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辨功能器质,每图虚实兼顾

名医简介

朱锡祺(1917〜1989),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主任医师。

心悸怔忡是临床常见病症,其涉及病种很多,但简而言之,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我对心悸怔忡的治疗首先注重二个问题。一是注重问诊。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可初步了解患者心悸的属性及病因,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注重辨病。以器质性心脏病而言,冠心病、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伴有心悸怔忡最为多见,三者引起心悸的病机不尽相同,故光辨证不辨病难获理想疗效。功能性心悸怔忡多由植物神经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以快速型为多见。我习用下方治疗:

太子参15〜30g、麦冬15g、五味子6g、淮小麦30g、甘草6g、大枣7枚丹参15g、百合15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

心悸甚者,加生铁落30g;梦多心烦加景天三七30g,柏子仁12g;苔少口干,加石斛15g,天花粉30g;便秘加生军3〜4.5g。某些功能性心悸怔忡者,腑气一通,即转为正常。若心率不快,舌不红者,用党参15g、易太子参,去磁石、龙牡,加仙灵脾12g。以此方治虚性兴奋为主要特征的心悸怔忡,屡试屡验。

对于器质性心性怔忡的治疗,基本按病论治,结合辨证。

冠心病见心悸者,以气虚血滞为多见,故治疗时常用七分益气,三分活血。药用:

党参15g、黄芪15〜30g、丹参15g、益母草30g、麦冬15g。

兼阴虚者,去党参、黄芪,用太子参15〜30g;兼阳虚者,加附块12g,仙灵脾12g;心悸甚者,加柏子仁12g,磁石30g;伴胸痛加红花6g,王不留行12g。王不留行善入血分,通利血脉,走而不守,止痛作用较佳。伴胸闷加紫菀9g,郁金9g,旋覆梗9g。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紫菀专入肺经,能开宣肺气而改善心脏缺氧状态。

冠心病之心悸怔忡,因痰瘀所致者,也时能见到,可用:

桂枝6g、瓜蒌12g、薤白9g、丹参15g、半夏6g、陈皮6g、郁金9g、旋覆梗9g、黄芪15g。

这类病人虽以痰瘀交阻为主,但多兼有不同程度气虚见症,故于豁痰化瘀药中常常配伍黄芪同用。黄芪补气优于党参,而且善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此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

风心病以心脉痹阻为主,故对其所伴见之心悸怔忡,治疗以通为主。常用:

桂枝9g、赤芍12g、桃仁12g、川芎6g、益母草30g。

丹参15g、红花6g、黄芪15g、桂枝为通心脉要药,配伍赤芍意在互制其弊而各展其长。在临床实践中看到,即使风心病肺瘀血而致咳血者,用桂枝非但无害而且有益。是病心功能障碍是本,肺瘀血是标,咳血乃标中之标,故用桂枝改善循环障碍,能减轻瘀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当然,血热妄行之血证及舌红无津则禁用。

病毒性心肌炎之心悸怔忡,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所致,故治疗不可忽视病毒因素。基本方用:

生地15g、桂枝6〜12g、麦冬15g、甘草6g、丹参15g、黄芪15g、大青叶15g、苦参15g、茶树根15g。

急性发作期因邪毒鸱张,故宜去桂枝、黄芪,加蒲公英15g,地丁草15g;见口腔溃疡,加野蔷薇根15〜30g。若阴虚症状不明显而气虚症状突出(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咽不痛为辨证要点),可去大青叶,加党参12g,桂枝剂量亦可酌情加重。

(陶御风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
2
本条ID:1509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