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徐小洲(1919〜),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小儿腹泻以3岁以内小儿最为常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四季均有,唯夏秋为最多见。其原因以饮食失节较为常见,故其治疗初宜调中分利,有食积则消导,有湿热则清利;久必升提;滑须固摄。常用以下方药。
1.小儿腹泻方:
适用于小儿腹泻病程较短,泻下稀薄或秽臭,舌苔薄白或腻或微黄,无论是六淫外感或是伤食均宜服此方。本方融祛风、解表、清热利湿、健脾消滞、止泻之品于一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每获满意之效。运用时还可随证加减,湿盛苔腻加厚朴、马齿苋;泻下暴注,尿少加赤茯苓、车前子;阳虚舌淡可去芩、连,加炮姜、黑附块。
2.参苓白术散:
适用于时泻时止,久泻不愈,便稀不化,苔薄舌质淡,脉沉无力。方中以四君子补气健脾为主,加入和胃化湿之品,标本兼顾。
3.山楂炭丸、炮姜炭丸各1丸,每2小时服1次,每日共服6次(注:两丸含量均为0.3g)。适用于便泻清稀或夹不消化之物,舌苔薄白或腻,服煎药不便者。因小儿有多积多滞之特点,易于乳食无度,损伤脾胃,且小儿常易受风寒之邪,客于肠胃而致泄泻。故用山楂消积滞,炮姜性温守而不走,能温中止泻,两药炒成炭加强止泻之功,丸剂便于服用。
4.外敷法:罂粟壳5g,水煎成汁,用纱布浸汁后敷于脐部,一日调换数次。适用于久泻不止,食入即泻,完谷不化。在久泄脾惫,升降失常,中焦空滞,胃不受纳的情况下,还需另觅给药途径。罂粟壳性涩收敛,外敷脐部常有效。哺乳期婴儿,服药期间应暂停哺乳,以炒米汤代之,以免泄泻迁延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