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实验方剂学的中医药学家王世民(简介)

王世民,河北石家庄市人。1935年生,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卫生部第四届新药审评委员。王氏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其后拜陆石如、孔嗣伯、白清佐、刘寿山等名中医为师,尽得其传。先后出版《中医方药手册》、《局方别裁》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硕士生17名,创刊并主编《山西中医学院学报》、《中医药研究》杂志,因其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本文注重介绍了王氏在学术上强调方剂辨证,开拓中医实验方剂学的构想和作法,以及对补肾剂抗衰老的研究。临床则以食疗药膳,慢补最宜;治病求其本,善用补和泻为特色。名案评析中的当归润肠汤、藿香正气丸、黄芪建中汤治疗验案是对方剂辨证的例案说明。其医论医话、经验方均是王氏心得之谈。细读全文,对王氏开拓实验方剂学的思路与方法,定会有全面的理解,并会有很大收益。

求所从来,方为至治。

——《景岳全书·传忠录》

王世民,男,汉族,1935年8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缘于其母因外伤感染破伤风,为庸医误治,英年早逝,遂立志学医,济世活人。在校修业6年,1962年毕业,是我国首批正规的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

王氏在京读书时,勤奋好学,毕业实习,被分配到北京市同仁医院,跟随名医陆石如和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的嫡传孔嗣伯侍诊,孜孜以求,甚得师长之欢心,并以家传抄本相赠。到太原后又拜山西省名老中医白清佐为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白氏和名震京华的孔氏善用生石膏等凉派相反,主张脾湿肾寒,擅长用温燥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屡起沉疴,王氏虚心学习,择善而从。王氏认为,这种用药各执一端,虽属偏颇,但也正是其所长,更值得认真学习。1965年以后,王氏先后在内科和传染科(肝病科)任医师,在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讲授中药与方剂课。由于他备课认真,并能衷中参西、深入浅出地讲授,深受西学中学员的欢迎。所编著《中医方药手册》197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一版发行60万册,但该书在1984年再次修订为第二版才恢复王世民的署名,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1970年由谢海洲老师推荐,王氏拜师著名中药文献学家刘寿山先生,从事《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的编写工作,尔后又参加了《方剂研究文献摘要》的编纂。90年代王氏和他的学生们合作,出版了《局方别裁》、《中药新用手册》,参编了《微量元素与中医药》、《生命元素与药物应用研究》,协助谢海洲教授、孙华士教授整理考订《医药丛谈》和《幼科金针》。

王氏身为临床医师,对中药却情有独钟,他讲授中药课不仅生动活泼,而且还亲自带领学生上山认药和采集,常说,作为一个中医应当是“医能识药”。从这一角度出发,他曾撰文提醒临床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药学问题,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明确地指出,文献上报告的临床经验重现率不高的原因,当然不止一端。但一些药学问题,如异物同名,一物多名和炮制、制剂质量等,常有一定的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些恰又是临床医生常易忽视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对于中医药理论,王氏也是刻苦钻研,他不仅读古今文献,还要进实验室作实验,因此对中药的一些理论颇有“心悟”。他撰写的《中药归经学说浅谈》一文,不仅指出中药归经中的一些混乱问题,还深刻地指出研究归经学说,特别是在实验研究上,由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不同,不能用简单地对号入座方式图谋解决归经问题。对于药性理论,王氏独具匠心地把中药的作用,归纳为固有作用、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三种,此说可以说是古今文献上未曾见到的。特别是对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的分析和阐释,探幽发微,融会古今,堪称是发前人之所未发。

王氏在70年代以后,学术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方剂学的实验研究,这在所谓“纯中医”中不仅是较早的,也是很少的。由于王氏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较扎实,又掌握了一定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中西兼容,虽不能说处处得心应手,但确实方便不少。他先后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和山西中医学院建立了方剂研究室(后改为方剂研究所)。首倡将实验药理学、分析化学方法引入方剂学的研究中,主张方剂学进行学科分化,确立实验方剂学的学科地位。

