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寒伤热辨痉咳,阳虚水湿亦需明

名医简介

唐步祺,成都市名老中医。

据个人临床经验,百日咳主要有感寒与伤热之别,亦有因水湿,因阳虚者。由于辨证不明,未能审因而施治,以致牵延日久而不愈,比比皆是。其更甚者,有如高士宗所言,误治失治,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矣。惟有按证求因,对证下药,始能获预期效果。

一、伤热之百曰咳凡咳时呕吐,痰多,喷嚏,气急,胸闷,或有汗,或无汗,舌苔红润,唇口鲜红,面部有光泽而带红赤,咳时涕泪交并,眼胞浮肿,咳嗽一经发作,便连声不断。法当疏表清热,化痰降气,银翘散加味治之。如咳嗽吐泡沫水样痰,恶寒发热,舌苔红润而带微黄,此乃外寒内热之证,麻杏石甘汤治之。热甚痰多,加贝母、黄芩,清热涤痰。

二、感寒之百曰咳

如咳时连声不断,痰多,呕吐,头痛,恶寒,无汗,腰背痛,舌苔白滑而薄,或菜黄色而润,则麻黄汤之辛温发表为主剂。如现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四逆加麻黄汤证,则非用附片、干姜大辛大热之药,以温中散寒不可。此种类型与下述因阳虚之百日咳,最为难治。此因医者及患儿之父母,惑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有热无寒,而顾忌用姜、附等药味,故久治不愈。

三、水湿为患之百日咳

如气逆咳嗽而兼呕吐痰涎或清水,恶寒不发热,面色青黯,肌肤隐黄,系水湿积聚为患,甚者成痰饮,并呕吐乳食,舌苔白滑或白腻,应以新订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如呕吐痰涎特多,或又微渴,加干姜治之。

四、因阳虚之百日咳

凡咳逆甚,痰多而冷,呕吐清水,面色白嫩,额上现青纹,困倦无神,不思饮食,恶寒,吐泻,舌苔白滑,此乃因阳虚而致。此类百日咳,因辨证不明,顾忌用扶阳药味,故最缠绵。若治之得当,可短期即愈。法当扶阳,轻则六君子汤补其阳虚,阳旺而咳自止。如咳时出冷汗,四肢冰冷,面色㿠白,嘴唇乌黯,甚至发紫绀,此类百日咳,非用逆汤回阳救逆不可,阳旺阴消,则咳嗽自愈,四逆加茯苓汤治之。

以上数方,均常用于治百日咳,疗效卓著。至于伤热、感寒、受湿、阳虚诸方,皆可随证选用,勿拘泥以上所举之方。

还有吃奶之婴儿,其母在妊娠期中,喜食生冷,或因营养不良,以致胎儿在母腹中,即未健康成长,发育不好,生下后而身体即为阳虚者;又有因母体不健康,乳汁不足,或乳汁稀薄而不浓,婴儿吸食母乳,营养不良,则母病及子。此类婴儿咳嗽,更属缠绵,经久不愈。除治婴儿之咳嗽外,必须兼治其母之疾。母病愈而身体健壮,则乳汁充沛,其子吸食乳汁,子病亦易愈。个人在临证中,常兼治其母之疾,而婴儿之咳嗽,亦随之而早愈。

百日咳之病因各殊,其护理宜参照伤热、感寒、受湿、阳虚咳嗽之具体情况而调理,不可执一。平时应以预防为主,对气候之寒热变化,小儿的饮食起居,应特别注意,以免小儿因调护失宜而诱发百日咳。

陈某,女,1岁。

每日咳嗽不止,一咳连续一二十声,有时涕泪俱出,咳痰不易吐出,经医院检查为百日咳,服中西药无效,注射针药亦无效,有增无已,半年来未有宁日。面色青黯,唇白,舌质淡红,苔白腻。此乃初伤于水湿,继化痰涎,痰饮积聚而引起之百日咳。法当祛痰饮而降逆止咳,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治之。

半夏6g、生姜9g、茯苓9g、甘草6g、紫菀3g。

连服2剂后,咳嗽有所减轻。由于患儿因水湿化痰饮为患,以致阳虚,必须温阳逐水化痰,附子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治之。

制附片18g、白术12g、干姜15g、炙甘草15g、茯苓15g。

又尽2剂,咳嗽即告痊愈。但面色苍白,唇口及舌质淡红,苔白润,饮食不佳,用六君子汤加砂、蔻健脾胃而祛痰,巩固疗效。

党参15g、茯苓9g、白术12g、炙甘草15g、半夏9g、陈皮6g、砂仁6g、白蔻6g。

又服2剂,即恢复健康。

李某,女,4岁。

患儿从生下后,其父母即将其托人照护,时常感冒,服药后即愈。从1岁时起,随发咳嗽,一月半月始能告愈,但不久时间又复发,统计1年内,即有三四月患咳嗽。经检查诊断为百日咳。但中西医治疗,迄无良好效果。咳时兼喘,头痛,口不渴,有时恶寒,有时又发热,无汗,咳时吐清泡沫痰,晚上咳得更甚,一咳连续一二十声,唇白,舌质淡红,苔微黄。受凉即发,或受凉后咳得更厉害。根据以上病情,乃属感寒之百日咳,应以麻黄汤之辛温发表为剂。但现时咳而发呕,故加半夏、生姜治之。

