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须达变,三法勿拘泥;因龄而施治,分期以调理

名医简介

崔玉衡(1929〜),河南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知常达变,治崩三法勿拘泥崩漏的治疗一般多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临床确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要知常达变,审证施治,师而不泥,方可准确无误。

收涩须慎用,权衡补与通经血淋漓不断或大下不止,体内精血津液及各种营养物质短时间内迅速丢失,阴阳失去平衡,甚则阴阳离决,身体趋于衰败、垂危。当此之时,应急用止血之剂以塞其流,同时需于止血之中寓固本之法,不可徒然单用止血收涩之品以治其标。久漏不止,更须审因,倘一味使用炭类药收敛固涩,虽可取效于一时,但常致瘀血内留,结而成积,或腹痛,或发热,或为劳,诸证蜂起。因此,欲塞其流,先辨其因,或塞流与补益同用,或止血与化瘀并行,或收敛与清热共进,则相得益彰。久漏不止,病人体质多虚,但鲜有不夹瘀滞者,因此,在补摄剂中,又须适当佐以活血之品,“通因通用”,常取得佳效。

例1聂某,40岁,工人。1971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素禀虚弱,近因操劳过度,经来3日,大下如注,不敢稍动。诊见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声微气短,心悸微汗,手足欠温,脉细弱两尺尤甚,舌淡,体瘦。此属冲任不固,气不摄血,气血欲脱之兆。急当益气摄血,塞流固脱。

党参30g、炒白术15g、生黄芪24g、当归身9g、生熟地炭各15g、山萸肉15g、炒地榆30g、贯众炭15g、仙鹤草30g、阿胶6g、炮姜3g、田三七3g、炒艾叶6g。

急煎频服,每日1剂。

服药2剂经量减半,再服5剂,经水已止,仍汗出气短,原方去地榆、贯众炭、仙鹤草、田三七等止血之品,加生龙牡、五味子、生白芍以滋阴潜阳。

例2朱某,36岁。1986年2月3日初诊。

月经淋漓不断已20日余,时多时少,少腹微痛不适,经色黯红,腰酸头晕,周身乏力,胃纳欠佳。曾经某医用补肾健脾止血之剂治疗,初服经量略减,继则又淋滴不止。自前日血下又多,色黯有小块,体倦神疲,少腹压之有痛感,脉细略数,舌质淡润苔薄白。诊为虚中夹瘀之漏下证。治以活血行瘀兼固肾气。

生熟地黄炭各15g、生熟蒲黄各6g、川军炭6g、醋香附9g、炒白芍13g、当归10g、巴戟天10g、红花3g、田三七3g。

2月6日二诊:服上药经血初多,后渐无,精神好转,胃纳增加。改用益气健脾、固肾调经之剂而愈。

例3马某,35岁,工人。1972年9月10日初诊。

月经淋滴不断已半年。常小腹隐痛,拒按不适。现经至半月,色黯红有小紫血块,胁时作胀,口苦乏味,头胀微痛,易急躁,眠欠佳。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2)子宫内膜增殖性炎症。脉弦细而数,舌尖红边有瘀点,舌苔薄黄。此属肝郁不达,血瘀漏下。治宜疏肝化瘀以止血。

柴胡9g、赤白芍各9g、当归12g、川芎6g、炒蒲黄12g、五灵脂9g、炒川楝子12g、醋元胡15g、炒桃仁12g、大黄炭6g、红花6g、炙甘草6g。

服2剂腹痛减,经量增多,睡眠转佳,上方去川军炭加坤草,再服3剂,经水少而未绝,血块已无,改用滋养肝肾、消瘀宁血之法。

熟地炭15g、旱莲草30g、女贞子15g、柴胡9g、白芍15g、炒蒲黄6g、五灵脂9g、醋元胡15g、鱼骨12g、川断15g、炙草6g、田三七3g。

服5剂经净漏止。再用养血调经滋补肝肾之剂。

山萸肉15g、当归10g、熟地15g、白芍15g、川芎3g、柴胡6g、黄芩16g、香附15g、菟丝子13g、茯苓15g、炙草6g。

服药5剂,下月照方再服6〜7剂,以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已妊娠数月。

澄源要审因,清补不相同辨清澄源有两个含义:一是崩漏已止,还须用澄本求源进一步巩固疗效,以防崩漏复发;一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审因辨证,澄源施治,即弄清发生本病的起因与根源,辨别属阴属阳,在气在血。属阴多为阴津不足,应以生津养血为主,以防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属阳多为统摄无力,应以益气扶阳为主,以增强固摄之功。在血者补血,在气者益气,还应注意是血病及气,还是气病及血,有所侧重,其效更佳。属热宜清,属虚宜补,治法不同,要辨清病因,治病求本,才能巩固疗效。

