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喘证治挈要

名医简介

赵心波(1902〜1979),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肺炎。

肺炎以发热、咳痰、喘憋为临床主要特点,相当中医文献中所述的“肺闭喘咳”、“肺风痰喘”、“火热喘急”等。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闭塞毛窍,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引起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的疾病。

—、初期

肺炎初期邪气在表,尚未传里。可有以下诸证:

1.风寒闭肺:症见不发烧或发热不高,无汗,恶风寒,喘憋重,咳嗽,痰多稀白,甚至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脉浮紧,苔薄白。

治宜祛风散寒,宣肺开闭。方选小青龙汤合华盖散加减:

炙麻黄3g、桂枝3g、细辛1.5g、法夏6g、白芍6g、甘草3g、杏仁6g、苏叶6g、厚朴6g、生姜3片。

喉间痰鸣,胸腹满闷,可选用海浮石、旋覆花、瓜蒌、青皮等。

2.风温闭肺:发热,有汗,咳嗽连声,痰白粘稠,口鼻气粗,甚至喘满鼻煽。舌质尖边红、苔白或黄。治用辛凉解表,宣肺开闭法。方选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5g、生甘草3g、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2.4g、桔梗6g、淡豆豉6g、牛蒡子6g。

二、极期

表邪失宣,入里化热,由卫转气,形成里热为主之证,以高烧不退、喘憋气促为主要症候特点。可分成下列4型:

1.痰热壅肺:症见发热不退,咳嗽声浊,喉间痰鸣,痰色黄,粘稠,早晚咳剧,动则甚,胸腹满闷,纳谷不香,口中乏味。脉滑数,舌质红、苔白或黄腻。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方选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丸加减:

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24g、生甘草3g、清半夏3g、全瓜蒌10g、贝母6g、胆南星3g、黄芩6g、橘红6g、知母6g。

2.肺胃热盛:症见高烧不退,日晡益甚。汗出不止,口渴欲饮,呼吸气促,喘憋鼻煽,咳声不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便干尿黄或口舌生疮。舌质赤、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泻火肃肺。方选银翘白虎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24g、甘草3g、金银花10g、连翘10g、知母10g、黄芩10g、板蓝根10g、麦冬10g、鱼腥草10g。

大便秘结,腑实不通者可加芒硝、大黄通腑泄热;热毒弥漫三焦,躁扰不安,喘满不得卧,用上方效不显,可加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大黄),并可配合服用紫雪散、千金散。

3.气营两燔:症见高烧不退,汗出不解,口鼻气热,喘憋鼻煽,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病夜重,甚至重迷抽风。脉滑疾,舌质绛、老黄或灰黄苔,偏干。治宜清营转气,解毒泻火。方选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45g、生地10g、知母10g、玄参10g、栀子10g、黄芩10g、淡竹叶6g、丹皮6g、连翘10g、赤芍10g、黄连3g、甘草3g。

或加服羚羊粉0.3g,日3次,冲服;或加用壬金散0.6g,日3次,冲服。抽风者可加用全蝎、蜈蚣、钩藤、天麻等品。有斑疹、鼻衄、便血者,重用清热凉血法,可加犀角粉0.6g,日3次,冲服。

4.热耗气阴:症见发热汗出,呼吸气弱,咳声无力,痰不易出,口干唇燥,面青无泽,涕泪俱无,齿枯乏荣,皮肤干燥。舌干失泽,苔或黄或灰乏津,脉细数无力。治宜清热养阴,益气生脉。方选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人参6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石膏15g、淡竹叶6g、芦根10g、天花粉10g、生甘草3g。

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体温不升,汗出不止,四肢厥冷,呼吸欲绝,倒气抽泣,脉微或无,舌不转动,此乃元气将脱,急用参附、生脉回阳救逆,补气固脱。临证经验:此种阴津已被耗竭转致虚脱,多数因于表散太过,邪热郁闭而伤阴;或火毒壅遏,燔灼胃液,大有涸竭之势,因而用参附救逆回阳不要过剂,阳气一回即转顾津液,否则又会助长毒邪。同时要注意与“热深厥深”、“真热假寒”相区别。

三、后期

热邪渐解,气阴未复,往往出现正虚邪恋,但此时一般无大热。

1.余热未尽:症见壮热已解,午后低热,咳唾黄痰,五心发热,两颊发赤,睡眠欠安。舌质红、苔微黄,脉略数。治宜清解余热,润肺生津。方选加味千金苇茎汤:

芦根10g、桃仁5g、杏仁5g、冬瓜仁6g、薏苡仁10g、知母6g、天花粉6g、麦冬6g、贝母6g。

痰多者可以合用导痰汤;微喘者可佐降气平喘之品,如旋覆花、苏子、法半夏、厚朴等。

2.肺燥津伤:身无大热,喘满已平,咳痰不爽,夜间尤甚,口干唇燥。舌质红干、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生津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沙参10g、麦冬10g、玉竹6g、天花粉10g、芦根10g、甘草3g、贝母3g、桑叶6g。

