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效方百乌荔楝芍草麦芽汤

名医简介

程绍恩(1929〜),长春中医学院教授。

程氏积30年来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百乌荔楝芍草麦芽汤,用以治疗一切胃痛。只要加减得当,无不应手取效,实为临床治疗本病证的妙方。

处方:

生百合40g、乌药15g、荔枝核15g、川楝子20g、生白芍20g、生甘草10g、生麦芽30g。

上药水煎3次,混匀后,分3次服。每日服2次,早饭前30分钟,晚饭后40分钟,温服。

加减,依本病兼症的不同,随症加药。

1.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弱者,属胃阳虚,加党参30g,桂枝10g,高良姜15g,干姜10g。

2.五心烦热,颧红,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属胃阴虚者,加沙参10g,麦芽10g,生地15g,玉竹20g。

3.胀满甚,善太息,舌隐青,脉沉实,属胃脘气滞。加香橼25g,佛手10g,木香5g,香附10g。

4.刺痛不移,日轻夜重,舌边尖有紫黑斑块或小点,脉沉湿,属胃胺血瘀者,加丹参30g,蒲黄10g,五灵脂10g,红花10g。

5.嘈杂吞酸,呕恶不思食,呃逆嗳气,舌红,苔黄白而腻,脉滑数,属伤食胃痛,加神曲10g,山楂10g,鸡内金10g,莱菔子15g。

6.胃脘暴痛,上腹部拘急,四肢厥冷,舌淡白,脉沉紧,为寒邪犯胃,重用白芍、甘草,加附子10g,干姜15g,高良姜15g,香附15g。

7.胃脘灼热而痛,面红或目赤,口干渴,牙痛,龈肿,舌红苔黄,脉洪数,属胃火炽盛,加生石膏40g,大黄10g,黄连10g。

8.便溏,尿少,浮肿者,加茯苓30g,车前子25g,桑白皮25g。

9.乏力,气短,四肢倦怠者,加麦冬10g,五味子10g,党参30g。

10.胃酸多,胃灼热而痛者,加大贝母30g,海螵蛸30g,黄连5g。

11.溃疡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三七粉5g。

此方专能养胃、和胃、开胃,有理胃气、降胃浊之功效。养胃阴而不腻,清胃火而不寒,温通胃阳而不热,止胃痛之效显且长久;破滞气而无太过之弊,化瘀血而无骤破之险。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阴,若气机不降,受纳、腐熟水谷之功失司,则胃痛胀满诸症必作。受纳是腐熟的前提条件,降浊则是胃气和畅的基础。上方中以生百合为主药,专能益胃阴,以增强受纳、腐熟、降浊之力,则诸症除矣。《本草纲目》谓:“百合养五脏,补中益气,主治邪气腹胀心痛,除心下急满痛。”配乌药辛温之性,去百合补而生郁之弊,可增强顺气开郁,散寒止痛之效。《本草衍义》说:“乌药散诸气,治七情郁结,降中兼升,滞中带补也。”荔枝核,温中理气,专治胃脘久痛,时屡触屡发者收效甚捷。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胃二经,以佐乌药荔枝核之温热,又主治心胃暴痛。芍药酸甘化阴,配甘草甘平为之使,二药相合名曰芍药甘草汤,专能缓急止痛,养胃阴补胃气,配麦芽消导之品,则胃气和矣。

李姓农民,男,32岁。素有胃痛宿疾,时犯时止,1986年孟夏,忙于耕田,以致疲劳乏累,饥饿,贪食生冷粘硬食物,而致胃痛发作。诊之,胃脘暴痛,呕吐清水,吐甚则胆汁上溢,吐物色绿而苦。痛甚则呼吸欲绝,头撞墙壁,大声呼叫不停,叫声停则两目上视,白眼上翻,呼吸微弱,气息欲绝,家人惊惶失措。诊其面色苍白,舌隐青,脉沉伏。扪其上腹硬韧,压痛明显。此乃寒邪犯胃,“寒则气收”,胃脘部暴缩拘急,故痛如刀绞,不可忍受。投百乌荔楝芍草麦芽汤2剂。其中白芍增量至50g,甘草25g,另加高良姜、香附各15g,附子、干姜各10g,水煎服。服1剂后,痛立止;继服2剂,诸症悉除。随访2年,虽再食生冷硬物亦未复发。

(张绍灵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82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