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状多端,治难执一;斟酌寒热,大法求通

名医简介

汪机(1463〜1539),号石山,明代医家。

心痛之症,因状多端,治难执一有因心事郁结,致血不生而痛者;有因饮食失节,致伤胃脘而痛者;有因清痰稠饮,与血相染,妨碍升降而痛者;又有丹溪言人饮食热物以致死血流于胃口而作痛者;有因七情内郁,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混淆而痛者。故治法宜乎分因而疗:是以因心事郁结,致血不生而痛者,治宜开郁养心血,兼以生血之剂;如伤食致伤胃痛者,法当涤荡,兼以消导之剂;如因清痰稠饮,杂血妨碍升降者,法当驱逐;如因七情内郁,以致清浊不分者,先当分提清浊;如因热食致使胃脘停留死血者,法当驱行瘀血。数症之外,先哲又有饮食风悸寒热虫疰火九种之分,兹不及述,学者并观本论。虽然种种不同,未有不由气滞而致,古方皆用行气散气之剂治而愈之。若气得通而痛则愈。经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也。

木香散气饮:治一切气郁湿壅以致胃脘作痛,心腹痞硬,治宜疏壅滞,清湿热可也,故用木香、陈皮、生姜、半夏、厚朴、青皮等苦辛疏壅散郁,吴萸、益智、茯苓、草蔻、苍术、泽泻等,以消痞满,升麻、柴胡清热,人参养气,当归调血。

木香(苦辛温)一钱(另研末,临时入药),陈皮(苦辛温,去白)八分,生姜(辛温)三片,半夏(苦辛温)六分,厚朴(辛温)七分,青皮(苦辛温)七分,吴萸(辛温)七分,益智(辛温)七分,茯苓(甘平)一分,草蔻(辛温)七分,苍术(辛温)七分,泽泻(咸寒)一钱,升麻(苦寒)七分,柴胡(苦寒)七分,人参(甘温)一钱,当归(辛甘温)一钱。

水煎。食后热服。

白螺丸:治痰积郁于胃脘作痛。法当疏郁,豁痰行滞导积,是以用枳壳、香附等以疏郁;南星、半夏等以豁痰;用青皮、木香、砂仁等以行滞;白螺壳、莪术等以导滞积;用栀子以清热,滑石以利湿。或问,治心气之病何多佐以分利小水之剂?盖心与小肠乃相为表里,若是小肠气通则心气自然畅矣。

枳壳(苦辛温)七钱,香附(辛温)一两,南星(苦辛温)八钱,半夏(辛温)一两,青皮(苦辛温)一两,木香(苦辛温)五钱,砂仁(辛甘温)一两,螺壳(火煅)一两,莪术(苦辛温)五钱,栀子(苦寒炒褐色)一两,滑石(甘寒)一两。

共为末,用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食后以姜白汤送下三、五十丸。

连附六一丸

治胃脘久痛,乃湿热为害,法当疏郁清热可也,故用黄连之苦寒清热佐附子之热,散郁用黄连之寒不为郁热所忤,乃从治之法也。黄连(苦寒,炒焦,褐色)六钱,附子(辛热,童便煮)一钱,为一剂,加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扶阳益胃汤:治寒气客于肠胃,以致胃脘当心作痛。法当温胃散寒,故用草豆蔻、吴茱萸、益智仁等以温胃,干姜、附子、肉桂等以散寒,佐白芍以收阴,人参、白术、陈皮、炙草等以益阳气。

草蔻(辛温)一钱,吴萸(苦辛热)一钱,白芍(苦酸寒)一钱,干姜(辛热)钱半,肉桂(辛温)一钱,附子(辛热)钱半,炙草(甘温)五分,人参(甘温)二钱,白术(苦甘温)一钱,陈皮(苦辛温)六分,益智仁(辛温)六分,生姜(辛温)三片,大枣(甘温)二枚。

水煎温服。

二陈汤

治湿热痰郁,胃脘作痛,用此加药。二陈半夏橘皮停,甘草相兼白茯苓,痰在一身都总理,须凭引药始通行。

桃仁承气汤:治瘀血留于胃脘作痛。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黄与桂枝,血证发黄并血竭,狂言乱语总相宜。

落盏汤

治诸般心痛用此。如有蛔虫泛吐黄水者,加使君子、乌梅;如痛连胸胁,四肢拘挛,加苏梗、青木香;如两胁痛加枳壳;如痛连后心,痛不能呼吸者,加沉香。落盏汤中九品奇,青陈藿朴五灵脂,良姜白蔻玄胡索,石菖加用合其宜。

蟠葱散:治脾胃虚冷,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两胁。

蟠葱散内桂干姜,棱术青丁胡藿香,苍草宿砂槟茯佐,诸经寒气最宜尝。

控涎丹治痰饮攻注作痛。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份。

上为末,粥丸。食后、临卧,淡姜汤下五七丸至十丸。

舟车神佑丸:治湿痰攻注,及气血壅滞,心胁走痛不忍者。

大黄、大戟、芫花、青皮、陈皮、黄柏、槟榔各一两,甘遂、木香各五钱,轻粉五分,牵牛(头末)。

上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加味枳术丸: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闷、恶心、嘈杂嗳气。

白术(炒)三两,枳实(炒)、苍术(制)、猪苓、川芎、半夏(制)、麦芽(炒)、神曲(炒)、黄连(土炒)、赤茯苓、白螺丝壳(煅)、缩砂各七钱,草豆蔻、黄芩(土炒)、萝卜子(炒)、青皮(去白)、干生姜各五钱,陈皮(去白)、香附子(醋炒)、瓜蒌仁、厚朴(制)、槟榔各三钱,木香、甘草各二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7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