为主及补脾气为主两大法则,分述如下。
养胃阴以滋化源
刘老认为本病初起多以肺胃阴虚为多,常见口渴引饮,随饮随渴,咽干口燥,易饥多食,形体反瘦,舌红少津,苔黄白而干,脉数。此多由饮食不节,长期恣食甘肥,醇酒厚味,日久酿成内热,消谷耗津,津不上潮则成肺胃阴亏。
治疗宜针对病机,滋其化源,增其胃津。津液之源不断,内热自可消除,肺津亦得补充,诸症则可消除。常用花粉、淮山药、五味子、麦冬、生地、太子参、北沙参等。
例1颜某,女,76岁,1991年7月3日入院,住院号:66567。病者多饮、多尿、多食易饥、进行性消瘦3年余,曾用中、西药物治疗,开始尚能控制症状,但近1月来病情反复,上述症状加重,伴有眩晕眼朦,手足麻木,大便秘结,心烦,梦多,尿赤,舌淡红而干,脉细略数。空腹血糖12mmol/L(216mg/dl)。优降糖用至7.5mg/日仍未能控制。刘老认为本例消渴,证属胃津亏虚,拟养胃生津法。
处方:
水煎分2次服,日1剂,连续调服1月余,优降糖减至5mg/日,诸症逐渐消失,复查空腹血糖7.78mmol/L(140mg/dl),痊愈出院。
本例糖尿病已3年多,初用西药能控制病情,后虽用较大剂量优降糖仍未能控制,空腹血糖甚高,多饮、多食、易饥、消瘦、便秘、尿赤等胃津耗损、胃火偏亢的症状较突出,阴津不足,失却滋养柔润,故出现眩晕、心悸、眼朦、四肢末端麻木。刘老四诊合参,分析辨证,认为证属胃津亏虚。故拟方以养胃生津为主,以滋化源。方中多为清养胃阴之品,妙在葛根不但能生津止渴,且升胃中清阳之气使胃阴得以滋养,而胃气又不致壅塞。由于辨证准确,对证下药,又能坚持治疗,故能最后减少西药,且血糖可控制在正常水平。
补脾气以生化源
本病后期,脾胃长期负荷过重,久则气损,运化无力。后天之源不足,肾气无以补充,而致关门失禁。常见疲乏肢倦,头晕目眩,纳谷不香,腰酸,夜尿增多,虚浮肿胀。治以补益脾气为主,以生化源。常用黄芪、党参、淮山药、花粉、葛根、玉米须、山萸肉、生地、杜仲等。
例2郭某,男,49岁,1990年9月3日初诊。病者患糖尿病1年半,始见口渴口干,易饥多食,消瘦,尿多。经久未能控制,久则脾气大伤,化源不足,肾气失充。诊时见疲乏肢倦,纳谷不香,大便时溏,腰酸,夜尿增多,舌淡、苔白,脉弦而细。空腹血糖19.5mmol/L(350mg/dl)。诊为消渴,脾肾气虚。治以补脾益气为主,以生化源。方用:
坚持治疗3月余,各症消失。空腹血糖降至7.2mmol/L(130mg/dl)。本例久病损及脾气,化源不足,肾气失充,故治以补益脾气以生化源,使水谷精微能正常化生、输转,供养全身,刘老认为本病先有胃阴不足的基础,故拟方用药宜特别注意,温燥太过之品仍非所宜,故应在方中配以清养胃阴之品,务使补而不燥,方为合拍。确为经验之谈。
刘老认为,糖尿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用药方面虽有上述养胃阴为主及益脾气为主的方法,但往往要在益气之中顾及养阴,养阴之中注意益气,方不致顾此失彼。刘老据此总结“平消渴方”颇为实用,摘录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由于糖尿病并发症较多,故不同情况可作不同加减,若口渴甚者,加玉米须、芦根各30g,知母15g,若头晕头痛较显著者加苍耳子、白蒺藜各12g,天麻10g;若血压高者加生牡蛎(先煎)30g,杜仲、怀牛膝各15g;白芍15g;若身痛瘙痒者加白蒺藜、白鲜皮、银花各15g;若身有溃疡者加黄芪20g,当归12g,银花15g;若周身疼痛者加黄芪20g,当归12g,银花15g、秦艽、救必应各5g;若纳呆者加麦芽15g,鸡内金10g;若胸闷者加郁金10g,丹参12g。
(钟嘉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