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鹏飞(1911〜1983),原北京儿童医院教授。上腭望诊
“脏腑之色,皆荣于面,有诸内必形于外”,故望之可知疾病之起始,决预后之吉凶。就儿科来说,尤其重要。王氏除望神态、体质、面色、精神、二便、舌苔、爪甲等之外,还运用望上腭的方法,根据上腭颜色的变化来推断疾病的虚实,用以指导临床。
上腭望诊,主要是观察患儿口内上腭部位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出血点或小凹点的出现。一般来说,小儿患病后,与病患所在的脏腑相应的上腭部位的颜色会有些变化,尤其是患有脾病的小儿,其上腭的颜色变化更加明显。临床可据患儿上腭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进行辨证和用药。
一、上腭的位置各部位名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上腭系指口腔内上部软腭与硬腭部分。上腭可分腭前、腭后、中柱、分线、臼齿等五个部分。
1.腭前:位于上腭前部、门齿后部。
2.腭后:位于上腭后部靠近咽喉处。
3.中柱:指上腭中间从前至后的一条线。
4.分线:位于上腭中柱前端分界处。
5.臼齿处:位于上腭二边白齿处。
上腭的各部位,分别代表某一脏腑。一般来说,腭前代表肺、肝、肾,分线代表脾、胃,中柱代表心、肺,腭后代表肝、胃,臼齿处代表肾。小儿患病后,其上腭与内脏相应的部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上腭的颜色变化与病情
正常人上腭为粉红色而有光泽。
上腭白,如蒙乳皮状者,多为脾胃虚弱。上腭粉红或淡白色者,为贫血、气血双亏。
上腭黄者,主脾胃。深黄为实,浅黄为虚。
上腭深紫者,为瘀血、出血、血分有热。
上腭红紫者,多为实热症。
三、小儿腹泻引起上腭各部位的颜色变化
一为实热型。腭前、腭后均为深红色,二臼齿处黄、红色,中柱淡白,治时宜用清热、健脾分利止泻法。
一为虚寒型。腭前、腭后均为粉红色,二臼齿处乳白,中柱乳白,治时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小儿腹泻,白齿处乳白色且厚者,说明腹泻重,脾肾虚亏,病情重。
分型辨治
小儿常因感寒、受暑、伤食等外因而致脾胃功能失常,浊气上逆,胃失和降,脾阳湿困,不能运化升清而作泻。腹泻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脾虚属其本,治疗应以扶正治本为主,祛邪为次。
小儿腹泻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为了便于临床应用,现归纳为两种类型:
一、实热腹泻
面赤颧红,身热无汗,腹胀,口渴欲饮或烦渴引饮,下利稀薄或暴注下迫,便呈黄水样而臭,小溲短赤,常伴呕吐。脉浮洪数或浮弦数,舌质红或绛而干,苔黄腻,口唇焦赤,上腭前后红,中柱前腭淡白,白齿处黄白或红,重者啼哭无泪。治法宜清热健脾,和胃固肠止泻。药用:
二、虚寒腹泻
面色苍白或青灰,肌肤松弛,皮花肢冷,露睛口张,目凹囟陷,精神萎靡,哭声低微,大便清稀而频,完谷不化,食欲差或食下即吐,脉沉细或微弱,舌淡苔薄白,上腭二臼齿部及中柱白或乳白,前后腭红或淡白。治法宜扶脾助胃,温中固肠。药用:
随证加减:发热而虚寒者,加藿香;实热者,加青黛、寒砂散;呕吐而虚寒者,加草蔻、优龙肝;实热者,加竹茹、藿香;腹胀者,加木香、砂仁;食少泻重者,加茯苓、焦术;咳嗽者,加银杏、乌梅;食欲差者,加草豆蔻、建曲;粘便、便中带血者,加地榆、椿皮、石榴皮、五倍子;抽疯者,加钩藤、木瓜;鹅口疮者,加青黛、金果揽、白芷、乳香;目眶凹陷、气臭微弱者,加官桂、黄芪。
例1杨某,男,1岁,病案号:35846。住院日期:1975年7月4日至7月9日。
