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异味

名医简介

陆芷青(1918〜),浙江中医学院教授。

口中异味,早在《素问·奇病论》已有记载,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究其病因,多以七情劳倦为病之本,火、燥、湿、寒为病之标。论病位有五脏和胆、胃之分,且以脾胃胆湿热或湿火为多见。盖脾胃之脉络舌本,肝之相火亢盛,易乘脾胃,是亦木乘土病之义也。然前人所述,多以一种异味辨证论治,本例系五味同见者,录治验如下:

王某,男,51岁,在宁波市某局工作。1984年4月19日初诊。

口中酸乱甜苦辣味从金津、玉液二穴渗出,首如蒙,夜寐早醒,口腻,苔白,脉濡。此脾胃湿热使然。拟从脾瘅治,兼清胆胃之火。

处方:

省头草9g、川连3g、淡吴萸2g、升麻5g、生石膏15g、龙胆草3g。

二诊(1984年5月30日):服药30剂,口中渗出五味已经消失,惟感有薄荷气。首蒙已除,夜寐安。口腻,苔白腻,脉濡。前方加白蔻仁(冲)3g,石斛9g。30剂。

三诊(7月13日):口涎白而稠,略带酸味,苔白腻,脉濡。再拟苦辛芳香清化。

省头草9g、白蔻仁(冲)3g、升麻5g、川连3g、淡吴萸2g、生石膏15g、苍术9g、龙胆草3g、茯苓12g。

上方服15剂后口中异味消失,诸症霍然。

此证口中五味同时渗出,诊为脾胃湿蕴生热,胆火横溢。以兰草化湿浊,胆草清胆火,石斛、石膏清胃热,川连清心火,少佐吴萸之辛温开郁散结,下气降逆,蔻仁化胃湿,苍术、茯苓醒脾祛湿,升麻升胃中清气。全方有降有升、有温有清有化,配合得当,切中病机,故收良效。

(程志清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奇症卷》
2
本条ID:15004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