总之,对小儿肺炎辨证施治既要掌握温热病的规律,又要结合脏腑辨证特点,不可拘泥一格。但要抓住重点,“热毒”和“气阴”是肺炎正邪交争的两个方面。所以,要紧紧把握“热毒”的变化(传变规律)和“气阴”存亡进行辨证施治。在热盛气阴不衰的情况下,治疗重用清热解毒法;在热盛气阴已受损的情况下,治疗时应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并用;在热盛气阴将竭的情况下,首先补气,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还必须清热解毒,有一分热邪就要清解一分,不留后患;如果热退正虚,则主要以扶正养阴为主。这些是肺炎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哮喘

痰声噺吼,气粗有声者为哮;呼吸急促,两胁煽动者为喘。故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是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难于卧息,乃痰热内阻,邪留肺络,热壅气逆;喘是肺失清肃,出纳升降失常,张口抬肩,气逆奔迫。

治哮喘的经验方是:

桑白皮12g、麻黄3g、法半夏5g、炒杏仁6g、黄芩10g、银杏10g、生石膏30g、瓜蒌12g、阿胶10g、麦冬10g、甘草3g、苏子5g。

本方麻黄、苏子、桑白皮、生石膏既能解表又兼清肺降逆;法半夏、瓜蒌、杏仁、银杏专化浊痰,宁嗽定喘;黄芩、生草、麦冬、阿胶清肃肺窍浊热,兼益气生津。急、慢性哮喘均可用。

根据哮喘的证候特点分成四证:

1.风寒证:大多发热不明显,头痛,多涕,无汗,喉中哮鸣,症多呈泡沫状,舌苔薄白。宜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麻黄3g、桂枝5g、细辛2.4g、干姜3g、五味子5g、白芍6g、射干6g、法夏3g、甘草3g。

2.风热证:呼吸气促,喉中痰鸣,阵咳,痰黄稠不畅,胸闷面赤,或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宜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麻黄5g、炒杏仁6g、生石膏18g、甘草5g、桑叶10g、黄芩10g、海浮石12g、瓜蒌12g、海蛤壳10g。

3.火郁证:喘息气粗,痰粘稠,面赤唇干,津少,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宜用白虎汤加味治疗。

生石膏30g、知母6g、炙桑皮10g、玄参10g、粳米12g、炒杏仁6g、紫菀10g、款冬花10g。

4.肺虚证:症见呼长吸短,动则喘促加剧,面色㿠白,小溲清长,大便多溏。治宜《本事》黄芪汤加减。

人参6g、黄芪12g、茯苓10g、炙草3g、附子10g、白芍6g、五味子3g、麦冬10g、天冬10g、乌梅1枚、生姜3片。

慢性支气管喘息缓解后,可用核桃肉500g,冰糖500g,炒杏仁250g,白果250g,共捣成泥,每晨服1匙,连服3料以防复发。

百日咳

百日咳即顿咳或鹭鸶咳。初期与普通伤风咳嗽无大差异,一二周后不仅不愈,反而加剧,甚至咳嗽成顿,每次十几声连续不止,严重时期有回哨音,甚则咯出鲜血,或巩膜、鼻腔出血,眼脸浮肿,舌系带下有小溃疡。

早期治疗可用清解肃肺之剂,能使咳嗽减轻,但不能全部制止。

方选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菊花6g、炒杏仁3g、百部6g、紫菀10g、薄荷1.5g、连趋10g、桔梗3g、橘络3g、黄芩6g、生草3g。

待至痉咳时期,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调治。

葶苈子10g、制桑皮10g、炒杏仁6g、瓜蒌10g、百部6g、紫菀3g、旋覆花6g、黄芩6g、大枣3枚、桃仁3g。

后期即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使其逐步痊愈。

治疗中切需注意,不可妄用止涩之品,如罂粟壳、白矾等,容易留邪成患,影响疗效。曾有一例患儿,首投麻杏石甘汤加止涩之品不效,继而去麻黄、石膏和止涩之品,改用旋覆花、枇杷叶、焦大黄降气逆而舒肺络,同时加上导滞清肠类药物,服药后诸症大减。还要特别留意痉咳期的治疗和护理,如果重染外感,引起发烧,可使本病合并肺炎,导致危险。

经验方:

1.鸡苦胆(如无用猪苦胆代亦可),白糖适量,每天服2次,白开水冲服。病轻者2天服用1个,病重者每天服用1个。

2.蜂蜜60g,橘络6g。

将蜂蜜放锅内熬开,再放入橘络煮1刻钟,每日服2次,每次约10g。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