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邓铁涛(1916〜),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五脏相关 以心为本
“辨证首先要辨明病位”(见邓老《耕耘集》,下同),不明病位则不知病之所处,治疗就不能有的放矢,自然难望收效。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将心孤立起来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如久患肺病,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损,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已日衰,脉道不利,这些都可能是诱发心衰或使心衰加重的因素。反过来,心衰又可以引起多脏腑的功能衰竭。如心衰时,血脉瘀阻,肺气怫郁而喘咳;母病及子,中阳不运而脘痞纳呆,水火不济,心肾两虚而水饮停积等。
邓老临证强调分清标本主次,常以《素问》所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告诫学生,就脏腑病位而言,也有标本之别。心衰虽关联五脏,但以心病为本,他脏为标,治疗应重点调理心脏的气血阴阳。而气属于阳,温阳即所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所以养血,温心阳,养心阴是邓老治疗心衰的基本治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前者偏重温心阳,后者偏重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心衰患者。
除心脏外,邓老治心衰还特别重视脾肾二脏。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生痰之源,补益心气离不开健脾,除痰必先理脾,临证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或五爪龙,补益心脾,少佐桂枝,生少火,通心阳。肾为水脏,内寄命火,心衰日久,穷必及肾。阳虚水泛,或亡阳欲脱,都是常见的心肾两虚之证,治疗必须心肾同治,前者用真武汤,后者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和人参。若心肾阴虚,则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对于阴虚阳亢者,则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平肝潜阳之品,如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等。
本虚标实 重在补虚
病位确定,则应详审病机。邓老认为,心衰虽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诚如《医学入门》所说:“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故心脏阳气(兼阴血)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是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阳气亏虚可以导致血瘀,也可以导致水饮停积,因“气者水之母也,水之行止,听命于气”(明·《叔苴子内篇》)。邓老在《耕耘集》中有一段关于心衰水饮形成机理的论述,其曰:“就水饮停积而论,心在五行属火,脾在五行属土,心气虚,火不生土,脾必亏损,致运化失职;心脾虚损,穷必及肾,致肾气渐衰,肾阳不足,温煦无权;加之肺气衰弱,血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于是水湿不能运化排泄,浸渍脏腑经脉,泛滥为肿。”一般认为,水肿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但就心衰而言,水饮停积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阳不足。另外,水饮还与血瘀有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当代名医邹云翔教授也曾说:“水肿有由瘀血内阻所致者,从气分治疗无效,当予活血化瘀法”。(《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邹云翔》)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因实致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邓老认为,阻断这一循环关键在于补虚固本。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利水祛痰,绝不可标本倒置,专事攻逐,更伤其正。这一思想在暖心、养心两方的组方中得到充分体现。两方均以人参为主药,培元益气,一配附子温阳,一配麦冬养阴,薏苡、茯苓健脾利水,法半夏、橘红通阳化痰,三七虽功主活血,但与人参同科,也有益气强心的作用。两方均属以补虚为主,标本兼顾之剂。除两方外,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黄芪、酸枣仁、柏子仁等;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在此基础上,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田三七、鸡血藤等;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仁、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浮海石;湿重苔厚者加苡仁。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_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总之,诊治心衰,一定要审证严密,详分标本虚实,以补虚为主,标本兼顾,做到“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而绝人长命”。
阴阳分治 温补为上
邓老辨治心衰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阴阳为八纲之首,历来受到中医的重视。《景岳全书·传忠录》曾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邓老如此辨证分型还有其病机根据。其一,心衰虽可累及五脏六腑,但以心病为本,调理心之气血阴阳,为治本之法。其二,心衰虽有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但气属阳,血属阴,辨明心阴心阳,则心气心血已在其中。其三,心气虚是心衰最基本的病机,在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乃心衰之共性。若进一步发展,则有由气损及阴或气损及阳的两种可能,临床出现心气阴虚和心阳气虚两种证候。其四,标实证多以兼证出现,可见于各类型心衰患者,治疗也只能在补虚方药上加味。由此可见,虽然只分两证,但提纲挈领,概括其余。临证在辨明阴阳的基础上,视脏腑虚实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施治。
阴阳之间,又以阳气为上。邓老认为,“治本首先要补气温阳”,心衰就是因为心阳气虚衰,功能不全,血脉运行不畅,以致脏腑经脉失养,功能失调。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日中阳气盛,心脏活动增强,故患者一般情况尚好,而夜半,阴气盛,阳气衰,故心衰更为加重。补气除用参、芪、术、草之外,邓老还喜用五爪龙,且用量多在30g以上。五爪龙为桑科植物粗叶榕(又名五指毛桃)的根,性甘温,有补气、祛痰、除湿的作用。温阳可用桂枝、附片。但应注意,附桂大辛大热,一般只用于阳虚阴盛,形寒肢冷,面白肢肿的患者。寒象不明显者,邓老多用甘温之法,或配合温胆汤意,温通心阳。对于心阴虚患者,邓老也多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半夏三药益气祛痰通心阳,而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又当以益气扶阳主治。
病证结合 灵活变通
以上为邓老治疗心衰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实际临证,常视具体情况灵活在变通。邓老强调辨证论治,但也不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对于心衰,邓老重视病证结合,根据心衰病因不同,适当调整治疗方案。病因为冠心病者,多见气虚挟痰,痰瘀互结,邓老一般用温胆汤加人参、白术、豨莶草、田三七等,益气祛痰,以温阳通脉。若属阴虚,则多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者,每有风寒湿邪伏留,反复发作,治疗则在原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豨莶草、防己、鸡血藤、桃仁、红花等,以祛风除湿,并嘱患者注意防寒避湿,预防感冒,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为害。病因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大多数肝阳偏亢,则需配合平肝潜阳法,常用药有草决明、石决明、代赭石、龟板、牡蛎、钩藤、牛膝等。若心衰尚不严重之时,可先按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常常可同时收到改善心衰的效果。原有糖尿病或甲亢的患者,证候多属气阴两虚,治疗一般以生脉散加味。糖尿病可加山茱萸、桑螵蛸、玉米须、淮山药等,淮山药用量要大,一般在60〜90g。甲亢者多加用浙贝母、生牡蛎、山慈菇、玄参等,以化痰、软坚、散结。
(李南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