腹泻1周,泻下完谷不化,蛋花水样,无恶臭,日多达20余次。伴吐,每日5次,已发热2日,体温391左右。发育、营养尚可,面色苍黄略灰,眼凹露睛明显,哭声无力,无泪,唇干,舌干,尿少,上腭乳白。大便培养:无菌生长。西医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
脾虚胃弱。宜健脾和胃,温中固肠。用药:
患者服上方药次日,体温正常,大便由每日20余次减少为2次。住院第5天,基本痊愈出院。住院期间令给输液1次。
例2石某,女,1岁6个月。病案号:28073。
腹泻20余天,初起1周为脓血便,近1周来稀水便,每日5〜6次。精神萎靡,腹胀,尿少,食差,用西药治疗无效而入院。面黄体瘦,精神萎靡,双眼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口腔粘膜可见白膜,上腭乳白,腹较膨胀。
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128。西医诊断:中毒性消化不良,营养不良Ⅰ度至Ⅰ度,鹅口疮。脾虚胃弱。宜健脾和胃,温中固肠。用药:
患儿入院后补液1次,未用抗菌素。服上方中药3剂后,大便成形,日1次。
例3马某,女,5岁。病案号:38744。住院日期:1975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
患儿腹泻1个月,稀便,每日5〜6次,有时为水样便。近半个月来腹泻加重,每日10余次,尿少,浮肿,在当地医院注射消肿针,并吃黄豆,二三天后肿消。泻下物完谷不化,如稀玉米面样水便,量多,不吐。近日卧床不起,无力,不思食物,只饮水。发育尚好,营养差,神志清,身倦,全身中度浮肿,心肺正常,舌淡无苔,上腭中黄二侧乳白。脉沉细缓。
心电图:T波各导普遍低平,或平坦,各导均有明显u波,窦性心律,心电图不正常。血生化:白蛋白/球蛋白=23g/29g,非蛋白氮20.7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3.5mmol/L,血钾3.08mmol/L,血钠137mmol/L,耗2.0mmol/L,肝功基本正常。大便常规:稀便,粘液(+),脓球0〜1个/高倍视野,红细胞未见。末梢血象:血色素131g/L,白细胞21×109/L,中性分叶粒细胞0.58,淋巴细胞0.40,杆状粒细胞0.02。西医诊断: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血钾症。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宜健脾养胃。药用:
入院后静点血浆50ml,口服维生素B、D及钙片;因低血钾而给10%氯化钾10ml口服,静点含钾液。
二诊:经以上治疗,入院第2日大便3次,稀便;第3日未行,肿消,心音有力,精神、食欲随之好转。用下方:
三诊:大便仍每日1至2次,不成形,精神、食欲好。用下方:
四诊后一般情况佳,共住院13天。
关于治疗腹泻常用药物,肉蔻辛温,可温中健脾、固淫止泻,在腹泻重症初期、晚期均可用。丁香温中健胃,调气行气,可止吐泻。赤石脂酸收固涩止泻。伏龙肝收敛止泻。莲肉健脾养胃。藿香清热祛暑,和胃止吐。乌梅酸收止泻,敛肺止咳,生津止渴。寒水石用于实热患者,取其清热之效;用于虚寒型患者,配以肉桂使之不过于温燥,并有利水消胀之功;婴儿腹泻用此药,主要是起分利小便的作用。草蔻、砂仁辛温健胃,止吐止泻,祛湿散寒,温中。在“十九畏”中记载,官桂与赤石脂为相畏之药,但根据三代世传的实践经验,应用二药不但未见其弊,反而可加强温中固涩。
另外,在腹泻患儿中,虚寒型占80%〜90%,治疗上多以温中固肠,健脾止泻为主,其中温中药所占比例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