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姜春华(1908〜1992),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活血化瘀,舒心通脉
心主一身之血脉,若心阳不足或心气郁结、心血瘀滞,则心脉鼓动无力,血运受阻,遂成心脉痹阻之证。心脉痹阻反过来又影响心脉鼓动,郁遏心气心阳,加重心血瘀积。临床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心血鼓荡不畅,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阻滞脉络的病理。此时血瘀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并随证之寒热虚实配伍,常能使心血畅通,心脉得宁。方取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
寒甚加川椒1.5g,细辛3g;阳虚加桂枝4.5g,附片12g;胸闷加薤白9g,枳壳6g;气虚加党参15g,黄芪15g;痕:而有热加赤芍12g,丹皮6g,大黄9g。
例1卞某,男,78岁,离休干部。1982年3月9日初诊。
冠心病史10年余,后又发现脑动脉硬化,常发心绞痛及早搏。心电图提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自搏性心律。刻诊:心悸,心荡,心痛,胸闷,头痛,手抖指红,大便有时秘结,有时日行2次,胃纳差,唇紫,舌绛苔白腻,舌边有瘀点,脉弦结(脉率42次/分,有不规则间歇)。证属心血瘀滞,寒凝营热互阻,脉行鼓动不畅,治拟活血温化与凉营散瘀同施,舒心络而通心脉。
处方:
上方连服14剂,心悸、心荡已平,心痛、胸闷缓解,头痛、手抖消失,脉弦有力(脉率68次/分,无间歇)。心电图复查: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后予活血化瘀加入益气之品调理数月,心绞痛未复发,心律基本正常。
温阳化痰,宣畅心脉
血脉运行全赖阳气以鼓动。外受寒湿之邪,内伤饮食劳倦,致肺脾肾阳气受损,健运宣化失司,三焦气化不利,不能蒸化水液,津液停蓄而成痰饮。饮邪上犯心阳,则离照为阴霾所蒙;浊痰壅遏气化,则脉络之宣畅受阻。因之可引起心悸怔忡,心律失常。痰饮停蓄,心阳不振的心律失常,临证可见心悸眩晕,胸脘痞闷,痰多气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彻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吐涎,苔白腻滑,脉弦迟或短、代、结。治宜温通心阳,化痰蠲浊,宣畅心脉,常以附桂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例2沈某,女,41岁,工人。1981年10月29日初诊。
素有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数日前受凉后曾发高热,经急诊用抗生素治疗后热已退,但心悸咳喘反甚,痰多清稀,胸闷,气急,不能平卧,畏冷,浮肿,尿少,口唇青紫,舌胖苔白腻,脉短而促,脉率110次/分,早搏10次/分。心电图示:肺型P波,右心室肥大,频发房性早搏。证属心肾阳衰,肺伏痰饮,气不化水,水气凌心。拟温化痰饮,宣畅心脉,俾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
处方:
二诊:服上方7剂后心悸、咳喘均有改善,浮肿已退,原方加党参、黄芪各12g。续服14剂。
三诊:心悸咳喘已平,浮肿亦退,尿量正常,略有胸闷,脉率80次/分,无早搏,心电图复查:肺型P波,未见房性早搏。予原方续进7剂,以资巩固。
温补心肾 安神定悸
心律失常属于单纯阳虚者也常可见,其人或年老力衰,或久病迁延,阳气虚弱,心君失于温养,则心神不守而发为惊悸怔忡,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㿠白,胸闷气短。心脉赖阳气以温煦鼓动,阳气不足则形寒肢冷,脉来散大无力或虚迟过缓。此即《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所说:“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如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其心阳之虚本于肾阳虚。因肾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脏,生命之根,肾中真阳不足,则不能振奋鼓舞心阳,致心神散越,心脉失常。对其治疗宜以附子、仙灵脾、熟地、党参、黄芪等温壮肾元,振奋心阳;以龙骨、牡蛎、枣仁、五味子等宁神定惊,安抚心脉。