麻黄6g、杏仁15g、桂枝6g、甘草12g、半夏9g、生姜15g。

尽剂后,晚上睡觉时出汗,咳嗽大大减轻,已不发呕,清泡沫痰亦减少,继续用麻黄汤原方治之。

麻黄6g、杏仁15g、桂枝6g、甘草12g。

又尽2剂,咳嗽痊愈。患儿所以随时感寒咳嗽,因身体虚弱,缺乏抵抗外邪侵袭能力,必须增强体质,乃以六君子汤补阳益气,调和营卫,巩固疗效。

党参9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9g、半夏6g、陈皮6g。

据患儿父亲述,共服4剂。迄今10年,小儿身体健康,未曾复发咳嗽。

李某,男,3岁。

小儿患咳嗽,已经月余,经医院检査诊断为百日咳,但服药无效。一咳就连续一二十声,头倾胸曲,有时涕泪俱出,吐泡沫涎痰,出冷汗,喘促气紧,晚上尤甚,面色青白,唇乌黯。舌质淡红,苔白带微黄。此乃阳虚而寒重,以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3g、制附片18g、细辛2g、桂枝3g、生姜15g、甘草15g。

服药后,喘咳有所减轻,但里寒重,必须扶阳以散寒止咳,四逆加麻黄汤治之。

制附片24g、干姜18g、炙甘草18g、麻黄6g。

尽剂后,咳喘更减,冷汗已敛。舌苔微黄去,略现红润,涕泪俱无,四逆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24g、干姜18g、炙甘草18g、茯苓15g、白术15g。

连服二剂,喘平咳止。并嘱其父母,这段时间,禁吃生冷瓜果,巩固疗效。

葛某,女,半岁。

生下半月后即每日咳嗽,并兼喘气,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百日咳,但迄未治愈。其面容㿠白,额上显出青纹,口唇青白,有时呕吐清水,或吐奶汁,一咳连续一二十声,咳不出痰,有时其母感到婴儿喉中有痰,随即咽下,大便屙稀,哭时声不洪亮。舌质淡红,苔白腻。其母在妊娠期中,喜吃生冷、瓜果、冰糕,及水分多食品。根据上述诊断,胎儿在母体内即受损伤,生下后即现阳虚之象。婴儿吸食母乳,母亲身体不健康,奶汁不浓;所吃牛奶内,开水加得多。以致婴儿因阳虚而伤水饮咳嗽。法当温阳逐水以利咳,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

茯苓6g、半夏6g、生姜12g、甘草12g。

尽剂后,咳嗽微有减轻。

由于其母身体有病,婴儿吸食母乳,故必须兼治其母之病。俗说:娘壮儿肥。又可由乳汁过药。母刘某,22岁,所现症状为一身痛,心悸,感觉疲倦,嗜眠,全身怕冷。舌苔微黄,脉浮紧而细。此阳虚而寒中三阴之证。法当温经散寒,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婴儿亦同服此药。

麻黄9g、制附片31g、细辛3g、桂枝15g、生姜31g、甘草31g。

连服2剂,婴儿喘咳有所减轻,但水湿仍重。其母服药后,全身痛告愈,总感觉无精神,不思饮食,此为阳虚之象。为之分别处方用药。婴儿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生姜,祛湿降逆而止咳。其母则用附子理中汤扶阳。

茯苓6g、桂枝6g、白术6g、甘草12g、半夏6g、生姜15g、制附片31g、党参31g、白术24g、干姜31g、炙甘草31g。

婴儿服药后,水湿之邪去,而咳喘大减,但阳虚甚,必须扶阳固本止咳。其母服药后,精神渐佳,饮食增多,但仍疲乏嗜眠,行走就觉心悸,仍为阳不足之征。故母子皆须扶阳,同服通脉四逆汤。

干姜62g、炙甘草31g、制附片31g、葱白引服药2剂,病证都减轻,婴儿仅微咳,母亲精神亦转好。仍用四逆加茯苓汤扶阳利水以平咳。

制附片31g、干姜31g、炙甘草31g、茯苓24g。

母子共服2剂,诸症悉愈。因母子身体皆虚,故用六君子汤加桂补其虚,巩固疗效。

党参31g、茯苓24g、白术24g、炙甘草31g、半夏18g、陈皮15g、肉桂9g。

连尽2剂,即告痊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