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赵金铎(1916〜1991),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临床家。萎缩性胃炎,是以胃脘疼痛,病情迁延日久,进一步出现贫血、消瘦、疲乏、腹泻等全身症状为主的疾病。
此种胃脘痛,病理变化复杂,因而多缠绵不愈。患者体质大多虚弱,或阴虚,或气滞,或血瘀,或寒热不调,或寒热错杂,或升降失司,或清浊相混,或虚实夹杂,或失治,或误治,见症不一,性质各异。这就需要仔细辨证,恰当论治。大寒大温、大补大攻之剂,皆非所宜,应做到“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缓中补虚,疏气令调。
养肝阴,疏肝木,防微杜渐
“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肝木扰动,先横逆乘胃。因此,多数胃脘痛与肝木有关,尤其是起病之初,无不表现出肝木横逆犯胃之证。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若郁怒所伤则气滞横逆,侵犯阳明胃土而出现胃脘疼痛的症状。气郁久则易化火,化火则易伤阴。又久痛入络,入络则易致瘀阻。故论治之中首要注重疏肝理气,并注意养肝之体以济其阴,活肝之血以通其络。常用金铃子散合一贯煎加减出入为方:
胃阴虚者,可酌加山药;肝肾阴虚者,可酌加二至丸以补阴;若瘀血证明显,可酌加失笑散、桃仁、赤芍、丹参等活血之品。总之疏肝勿忘滋阴,养肝勿忘疏滞,和中寓补,补中寓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并能防微杜渐。
滋肾水,强脾阴以固先后天
病虽在胃,而缘由肝木之克。脾胃均属中州,因受肝木横逆之干扰而失运化之职,水谷不化,气血日衰,致使五脏六腑失之濡养。因而除胃脘痛外,常伴有消瘦,神疲,短气,头晕,腰膝痠软,小便频数,舌淡而暗、苔薄白,脉细微无力等一系列虚劳见症。
脾为肾之主,胃为肾之关,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后天受损,必然导致先天受害。肾失脾主之健运而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木得以妄行。因此滋肾阴,强脾胃而济先后天,以制肝木之逆,是立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对此类见证,常在一贯煎的基础上加二至丸,以倍补肾之功,再配以青陈皮、郁金等调肝解郁之品,往往能奏效。
通瘀滞,和络脉以标本兼顾
叶天士说:“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萎缩性胃炎的后期,也符合这一规律。肝气郁滞迁延日久,气既被阻,血亦受累,络脉瘀阻不通出现气滞血瘀的见症。一般胃脘刺痛以午后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治宜活血疏滞,和络定痛,可选用失笑散加味,常加当归、桃仁、香橼皮、青皮、郁金。兼有中气虚者,加白术;胃阴虚者,加山药、黄精。
临床体会,萎缩性胃炎阴伤者十之八九。根据伤肝阴、胃阴、脾阴、肾阴的不同,以及受害程度的深浅,在立法处方用药时务求恰如其分,病重药轻则无济于事,但也不宜过猛,急于求成,否则往往事与愿违。在调治这类疾病的过程中,需嘱病者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并需得到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方可获效。
患者吴某,女,43岁。
患胃脘闷堵胀满30年,近日来疼痛兼作,食油腻则欲吐,纳呆不食;伴见颜面苍白,头晕眼花,乏力短气,心慌心悸,畏寒肢冷,口干不欲饮,饮水即溲,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无力而数。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临床辨为肾阴阳两虚,脾失运化,治宜两固先后天,稍佐理气之品。
二诊:服上方药7剂,大便通畅,脘腹胀满减轻。仍纳差,苔薄白舌淡,中见剥脱,脉沉微无力而数。前方佐人白蔻仁5g,厚朴花9g。
三诊:精神转佳,诸症均有好转,原方去苁蓉、郁李仁,加当归、白芍调理,诸症渐平,后用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活血药以善后。治疗年余,诸症渐退,复查时各种化验指标均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