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施今墨(1881〜1969),著名中医学家。施氏治胃,立温、清、补、消、通、降、和、生八法。
1.寒宜温:溃疡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凉,遇寒则引发胃胀疼痛,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之法。常用方剂如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之类。习用药品有荜茇、吴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荜澄茄、草豆蔻、干姜等。
2.热宜清:胃中有实热,如口干,舌燥,喜冷饮,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甚至色黑而干,治宜寒折。常用方剂如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三黄泻心汤之类。习用药品有栀子、知母、生石膏、龙胆草、黄芩、黄连等。
3.虚宜补:久病多虚,食欲不振,纳食不消,全身乏力等,治宜补益。但脾胃虚弱,不宜蛮补,补之不当,易生胀满,更不思食。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习用药品有参、芪、山药、莲肉、白扁豆、芡实、薏苡仁、生谷芽等。
4.实宜消:食积不消,症见胃脘胀满,纳食无味,嗳气,口臭等。常用方剂如保和丸、木香槟榔丸之类。习用药品有枳实、枳壳、槟榔、神曲、鸡内金、厚朴、陈皮、山楂、炒麦芽等。
5.痛宜通:“不通则痛”,通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胃脘痛治宜温通。气痛为窜痛,血滞之痛为痛有定处,寒痛则遇寒即痛,热痛则有灼热感。施氏常用方剂是正气天香散、沉香升降汤、九气拈痛散、手拈散等。气分药品有伽南香、檀香、藿香、丁香、沉香、香附、乌药、青皮、陈皮、厚朴、木香、砂仁、豆蔻等。血分药品有乳香、没药、延胡索、丹参、五灵脂、血竭、降香、三棱、莪术、三七、红花、桃仁、蒲黄、郁金等。
6.呕逆宜降:胃气上逆,时见呕恶,或呃逆频频,治宜使胃气以下行为顺。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习用药品有陈皮、半夏、白扁豆、生姜、苏叶、藿香、代代花、佩兰叶等。
7.嘈杂宜和:寒热夹杂常见胃脘嘈杂、吞酸、胀闷、烧心、嗳气等,治宜寒热药并用。常用方剂如左金丸、半夏泻心汤之类。习用药品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
8.津枯宜生:脾胃弱,津液枯则毫无食欲,口干不能多饮,胃酸缺乏,治宜养阴生津。常用方剂如麦门冬汤之类。习用药品以西洋参为最好,其他尚有石斛、沙参、荷叶、绿萼梅等。叶天士用乌梅配木瓜治胃阴枯涸,津液不生颇验,此两药对胃酸缺乏甚效。
例1时某,男,52岁。
胃脘痛十余年之久,时发时止,饮食失调或遇凉或饥饿则发作,得食稍缓。平素喜热饮,经市立三院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病。3日前,不慎于食,又复感寒,以致引发旧疾,脘痛不休,嗳气频频,泛酸,有时食后欲呕,嘈杂不适,热敷减轻,但不能止,影响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舌苔薄白,脉沉细。胃阳久虚,寒滞阻于中宫,胃气不得和降。宜用温中、散寒、理气为治。
处方:
二诊:服药5剂,1周未发疼痛,食量稍加,但有时仍觉胃脘不适,大便日1次,原方加减。
处方:
另丁香、檀香各1.8g,研极细粉,分2次冲服。
例2秦某,男,45岁。
经商十数年,往来南北,饮食起居无有定时,食欲渐减,遂至不知饥饿,纵有佳肴,亦不欲食。懒言、倦怠,精神大不如前。舌苔薄白,脉缓而细。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受水谷之气以生,劳倦思虑,耗伤津液,以致脾胃失调,运化功能紊乱,致使胃纳呆滞,拟调气机、养胃阴、生津液为治。
处方:
前方连服。
(祝谌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