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疳证治

名医简介

陈复正,字飞霞,清代医家。

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十六岁以前,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痨,皆真元怯弱,气血虚衰之所致也。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盖胃者,水谷之海也。水谷之精气为荣,悍气为卫,荣卫丰盈,灌溉诸脏。凡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少者病,水去谷亡则死矣。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气衰也;色不华者,血弱也。气衰血弱,知其脾胃必伤。有因幼少乳食,肠胃未坚,食物太早,耗伤真气而成者;有因甘肥肆进,饮食过餐,积滞日久,面黄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热不调,喜怒房劳之后,乳哺而成者;有二三岁后,谷肉果菜恣其饮唤,因而停滞中焦,食久成积,积久成疳;复有因取积太过,耗损胃气,或因大病之后,吐泻疟痢,乳食减少,以致脾胃失养,二者虽所因不同,然皆总归于虚也。其证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揉眉擦鼻,脊耸体黄,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泻酸,肚胀肠鸣,癖结潮热,酷嗜瓜果、咸炭、水泥者,皆其候也。然治寒以温,治热以凉,此用药之常法。殊不知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不可过凉。虽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于去积,然遇极虚者而迅攻之,则积未去而疳危矣。故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书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可见虚为积之本,积反为虚之标也。

如恶食滑泻,乳食直下,牙龈黑烂,头项软倒,四肢厥冷,下痢肿胀,面色如银,肚硬如石,肌肉青黑,肛门如筒,口吐黑血,吐利蛔虫,并为不治。

初病者以集圣丸为主,久病者但以肥儿丸调之,以补为消可也。

凡疳之初起者,集圣丸为主方,其有五脏兼证,从权加减,不必多求方法。

入方

集圣丸:治冷热新久一切疳证,以此为主。

真芦萘(酒蒸)、五灵脂(炒)、夜明砂(炒)、真广皮(酒炒)、杭青皮(醋炒)、蓬莪术(煨)、使君肉(炒)、南木香(屑)、白当归(炒)、正川芎(酒炒)、以上俱各二钱、官拣参(切片,焙干)三钱正川连(姜制)干蟾蜍(酥炙),俱三钱西砂仁(酒炒)二钱。

上为细末,用公猪胆一枚取汁,将前末和匀,粟米糊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饮调下。

各证加减法

病有咬牙舒舌,舌上生疮,爱饮冷水,唇红面白,喜伏地卧,此心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川芎、木香六味,加生地、茯苓、胆星各二钱,朱砂、甘草各一钱。

面青,目生白膜,泄泻夹水或青色,此肝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陈皮、木香四味,加胆草、栀仁、防风、天麻、婢蚁各二钱,青黛一钱五分。

爱食泥土、冷物,饮食无度,身面俱黄,发稀作穗,头大项小,腹胀脚弱,间或泄泻,肌瘦,昼凉夜热,不思乳食,此脾推也。专用本方。

鼻下赤烂,手足枯细,口中腥臭,或作喘嗽,右腮晃白,此肺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川芎、木香五味,加桑皮、结梗、苏叶、阿胶、炙甘草各二钱,外用泽兰叶、铜绿、轻粉等分为末,贴烂处。

两耳内外生疮,脚如鹤膝,头缝不合,或齿缝臭烂,变成走马疳,此肾疳也。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木香、灵脂六味,加熟地、茯苓、山药、萸肉各三钱,丹皮、泽泻各二钱。

食积久而成疳,其证形瘦腹紧,时发潮热,羞见生人,见之则哭。本方去芦荟、灵脂二味,加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枳实、厚朴、炙草、神曲、麦芽、鳖甲、三棱各二钱。

久泄不止,胃虚成疳,此疳泻也。本方去芦荟、莪术、灵脂三味,加白术、茯苓、肉蔻、诃子各二钱,加人参三钱。

久痢不止,胃虚成疳,此疳痢也。本方去芦荟、莪术、青皮、灵脂四味,加诃子肉、建莲肉各三钱。

疟久未已,胃虚成疳,此必有癖,谓之疳疟。本方去芦荟、灵脂二味,加黄芪、鳖甲、柴胡、半夏、神曲、三棱各二钱,倍人参三钱。

脑疳,皮毛光急,满头疮饼,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令儿眼痛,其病在肝。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四味,加胆草、川芎、升麻、羌活、防风各二钱。

脊疳,虫食脊膂,发热黄瘦,积中生热,烦渴下痢,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指甲,宜安虫丸。盖五疳或有停食成积,积久生虫,或如丝发、如马尾,多出于头项背腹之间,虫色黄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难治也。安虫丸,即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当归、川芎六味,加苦楝根白皮、贯众、芜荑、槟榔各二钱,名安虫丸。

蛔疳,皱眉多哭,呕吐清沫,腹中乍痛,痛时腹中结聚成块,摸之梗起,满肚青筋,唇口紫黑,肠头啮痒者是也。蛔从口鼻出者难治,宜安虫丸,即上方。

丁奚疳,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腹大脐突,号叫胸陷者是也,集圣丸本方。

哺露疳,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躁呕哕者是也,集圣丸本方。

无辜疳,因浣衣夜露,被无辜鸟落毛所污,小儿服之,身体发热,日渐黄瘦,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按之随动,软而不痛,其中有虫如米粉,宜刺破其核,以膏药贴之,内以本方去莪术、砂仁、灵脂三味,加黄芪、鳖甲、槟榔各二钱。

