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勿专事寒凉,出血莫偏执化瘀

名医简介

李纪元(1936〜),郑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眼底血证治疗

一、遇“炎”勿专事寒凉

眼内出血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故眼内出血必有所因,临床当审证以求因,审因以论治。我在1983年10月,曾治一王姓,男,25岁病人。主诉左眼视物不清3个月余,经外院诊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使用中药治疗不效。检查:左眼视力0.02,眼底无法窥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左眼玻璃体呈大片云絮状混浊,屈光间质模糊不清,呈红色反光,且有密集棕黄色素点飘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伴头晕,目涩,面色㿠白,纳差便溏,四肢困乏,气短懒言等症。查阅患者过去病历,所服诸药不外丹皮、栀子、生地、紫草、知母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今参合脉证,细究其本,乃系中气不足,脾不统血,血溢络外,蒙闭清窍之证。遂拟温脾益气,固涩止血之法,治疗月余,视力恢复至1.2,诸症悉除而收功。

后悟前医以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因而在“炎”字上着眼,一味使用清热凉血止血之品,过用寒凉,使眼底脉道之血凝涩而难以吸收。其致误之由,在于忽视治病求本的原则。

二、治“气”亦止目血

眼底血证,经久不愈,或形成后遗症,往往与气血虚亏有关。因气有生血并鼓动血液上行,濡养于目之作用,所以眼底血证亦应当注意到气的盛衰行滞,不能只重视凉血止血,或活血化瘀。

1984年5月,诊一患者赵某,男,干部。主诉2月前左眼突然视物模糊,平素头晕目眩,现口干舌燥,面无华色,心悸,多梦,难寐。经外院检査为“视网膜静脉血栓”,曾用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及自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月余无效。检查:左眼眼前指数,视盘边界不清,在上枝血管从视盘边缘开始,呈火焰状出血,伴有淡黄色渗出物,颞下静脉纡曲,动脉变细,血管壁反光增强,可见动脉交叉压迹。舌质淡红,脉细弱。本例虽因“血栓”而致暴盲(视网膜静脉血栓),但参合脉证,则属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迫血妄行而成是病。其病机为阴血不足,“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而心悸,多梦难寐;心主血,其华在面,血虚不能上营,则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为心苗,心主血脉,心血不足故舌色淡红,脉细弱。权衡病机,拟养心益血,健脾益气为主;平肝收敛,祛瘀生新为佐。方选归脾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以补生血之源;当归、茯神、远志、五味子、白芍,养阴以安心神;珍珠母、龙骨、牡蛎平肝收敛,重镇安神;加用丹参、牛膝、藕节、血余炭,以祛瘀生新。全方补中寓散,动中藏静,施治相宜,逾半载而收功。

又于1986年9月,治一李某,47岁,家庭妇女。主诉右眼视物不清半年余,时轻时重,经外院诊为“视网膜静脉栓塞”,曾用针剂复方丹参、维脑路通、血管舒缓素,口服烟酸及中药桃仁四物、通经散等治疗,近视无进步。检查:视力右0.05(不能矫正),眼底见动脉细,静脉怒张,网膜乳头周围有放射状出血迹,累及黄斑部。伴有头晕目眩,口苦咽燥,胁疼,体倦乏力,精神易于激动。舌质淡红,脉弦而虚。且平时家庭不睦,情志不畅,郁怒伤肝。参合脉证,系属气机闭塞,疏泄失职而致肝气郁结为患。故以丹栀逍遥散加香附、郁金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藕节、血余炭、茜草根等行血散瘀、止血退障明目;并酌情加入白及、棕榈炭以寓动中有静,止中求活之意。同时常以话语宽慰其心,治疗3个月而视力(右)达1.0,眼底出血吸收,余症悉除。追踪3载疗效巩固。

儿童弱视四法

弱视是儿童发育期发育性紊乱而妨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眼病之一。本病眼部可无器质性改变,或虽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视力下降与其病变不相适应,且不能矫正或矫正视力低于0.8,可发生于单眼或双眼。

患者眼外观正常,目力低下。属中医“视瞻昏渺”的范畴,甚者则为“小儿青盲症”。祖国医学文献中早就有近似本病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目青盲候》曰:“眼无障翳而不见物,谓之盲”。1920年刘光耀先生著《眼科金镜·盲》曰:“症之起不痛不痒,不红不肿,如无症状,只是不能睹物,盲瞽日久,父母不知为盲”。这正和早期不易发现,特别是不伴斜视的弱视一病的临床表现相同。

弱视的治疗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年龄越小,疗效越好。防治弱视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目前,治疗弱视的方法虽多,但疗效多不理想。笔者诊治本病共分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每取满意疗效。