例4赵某,29岁。

身体较健,嗜食辛辣,性喜动。平素月经赶前3〜5日,未曾介意。此次经来数日突然大下,量殊多,色紫黑而黯,面颊微赤,口干苦,喜饮水,舌质红润尖有瘀点,舌苔薄黄,脉寸浮尺芤均有数象。诊为阴虚血热崩中。治以养阴凉血、澄源固崩之剂。

生地炭30g、炒黄芩15g、生白芍12g、当归9g、地骨皮12g、炒地榆30g、炒栀子9g、旱莲草30g、女贞子15g、炒荆芥15g、炒艾叶6g、龟板胶12g。

服药2剂,经量减半,服药有效,热象已减。用原方去地骨皮,减黄芩、栀子之量各3g,加乌贼骨12g,3剂经血全止。

例5关某,45岁。

近数月来,月经失调,经量时多时少,行经多持续10日余方净。此次经来量多,淋漓不尽已有月余,近几日经下量多,动则尤甚,经色黯红,头晕眼昏,腰酸困倦乏力,小便时有不适感。曾经妇产专科医院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西药治疗,经水不止,建议做子宫切除术。为免于手术之苦,请余治疗。诊见脉芤略数,舌淡苔薄,面色无华,语声低微。乃属脾肾气虚、冲任不固之血崩证。治宜补脾益肾,固摄冲任。

炒白术30g、生黄芪12g、党参15g、煅龙牡各20g、山萸肉15g、川断15g、鱼骨13g、茜草9g、陈棕炭15g、柏叶炭15g、生熟地黄炭各20g、阿胶12g、田三七4g。

共服9剂,经水已净,改用补肾养血、健脾益气之剂而愈。

复旧重脾肾,益气并补血经血既止,气血大亏,尤以血亏为甚,冲任胞宫及周身脏器失去血液之濡养,本匮源乏,此时应急用补血之法,以恢复机体气血之功能和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补血应兼补气,益气能固脱止血,更能使血液迅速生长而补血。经止之后,固其肾气,调理脾胃,对止血后防止复发与恢复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作用。此外,应少食辛辣,起居有时,不妄作劳,可以减少崩漏的复发。情志稳定亦很重要,须性情开朗,精神乐观,情志和谐,切忌经常忧郁恼怒,损伤肝气,要常令肝气冲和,复其藏血、条达之职,则血脉流畅,血海安宁。

年龄不同治法异

《河间六书》提出了青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治疗妇科疾病的三大法则。临证体会,单纯使用以上三法,对崩漏疗效并不满意,在此基础上应加以补充。青年及青春期前期应以益肾固摄为主,但勿忘健脾以生血统血;中年养肝以藏血,还要佐以疏郁;老年经断前后,健脾为主亦要兼补肾气,填精以固本,则收效较佳。

一、青年摄肾,勿忘健脾

人在20岁以前,肾气渐充,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生殖机能发育未臻完善,此时若饮食失度,起居不慎,或外感风寒,或邪热内扰,均易损伤肾气,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在女子则往往表现为月经紊乱,故补肾为其正治。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之精只有在后天脾气的不断充养下才能源泉不绝,滋养脏腑,固摄精血。又脾主统血,血液只有在脾气的统摄下,才能循经而不妄行。所以补肾同时,又当佐以健脾,二者缺一不可。3年来在此原则指导下,治疗青春期崩漏症21例,均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疗效。所用方剂为自拟益肾调经汤:

生熟地黄各15g、山萸肉13g、旱莲草20g、女贞子13g、五味子6g、当归6g、白芍10g、生白术10g、党参10g、云苓10g。

随证略有加减。就诊前出血时间最长40天,最短7天,平均23天。服药后止血时间最短2天,最长8天,平均4.5天。经净后多令患者照上方隔日1剂服5〜7剂,以固疗效。

二、中年养肝,佐以疏郁

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中年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血伤则肝失所养,或者怒动肝火疏泄过度,易致经水不调,崩中漏下。故补血养肝,恰合病机。然中年妇女家务繁忙,操劳较多,或者心胸狭窄,情志抑郁,每使肝气郁而不达,气滞血瘀,每每导致月经不调,初则经行不畅,量少腹痛,继则大下如崩。若仅用一般补肝养血、收敛止血等法,多不见效,而佐以理气活瘀之品,效果则佳。用加味逍遥散、平肝开郁止血汤等加减,每多收效。

例6许某,38岁,工人。1968年10月15日初诊。

近数月天癸量多,趋前色红。此次因夫妻反目,经血适来,初量少,继则大下如崩,色紫红,有小血块,时已1周,小腹不适,压之疼痛,两胁作胀,易怒,时欲太息,口苦舌红,面色黄,脉弦数,左寸关尤甚。诊为肝郁化火,血热崩证。治以平肝解郁,凉血止血。

