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心肌炎的治疗时机

名医简介

高濯风(1922〜),河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家。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较多,一些人执《素问》“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之论,而认本病乃热邪伤阴,营血受耗,心君失养所致。邪伤营血,而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其人面色㿠白无华,脉道不通,脉象结代。喘息、心悸,胸痹或闷而短气等症丛生。因此,前人临床,每用炙甘草汤、复脉汤等,滋阴养心。但在实践中,采用上法治之,取效者有,不效者亦复不少。其原因为何?此病当属温病范畴,从温论治

细味叶天士之书,论温病主张“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说明温病初起在于太阴。肺主宣化,外合皮毛,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或促,是温邪袭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的表证。斯时除辨证之法外,再结合心电图的描记改变,血沉的增块,X线检查心影之扩大,确认心肌受损无疑。处于初期表证,是邪束于外,热结于里之候。对是证多用辛散驱除外邪,佐以苦甘以解里热,单用轻剂解表效果不佳。《伤寒论》34条“太阳病……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脉促、喘汗与证合,于此中增入银花、薄荷、板蓝根,效果明显。

如此措施,是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有机结合。如脉促、喘息、汗出、发热恶寒,尚属邪正相争之候,此时脉象是中医诊断的标准,促脉是数脉的时有歇止脉象,数脉主热,促脉是热之极,故有“促直泄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的告诫。温邪初中,病位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入银花、薄荷,佐葛根解表之力微,板蓝根助芩连清里热之势,相辅相成,症状自然消退。有不少患者,一二剂热退脉平。可惜这样的早期诊断,临床易于忽视。若能提高警惕,实为一个良好时机。

经过多年之实践揣摩,温病心肌炎,不论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发生。其临证表现,发热恶风、恶寒,或浅或深,或轻或重,皆有脉象的临床改变,短结或代,若发热重时,则有促脉的出现,这是该病的一个特点。若旁证心电图、血沉、X线的检查,就更为准确。采取前论之措施,无不收效者。若冬季用辛温解表之药,其效不一,虽证解,而脉象并不随证解得到复常,此乃屡次碰壁后之体会。此又其一特点也!“用药知四时”论,抑其对此证不适欤?有待进一步探求,并请教于贤者。

表证解后,治之得法,体温下降至正常,脉象恢复为一息四至,心肌炎可以痊愈。此时,必须注意,患者的体征,无任何明显不适,方可为瘥。若稍感疲倦,体力不如病前,医者不嘱,患者不重视,即参与工作,使未愈之身,死灰复燃,病情加重。再次就诊,则以缓脉、迟脉为多见,结脉和代脉继而发生(心电图可见房室交接性或室性早搏),气短,晨起时眼睑浮肿,胸闷隐痛,或盗汗,心悸,无力少神,面色无华,舌质淡红,是其主要症状。可以认为是阴虚火旺,气阴两伤,血不足以荣心之局面。此皆失于治疗不彻底,及患者疏忽。再次就诊,尚非易事,必定要假以时日。从其证者,盗汗、心烦、舌红绛、脉虚数、结象频出,仍属于邪正分争,正未大虚之时机。以扶正祛邪,正邪兼顾为宜。曾读《证治准绳》治血虚盗汗,颇有启悟。寐则卫气行阴,阴虚有火之证,阳火与阴相争,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采用当归六黄汤治之,其效颇捷,深感此方之妙。当归养血,二地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三黄清上中下三焦之火,使三火得平,黄芪治汗出荣卫之虚。用此方不数剂证去脉平,心肌炎可彻底痊愈。此时机必须紧抓,否则一瞬即逝,则邪愈盛正愈衰,呈气阴衰微之象矣。

病情迁延日久,气阴衰微,津液耗损而出现低热,且久延不去,舌质光红,口唇干燥,动辄气短,烦躁不安,脉象细数,间有结脉或代脉之证。“汗乃心之液”,阴血伤阳气必损,“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则血行不畅,故脉象结或代,为生脉散、复脉汤之主证,也是心肌炎后期心律失常主要症状。结脉说明阴虚气结,代脉说明脏气衰微,二方皆有益心气,养心血,复脉之功,但终感其腻。思“新病在经,久病入络”,活血之品,可制二方之滞。丹参有破宿血,生新血,活血而不滞之功,杏仁有利肺气之效,取《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茯苓杏仁甘草汤意,茯苓虽有安神养心补肾之功,总嫌其淡渗而不用,协同为二方之佐,可明显增强疗效。

此乃临证中的一些体会,殊感治疗此病,时机之掌握的重要,总结多年所治病例的治愈率达到81.9%。临床症状消失皆较理想,说明上述治疗方案对改善心肌炎症状,控制病毒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4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