一、理脾消积,养肝明目

小儿具有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加上目前独生子女多偏食择食,饮食不节,积滞损伤中焦,气机受阻,运化失职,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影响儿童的营养和生长发育,目失濡养而致弱视。患儿常觉眼部羞明干涩不适,频频眨眼,全身兼见纳呆厌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或午后潮热尤以手足较重,烦躁易怒,夜眠不宁,面黄消瘦,毛发稀疏,皮肤干燥,困倦喜卧,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或干结。舌苔浊腻,脉滑细。综理脉证,属积滞伤脾弱视。当以消积导滞,理脾和中为首务。又因儿童弱视由运化失职,肝虚血少,目失濡养所致,故宜佐以养血益肝明目之品。方选肥儿丸(《和剂局方》方)加减:

神曲15g、肉豆蔻6g、麦芽12g、陈皮8g、木香4g、白术6g、茯苓15g。

或选加草决明、青葙子、谷精草以助清热明目;加生地、枸杞子、女贞子以滋补强壮,养阴明目;加菟丝子补肾益精明目。配合主方,共建消积导滞,理脾和中,养肝明目之功。

例1韩某,女,10岁。1981年10月5日初诊。

自诉双眼自幼视物不清,干涩羞明,并频频眨目,配镜矫正,自感戴镜与不戴一样。经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医院诊为弱视,治疗效果不佳。检査:双眼眼位正位,外眼如常,视野正常,远视力双眼均为0.2;近视力双眼均为0.3。1%阿托品眼药水散瞳检查:屈光间质清晰,眼底以+4D可窥及,视神经乳头色红,且小于正常人,黄斑中心凹反光点弥散。屈光检查:左眼矫正为0.4,右眼矫正为0.6。伴见纳呆厌食,食而不化,下午腹部胀满,烦躁易怒,夜卧不安,面黄肌瘦,毛发稀疏不泽,困倦喜卧,精神不振。舌苔浊腻,脉滑。证属积滞伤脾型弱视。治以消积导滞、理脾和中。药用肥儿丸加减。先服15剂,患儿纳食渐增,夜能安卧,诸症悉减。视力:右0.7,左0.5。继守上方,重用白术、鸡内金各15g,健运脾胃,消补并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并加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谷精草各15g以补肾明目。随证加减继服50剂,诸症尽除,双眼视力均达到1.2。又守后方服药3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5年,眼明体健,疗效巩固。

二、清肝泄胆利湿,疏风活络明目

目为肝之窍,受肝血而能视,赖肝气而辨色,故为肝之外候。而肝与胆为脏腑相合,互为表里,胆之精汁升聚而成神膏,故眼的视觉正常与否,与肝胆关系至为密切。

若劳目久视,用眼不当,致使肝胆劳伤,气血不足;或闷闷不乐,哭笑无常,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偏食择食,损伤脾胃,内生湿浊,郁遏化热,蕴结肝胆,均易引起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蒸,浊阴上泛,目窍受蒙而酿是病。患儿常觉眼部胀痛,头昏头胀,眼睑时而痉挛,不能过久视物,久则困乏。或目珠偏斜,并伴口苦,饮食减少,小便黄赤,夜睡易惊易醒。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参合脉证,属肝胆湿热型之弱视,故宜用清泄肝胆湿热,疏风活络明目法治之。方选升麻龙胆饮子(《审视瑶函》方)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地龙12g、升麻3g、郁金6g、谷精草15g、麻黄根15g、当归10g、蔓荆子10g、青蛤粉6g、甘草3g、滑石10g。

若用眼过久,目珠偏视,眼睑对而痉挛者,加丹参、川牛膝以活血通络;加僵蚕、钩藤、全蝎以清热除风,解痉止痛。眼胀头痛加夏枯草、香附、白芷以清热散瘀,祛风止痛;口苦2究,小便赤黄者,加木通、栀子以利水清热;目痛日久,用药后视力改善不著者,去龙胆草、黄芩、滑石,加菟丝子、女贞子、偏灵脾以补肾养肝明目;纳呆食滞者加鸡内金、砂仁以消食和胃,化湿醒脾。

例2王某,男58岁。1988年4月25日初诊。

其父代诉,患儿于半年前因视力不好经北京、广州等地医院诊为弱视,曾用中西药物及针刺治疗,视力无改善。检査:双眼眼位正位,外眼正常,视力右0.4/0.5,左0.3/

0.4,矫正后无提高。双眼屈光间质清晰,眼底正常,未发现眼颤。但述平时头晕头胀,眼睑时而痉挛,不能耐久视物,久则困乏,夜睡易惊醒。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证属肝胆湿热之弱视。治宜清肝泻胆利湿,疏风活络明目。方用升麻龙胆饮子加减,先后加减服用86剂,视力提高,右1.2/1.2,左1.0/1.2,随访半年,疗效巩固。