生地炭30g、柴胡6g、生白芍15g、全当归9g、炒白术6g、炒栀子9g、炒黄芩12g、黑荆芥30g、炒元胡9g、炒川楝12g、煅龙牡各20g、仙鹤草60g、田三七3g。

服3剂经量减半,小腹有刺痛感,上方加失笑散、香附,又服4剂,腹痛轻,经量大减但动则汗出,口苦舌红,脉数尺脉芤虚,此肝气郁结,余热未清,改用养肝清热、解郁止血之剂善后。

生地30g、杭芍15g、当归9g、炒栀子9g、炒黄芩12g、云苓13g、木香3g、醋香附15g、煅龙牡各15g、地榆炭15g、仙鹤草30g、炒蒲黄9g、党参15g。

服4剂血止,急躁亦轻,再拟柴胡香附生熟四物汤,加滋肾养阴之品以收功。

三、老年健脾,兼补肾气

老妇崩漏,治宜健脾。老年天癸竭,先天肾气已衰,全赖后天水谷之气以为养,故健脾养血、益气固本乃是根本之治。但兼补肾气亦为必需,因老年妇人之体,“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先天肾精衰竭,冲任不固而致崩漏,如在健脾的同时佐以补肾填精之品,则疗效尤佳。

例7严某,51岁,工人。1965年3月2日初诊。

月经失调已1年,时前时后,有白带,无异味,未进行治疗。后则白带渐多,如唾如涕,月经量亦增多,经期延长。曾经妇科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前经水又至,淋漓不净,量一般,近几日经量骤增,色淡红,伴腰酸肢软,眩晕,纳差,声音低微,精神萎靡。脉虚而芤两尺俱弱,舌淡苔薄。诊为脾肾阳虚型崩漏。治法:健脾统血,补肾固摄。方药:

熟地炭30g、炒白术30g、党参15g、黄芪20g、全当归9g、杜仲炭13g、川断15g、贯众炭15g、仙鹤草40g、炒山药30g、炮姜炭4g。

3剂服完,经量减半,胃纳欠佳,上方加太子参、砂仁,又进3剂,经水已似有似无,各症均减,于初方去贯众、仙鹤草,改地黄炭为熟地,又服6剂,经净食增。逾月访问,未再复发。

经净调理,分初中末三期为治崩漏止后,经水甫净,气血大亏,急薷补益气血,增加营养以调摄身体,使气血旺盛,循经而行。如能准确地针对机体脏腑虚衰情况,及时给以有效的调理,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补虚特别是补血,虽为当务之急,但本病的发生,以肾虚冲任不固而致者为多,故经止以后的调理亦应以补肾固冲任为主。经净初期(1周左右),此时因营血大下,血海空虚,阴血不足,肾阴更虚,治疗时则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兼顾肝、脾气血。血去阴伤,不补肾阴,五脏之阴无以滋,冲任经血无以固,易引起虚火妄动,可再迫血妄行。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为肾之子,肾阴亏木无水涵,风火相煽,即能影响血海的盈亏安宁,肝肾又为冲任之本,滋补肝肾可使热去而阴不伤,血失而有所生之处,亦即益冲任之源。此时由于失血较多,气随血脱,每兼见脾虚气虚的证候,故在补肝肾的同时,加入益气健脾之品,以培生化之源,气化之根,血可迅速生成。

经净1〜3周内为中期,此时治疗要注意有无余热、瘀血等隐患。须知“留得一分热,即生一分火”,热邪不尽除,终为崩漏证之后患。常见一些病例,经血虽止,而舌红不退,脉数不减,短期内复患下血不止。所以在用药时,应以滋阴为主,有热者清之,应依“善治热者不使伤之元气”之训,滋阴以清热,或用甘温以除热,使虚火归阴,正扶邪祛。另一方面,血止后,应注意有无瘀血残留胞宫,瘀血作祟,亦为崩漏复发的诱因。故在经血止后,凡舌见瘀点,或腹中有隐痛胀坠之感者,应在补虚之同时加入活瘀行滞之品。使瘀者疏之,滞者行之,瘀去新生,瘀消血宁。

经血已止3周为后期,血海胞宫经血逐渐充盈,已至下次经水来潮的前期。此时调理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兼补肾阴,施以温和之药,以调和为主。此时除确有实热外,一般不用寒凉收涩之剂,因此类药物易伤胃凝血,壅滞为患,使经血不能畅行而下,或使月经愆期,或因服寒凉而致腹痛带下等症。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5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