例3江某,男,60岁,干部。1981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因冠心病、心衰入院,血压偏低,体温37℃,心率48次/分左右,住院已1个月。刻下:心悸、胸闷、气短反复发作,虽盛夏仍畏寒,汗出而怕冷更甚,眩晕,乏力,睡眠不佳,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有时腰酸,小溲频数清长。证属心肾阳虚,神失内守。拟温补心肾之阳,收摄外脱之神。
处方:
7剂。
二诊(9月19日):畏寒汗出好转,心悸减轻,体温回至36.5℃,苔仍黑,感乏力,原方加当归9g,党参9g。再服7剂。
三诊(10月3日):诸恙消失,血压、心率均正常,苔转薄腻,脉细缓,脉率66次/分,准备出院,拟方带回:
此方常服,病情长期稳定。
益气滋阴,养血复脉
心律失常与心血不足或血不养心有密切关系,气血兴衰与共。如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既可直接耗损心血,又能影响脾胃生化功能,致气虚不生血,气血两亏。再则阴血同源,血虚必及阴,阴虚则血少,致成阴血俱乏。另外,阴虚也能耗气,使宗气无根而气不归原,而气不归原或阴虚火动又可引发或加剧心悸怔忡的发作。故对心血不足,气阴两虚的心律失常,每取炙甘草汤或生脉散加减,以益气滋阴,养血濡脉。
例4张某,女,47岁,科研人员。1980年8月21日初诊。
思虑过度,劳损心脾,气血两亏,心神不宁,先则眩晕失眠,继则怵惕怔忡,病已2年。入夏后心悸更甚,终日惶恐,口干汗出,手足心烦热,面赤火升,舌质红,脉细数而代,脉率120次/分,早搏16次/分,间歇有规律,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此系血虚及阴,气阴两耗,心失所养,心神撼摇。治拟益气滋阴,养血宁心。
处方:
上药服7剂,心悸平,夜眠也大有改善,诸恙好转,脉转细数,脉率92次/分,早搏消失。原方续进7剂,复查心电图已正常,随访半年余未发。
泄热解毒,清心宁脉
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时有温热毒邪外袭的特点,可从温病论治。叶天士曾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初起,可见温邪干犯肺卫之证,继则邪热炽盛,热逆犯于心,心脉扰乱,鼓动营血急迫而行,症见发热、胸闷、烦躁、心悸、脉动数短促,与“逆传心包”的病机有相似之处。但局限性的心肌炎并不多见神昏窍闭的神志症状,因此与温病“逆传心包”又不尽相同。此时治疗可参照温病理法,以清热解毒,泄卫透营,清心宁脉为主。药用:
瘀热内结而舌有瘀点加丹参15g,桃仁9g,以凉血化瘀;津液内伤而舌红口干加麦冬9g,石斛9g,以养阴增液;气阴两伤而气短神疲加太子参15g,五味子9g,柏子仁9g,以益气养心。
例5任某,女,36岁,工人。1981年8月25日初诊。
1个月前先患“上感”,继则胸闷、心悸、心烦、低热,心电图提示:左右心室高电压,ST段及T波改变,心率98次/分,有早搏。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而收住入院。入院后先后给予葡萄糖、氯化钾静脉滴注,脱氧核苷酸肌注,强的松口服等,治疗10天,未见明显好转,而转求于中医诊治。刻下:胸闷,心荡,心烦,咽痛,口干,面赤,便秘,舌红绛,苔黄,边有瘀点,脉短促,脉率94次/分,早搏10次/分。证系风温化热,逆犯心脉,瘀热互结。治拟泄热解毒化瘀,清心宁脉。
处方:
上方7剂,药后大便得通,心烦咽痛好转,心荡仍有,原方去大黄,加麦冬9g,再服7剂而心荡、心烦均平,诸恙逐渐消失,复查心电图,T波恢复正常,心率70次/分,无早搏。随访2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