三、养血补肝,滋阴明目

肝藏血,肾藏精,目赖肝血肾精以视物精明,故肝肾之气充,目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目则昏蒙。若因久视、久病或热邪伤阴而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精不化血,血不养肝,精血亏乏,不能濡养于目,则表现眼无器质性改变,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在0.3以下,不能矫正或矫正低于0.8,对排列成行的视标分辨较单个视标差,并见眼目干涩昏蒙,不耐疲劳,眼珠外斜,或伴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而弱。证属肝肾不足型弱视。治宜养血补肝,滋肾明目,方选四物五子汤(《审视瑶函》方)化裁:

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熟地10g、五味子10g、菟丝子10g、车前子10g、覆盆子10g、枸杞子10g。

阴虚火旺而见口干,神烦,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者,可重用生地,并加知母、黄柏、草决明、谷精草等滋阴降火,清肝平肝之品;气虚懒言,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黄芪、白术等以健脾益气;血瘀者易白芍为赤芍,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气滞者加香附、郁金;血虚头痛加白芷、藁本。

例3李某,男,12岁。1979年2月3日初诊。

自幼左眼视物不清,配镜矫正不适应,经数家医院诊断为:1.屈光参差性弱视;2.共同性斜视。治疗效果不佳。

检查:右眼视力为1.5/1.5,左眼0.5/0.4。双眼视野正常。屈光度右L。,左L+3.0D,配镜矫正不适应。眼位外斜10°,屈光间质清晰。右眼眼底正常,左眼视神经乳头小于正常人,边界模糊,稍隆起,静脉充盈。兼见两眼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健忘、多梦。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证属肝肾不足所致之弱视。治宜养血益精,补益肝肾。方选四物五子汤加减,先后服用64剂,右眼视力正常,左眼1.0/1.0,诸症皆除。为巩固疗效,嘱取上方5剂之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日服2次,每次2丸。

四、益气养血,补虚明目

气血是维持视觉功能的主要物质。气对眼的作用甚大,故《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曰:“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灵枢·决气篇》说:“气脱者,目不明。”而以血对眼的关系而论,也是非常密切的,正如《审视瑶函》所谓:“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则目病生矣”。若年弱体衰,久病亏损,竭视伤血,过劳损气,或饮食失调,运化不足而致视物昏蒙,目若忽无所见,或上睑下垂,或眼位偏斜,兼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呆食滞,面色不华。舌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而弱。则属气血亏损之弱视。当治以益气养血、补虚明目法。方选补元增明汤(《屈光不正与中医疗法》方):

紫河车粉6g、枸杞子15g、菟丝子18g、楮实子15g、人参4g、牛膝10g、木瓜10g、山药15g、熟地15g、伸筋草15g、丹参20g、当归12g。

目珠偏斜,转动失灵者加僵蚕、钩藤,甚者加全蝎、蜈蚣;若上睑下垂,启睁无力者,加葛根、升麻;若弱视日久,视力难复者,加制马钱子(0.6〜1g)、灵芝草以补虚强壮,或加元寸(0.2g,冲服);若纳呆食滞,加鸡内金、神曲、山楂、麦芽消胀化滞,开胃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此属气血亏损之虚证,治当用补,但应防止补之不当,反致气血壅塞。因此,在益气养血的同时,稍加活血导滞之品,使补气而不壅,补血而不涩。川牛膝、丹参、麦芽、山楂皆为常用之品,往往可获事倍功半之效。

例4许某,女,9岁。1983年11月17日初诊。

右眼上睑发现不能上举,视力下降已有2年,经西医检查,认为由上睑下垂,长期妨碍正常视网膜的刺激而致弱视,曾用中西药与针灸治疗,疗效不著。检查:视力右0.4,左1.0,右眼上睑下垂3mm,提睑肌功能差,眼位正位,眼球运动自如,无眼颤,眼底正常。屈光检査。右眼+1.00D=0.4,左眼+1.00D=1.5。诊断为上睑下垂性弱视(右)。患儿有经常腹泻达半年之病史,且头晕目眩,神病乏力,纳呆食滞,面色不华。舌苔薄白、舌有齿痕,脉细弱。脉证合参,属气血亏损,清阳不振,精气不足所致之弱视。治宜益气升阳,养血明目。药用补元增明汤减熟地、当归,加升麻、葛根、陈皮、神曲、山楂、丹参、川牛膝、灵芝草、制马钱子等,共服药174剂,患儿右眼眼睑启闭自如,视力达1.0,左眼视力1.2,诸症尽失,体健力增。随访年余,疗效巩固。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五官科卷》
2
本条ID:15067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