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有教授从医50余年,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孜孜不倦,广寻博览,通晓中医理论各种学说,尤对《内经》有深刻的研究。他早年行医安东,中年执教北京,后又行医办学于西北,为中医教育事业和临床事业可谓呕心沥血。周氏虽诊务繁忙,但治学严谨,熟读深思,数十年笔耕不辍,著述丰硕。本文对周氏的治学道路和周氏对《内经》的深刻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周氏的学术思想及临证思路渊源于《内经》,又接受了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使他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都游刃有余,成绩斐然。周氏除中医理法方药应用有独到经验外,又注意吸收现代医学成果,故对肝病、血液病、冠心病、肺心病、痹证等中西疾病,均有心得体会,所创方药,配伍精当,疗效确切,堪为同道楷模。阅读本文,将使我们在治学临证各方面获得很多教益。
《内经》者……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类经》序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大医精诚》
周信有,男,汉族,1921年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周氏自幼家境贫寒,9岁随父离乡背井、流落安东。15岁辍学习医,从师当时安东名医李景宸、顾德有名下。在严师指导下,刻苦攻读、殷勤侍诊,学识与日俱增,1941年,伪满政府实行汉医考试,应试合格,获得“汉医认许证”,即开始挂牌行医。由于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博采众家之精华,医技日益精湛。50年代已在安东名声鹊起。1956年任职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继当选为安东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和安东市中医师工会会长等职。
1960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内经》教学,兼任临床带教。在这过程中,他对《内经》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学有体会。1963年曾参与主编出版全国中医学院二版试用教材《内经》讲义。同时在临床上运用《内经》的理论原则和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实践,感到得心应手,心明眼亮,思路明确,论理豁达。由于对《内经》理论的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在学术造诣上日臻深化,这就为他以后的学术成就和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为了支援西北中医事业,由首都北京调到甘肃,先在基层从事诊疗,1978年甘肃中医学院成立,被调该院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及教务长等职,至今已扎根甘肃20余年。周氏从教学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刻苦钻研,努力不懈。使他在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医学成就方面,日臻成熟,并取得卓越成就。由于他长期从事《内经》教学与研究,因此深谙《内经》经旨、理论造诣颇深。又兼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与技术特长。周氏认为,尽管《内经》理论博大精深,高古渊微,但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体观、系统观和辩证观的哲学思想。这一基本观点,构成了《内经》学术思想精髓和核心。祖国医学正是将医学实践知识与哲学方法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工作者,必须牢牢地掌握它的理论核心,在医疗、科研、教学中善于运用整体观、系统观和辩证观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实质。周氏在医学上能够高屋建瓴、统观全局,形成自己精辟独到的学术见解,正是在《内经》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周氏也认为,中医的发展必须沿袭其自身的理论特点和长处,同时也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所以周氏在临床上,特别是对疑难病症的处理——无论明确诊断,剖析病案,还是遣方用药,都能吸收近代科学成就,参考西医之所长,宏观辨证与微观检查相结合,遵古而不泥古,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临证思路与遣方用药特点。
在临床上,周氏曾自谓是个杂家。除了主要以《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外,其它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历代医家之长对他均有较大影响。如治外感病,多宗叶、吴温病学说;治内科杂病多系经方、时方间采,择优而从。因此他在临床上,临证思路开阔明达,不受一法一方的束缚,能够“复方多法”,综合运用,各种药效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善于寒温并用,湿燥并用,升降并用,攻补兼施;善于揉合温散、疏化、宣导、渗利、祛瘀、清理、扶正达邪、祛邪安正等诸般治法,集于一方面兼顾之。这种遵古而不泥古,辨证灵活,化裁多变,不拘一格的遣方用药特点,也是他重视整体,善于运用辩证观、整体观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实质这一学术思想的具体表现。
以他精湛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近年来他潜心于“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肺心病”、“痹证”、“老年病”等疑难杂症的专题研究,并取得卓越成果。他在总结大量病例与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治疗乙型肝炎和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已通过省级鉴定,上报卫生部。
经过临床验证和药效学实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非常有前途的治疗肝病的新药。最近又投入新的科研课题“血脑络通”、“胆舒”和中医美容系列化妆品的研制工作,并已初见成效。
为了垂教后世,周氏诊余笔耕不辍,著述甚多。自来甘肃,他除主编《内经类要》、《内经精义》等有关《内经》专著以外,还主编出版中医诊治急症的专著《决生死秘要》,该著1988年4月经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1990年6月又经台北千华出版公司改成繁体字,更名为《诊断生死秘要》在台湾独家出版发行,成为港台畅销书之一。这对交流海峡两岸文化,弘扬祖国医学起到积极作用。他也曾作为《中医内科急症证治》一书的编委,撰写书中“内科急症的四诊临床特点”部分,198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书曾作为中央卫生部举办的“全国中医内科急症进修班”教材之用。多年来,周氏亦致力于中医养生保健和老年医学的研究。曾参与合编《老年保健》一书,此书1987年9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被选为“全国老年大学”试用教材。
多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体会与舒肝消积丸的研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体会》、《中医养生与防治老年病》、《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关于抗衰老途径的认识》等,后者曾被选送参加1989年11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作为会议交流论文。由于周氏自幼习武,精通武术(曾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武术表演赛上获表演优秀奖),故在该论文中有关“传统体育与健康长寿”部分的阐述中,能集中医、武术于一体,从中医理论的深度,阐发武术养生保健之精髓,因而颇受与会的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
周氏从行医安东、执教北京,到办学兰州,至今已50余年。诚可谓呕心沥血,夙夜孜孜。
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在中医园地默默耕耘。他被选为全国500名中医指导教师之一,1990年秋,他作为甘肃省指导教师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拜师大会”,深感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关怀与重视。自此,他又在繁忙的诊务之余担当起老师带徒,培养后学的重任。
带教过程中,周氏常与青年教师及学生谈自己成才之路,指出:初学中医的秘诀在于背诵,不但背歌诀,还要背经典著作的重要原文,要养成背诵、默读的习惯,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深思,一篇文章能够反复不断地熟读背诵、深思联想,这不但能够加深记忆,而且能够悟出其中奥妙,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还要注意勤查、勤写、善思,即遇到古典医籍中的生字、难词及文义有不明之处,随时查阅字典、辞典,并参考历代名家注释,对其不同学术见解,进行比较,以求领会其精神实质;勤写即勤于写卡片和心得笔记,每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病证都应记下自己的收获、体会、见解。对问题还要善于思考,归纳分析,提出个人见解。周氏还指出:初学中医应该在几本书上下功夫,打好基本功,而后循序渐进,浏览群书,兼及诸家,有了渊博的知识,视野宽阔,进而在某一专题上搞深入的研究,古代成名医家,多遵循此路。总之周氏认为:医海无涯,学不可以已,在医学上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下苦功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望后学以勤为径,以苦作舟,登高望远,乘风破浪,凌绝顶,达彼岸,为振兴中华医学多作贡献,斯吾愿也!吾亦自勉之。周氏通过口传面授,将自己学术见解,独到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教师和徒弟,以使自己的学术经验后继有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年逾古稀之年的周氏,现还担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甘肃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等职。他每天仍在勤奋不息,时刻不停地工作,以迎接新的人生历程,向人们展示生命的价值。周氏的这种刻苦钻研,严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