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宾教授,四川省金堂县又新乡人。他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幼承庭训,儒而兼医,耳濡目睹,精研医典,深得中医之要旨。
曾先后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杨介宾教授精通中医针灸,于临床尤有独到之处。其治学态度严谨,讲求考据,不妄立言,认为《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固为针家所必读,即《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以及后世各家方书也主张一一揣摩,既崇古又不泥古。在学术上,既对历代医家著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能根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应用。在辨证识病方面,他尤其重视经络病机分析法,善于应用经络病机理论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指导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进而率先提出建立“经络病机学”这一主张。
在选穴配方方面,他素以配伍严谨,穴少精当,运巧制宜著称。不主张用大方多穴。擅长使用特定穴、对穴和担截配穴法,选穴精少而力专效宏。在针灸手法方面,他推崇《内经》刺法,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摸索出审穴定穴法、无痛进针法、候气催气法、守气调气法、透穴刺法等,虽不能说舍繁就简,去芜存菁,亦足堪后学者借鉴。他强调治神而创意守感传法,每用意守感传以提高气至病所率。他喜用刺血治病,丰富和发展了针灸疗法。他主张针药并用,综合治疗,遣方用药圆机活法,轻灵见长,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疗风格和医技特长,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振铎作人自遂高志,悬壶济世众仰清辉。
——徐无闻题赠杨介宾教授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杨介宾,男,汉族,四川省金堂县人,著名中医针灸专家。1929年11月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其父杨术全师承名医李杏林,擅长中医内、外科,因疗效卓著,曾名噪乡里。杨氏幼承庭训,儒而兼医,髫龄读四书五经时,即熟读《珍珠囊药性赋》、《医学三字经》及《脉诀规正》等。初中毕业后便随父临证习医,耳濡目染,医学渐进。读高中时又寝馈于《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历代名著,深得中医之要旨。高中毕业后即悬壶桑梓,由于其家学渊源,加之功底扎实,勤于探索,因而临证省病,得心应手,施针遣药,常获奇效,每天登门求治者以踵相接,一时称盛。
50年代初,杨氏先后到乡联合诊所及县人民医院工作,后又被选送到四川省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师资专修班深造,并以优异成绩应聘留校执教。在此期间,他有幸亲炙蜀中名医吴棹仙、蒲湘澄门下,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著作和针灸理论,尽得二位大师之衣钵。曾先后担任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时间生物医学会理事、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时间生物医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针灸学会主任委员、成都中医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以及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四川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针灸硕士、博士研究生、高徒生导师、《四川中医》杂志编委等。
杨氏精通中医针灸,其治学态度严谨,讲求考据,不妄立言,认为《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固为针家所必读,即《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以及后世各家医著也主张一一揣摩,既崇古又不泥古,于临床尤有独到之处。在辨证施治方面,他重视经络病机,注意手法操作,擅刺血而选穴精专,重治神而创意守感传法,主张理、法、方、穴、术一线贯通,蔚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技风格,素有医林“神针”之誉称。1978年受卫生部委派参加中国医疗专家代表团赴莫桑比克援外医疗,因针术神奇,被国外友人称为“神针杨”,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著述颇富,主要出版有《经络学》、《针灸学》、《针灸学题解》等6部专著,并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在国内有关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