疳热,由于胃脾虚弱,阳浮于外,气不归元,只以补脾为主,使阳气收敛,热自退矣。用参苓白术散多服为妙,或兼脾阴虚者,间服六味地黄丸。

疳渴,由胃气下陷,津液不生故也。宜补其胃,使清阳上升,津液渐生,渴自止矣。七味白术散。

走马疳,虫病也。齿属肾,肾主虚,才受热邪,直奔上焦,初起口臭,名曰臭息,次则齿黑,名曰崩砂,甚则龈烂,名曰溃槽,有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至齿皆脱落,名曰腐根,纵得全活,齿不复生。外证脑热肌瘦,手足如冰,寒热时有,滑泄肚痛,口臭干渴,齿龈破烂,爪甲黧黑,身多疮疥。疸疹之后,多有此证,不可救治,毒归于肾故也。初起者清胃散。另有治法,在齿牙本门。

魃病,儿将周岁,母复有娠,儿饮其乳,谓之魃(音忮)乳,以成此证,或有母患别病,儿饮其乳,以类母病者有之。盖母之血气若调,乳则长养精神,血气一病,乳则反为病根,母既妊娠,精华下荫,冲任之脉,不能上行,气则壅而为热,血则郁而为毒,小儿神气未全,易于感动。其候寒热时作,微微下利,毛发脱落,意殊不悦,甚则面色痿黄,腹胀青筋,泻青多吐,日渐抵羸,竟成疳证,俗以孕在胎中,因儿饮乳,其魄识嫉而致儿病,故谓之胎妒,龙胆汤。

骨蒸之病,多起于胃,其始也,邪火上冲而能唤,火消烁而善饥。盖胃为气血之海,气血不足,邪火杀谷,水谷之精气不足济之,渐成口秽烦躁,夜热朝凉,毛焦口渴,气促盗汗,形如骨立,谓之消瘅。若大便日十余行,肢瘦腹大,频食多饥,谓之食并,此皆邪火为害,耗伤津液而致者,大肥儿丸。

入方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痢,大病之后,补救脾胃,此方为神。

官拣参(切片,焙干)、漂白术(土炒)、白云苓(乳蒸)、怀山药(炒)各一两五钱、芽桔梗(焙)、薏苡仁(炒)、建莲肉(去心)、炙甘草各一两。

共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姜、枣汤调服。

六味地黄丸方见卷二胎疾门。七味白术散方见卷三泄泻门。

清胃散:治走马牙府。

雅黄连、白当归、绿升麻、怀生地、粉丹皮、白芷梢等分,北细辛减半,净水煎滚,热服。

龙胆汤:治小儿魃病。

草龙胆、钩藤钩、北柴胡、芽桔梗、赤芍药、正川芎、官拣参、白云苓各一钱,炙甘草五分,井水煎服。外以夜明砂不拘多少,以红纱作一小袋盛之,系儿胸前。

大肥儿丸:治小儿脾胃虚弱,泄泻骨蒸。

官拣参.(切片,焙干)、山楂肉(炒)、漂白术(土炒)、真广皮(炒)、蓬莪术(炒)、川厚朴(姜制)、六神曲(炒)、雅川连(姜制)、胡黄连(炒)、杭青皮(醋炒)、白云苓(乳蒸)、杭白芍(酒炒)地骨皮(酒炒)宣泽泻(炒)肉豆蔻(煨)尖槟榔正川芎(炒)北柴胡(酒炒)使君肉(炒)干蟾蜍(煅)炙甘草各五钱五谷虫一两。

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米饮化下。

加减肥儿丸:治一切久病成疳,总归虚处,不可以前法治之,只宜以此丸久服,以补为消,无不愈者。

官拣参(切片、焙干)、嫩黄芪(蜜炙)、漂白术(土炒)、白云苓(乳蒸)、广陈皮(酒炒)、杭青皮(醋炒)、白归身(酒洗)、大鳖甲(醋炙)、正川连(姜制)、南木香(屑)、使君肉(炒)、干蟾蜍(酥炙)炙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另以山药打糊为丸。量儿大小加减,曰日服之,以米汤调下。病愈药停。

疳证简便方

小儿疳积,黄瘦骨立,头上疮痂,发如麦穗。用干蟾蜍三五只,去四足,以香油涂之,炙焦为末,蒸黑枣去核,取肉捣膏,和蟾末为丸龙眼核大。每日三服,积垢自下,多服之,形容自变,其病如失。

又方:买天浆虫四两,洗极净,晒干,微炒为末,加甘草细末五钱,米糊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米饮下。

小儿诸疳日久,身面生疮,烂成孔凹,如大人杨梅疮样。用蒸糯米饭时,甑盖四边滴下气水,以碗盛取,扫疮上,数日即效。百药不验者,此方如神。

疳蚀口烂,用粪蛆洗漂极净,晒干,微炒为末,褐衣烧灰减半,共研匀,频吹口内效。

小儿口疳破烂。人中白煅过,厚黄柏蜜炙焦,二味等分,少加冰片,共研末,以盐茶洗口后,以药搽之。

(《幼幼集成》)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