并对该学科的性质、任务、研究方法以及与中药药理等临近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992年在山西省大同市,王氏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实验方剂学术讨论会议。1975年以来,他对山西特产名贵中成药龟龄集、定坤丹和某些道地药材如党参等都做过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其中龟龄集、定坤丹的实验研究获得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在王氏的主持和指导下,与太原市日化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卫生洗剂康洁司乐。本品集祛污护肤,防病治病于一体,除用于一般皮肤病外,实验还证明,能杀灭艾滋病毒,防治性传播疾病,如尖锐湿疣等,是北京亚运会指定的卫生用品之一。经卫生部门、日化部门鉴定投产后,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太原市日化厂,后又发展为中外合资山西康洁力可生保健品有限公司,产品行销国内外。随着生物无机化学的深入发展和测试手段的进步,王氏敏感地注意到中药方剂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并提出络合物化学可能是找寻中药方剂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他还与南开大学物理系等单位联合研制了中药党参微量元素标准参考物质和中药连翘微量元素标准参考物质,于1994年8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鉴定。这两种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党参定值5种元素,连翘定值11种元素,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这是我国首次研制的中药微量元素标准参考物质。本项目业已经国家标准局核准颁布。1986年王氏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到1994年已招研究生17名,在已毕业的14人中,已有9人晋升为高级积称(正高2人,副高7人),几乎全是破格或越级晋升,除在国外2人和读博士的1人外,在国内的大多是单位的骨干力量,两人还被提拔到领导岗位。

王氏倾心于科学研究,也热心于群众学术活动,王氏是中国药学会会员,第三届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早在70年代,他担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理事兼秘书期间,便积极组织全省的各种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承办了全国妇科、脾胃病和痹证学术会议及北方10省市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学术讨论会在山西的召开。1979年5月,作为山西省的代表,他还出席了全国首届中医学术会议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成立大会。董建华、祝谌予、印会河、刘渡舟……等全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差不多都曾受到邀请来山西讲学或参加学术交流。还曾数次邀请日本的中医药学专家、日本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桑木崇秀会长、日本长崎大学药学部大桥裕教授等来访和进行学术交流。并达成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派员赴日研修的协议,促进了1992~1994年连续三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中、日、韩三国中医药学术交流会的举行,我方先后有6名代表出席会议,增进了友谊,促进了了解。学术活动的开展与园地建设分不开,在困难的1984年底创刊发行的《中医药研究杂志》,现已在全国颇有影响,王氏是该刊的发起人和创办者,当时也是该刊的副主编和实际上的主编者。相隔10年后的1994年,《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他又是创办者和主编。王氏不仅注重学术刊物,他还视中医药科普工作为己任。

早在70年代,便与吕景山教授、张药师,组织编写中医药科普短文,在《山西日报》、《山西科技报》的支持配合下,开辟专栏,积极宣传中医药知识和小伤小病的防治,受到省内外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1987年他又别开蹊径,与几位年轻人合作,编写了一本《中医食疗保健台历》,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于形式新颖,内容实用,不仅行销省内外,远在万里的新加坡仁济医院图书馆,也专门来函索购。王氏笔耕,除了这些科普作品和前述的几部著作外,自1980年以来已发表学术文章和译文55篇。

王氏在学术研究上的主攻方向是补肾剂,和他在临床上的特点一样既善补,也能用泻。并就补肾剂的强壮,增强性功能而延缓衰老、保肝、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抗骨质疏松、抗老年性痴呆以及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治疗作用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初步揭示了补肾剂治疗有关疾病的某些药理学基础,而且为中医的“肾主生殖、发育”、“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和“肝肾同源”等基本理论提供了一些实验依据,还给自古以来用补肾剂补肾强精以治疗老年病、延年益寿提供了佐证。

王氏研究的领域较宽,包括中医药学、实验方剂学、微量元素和老年病以及食疗药膳学等,学术上中西兼容,是一位医药兼通的专家。且性格爽直倔强,“言人不敢言”,不慕名利,办事公道。退休前是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兼方剂研究所所长,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方剂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教处主任、副所长、附属医院副院长;1987年后任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主任、方剂研究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西中医学院学报》主编。还是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微量元素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普通高校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科委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部第四届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山西省1~4届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兼中药组组长,《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杂志编委,山西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山西省微量元素学会名誉会长,山西省晋城中西医专修学院名誉院长等。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开拓实验方剂学的中医药学家王世民》。王红梅 施怀生 王永吉 整理
2
本条ID:14040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