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本病以儿童发病为多,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潜伏期为2~10天。发病后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期,可见咽痛,咳嗽等症:继则进入败血症期,表现为畏寒,甚则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等,约70%患者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随后即为脑膜炎期,多数菌血症患者于24小时出现脑膜刺激征,高热持续,头痛加重,呕吐频繁,烦躁不安或昏迷、惊厥等,少数病儿则表现为咳嗽、腹泻而脑膜刺激征缺如。由于本病除上述普遍型外,尚有约10%表现为暴发型或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型。本病也可有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本病根据流行季节而突然高热、头痛、恶心伴神志改变,体表瘀点,脑膜刺激征,诊断即可成立。脑脊液检查,瘀点涂片找病原体及免疫学检查有助于确诊。败血症期血培养,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均可找到致病菌。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普遍采用磺胺药,青霉素、氯霉素与先锋霉素也有较好疗效,但均需注意其副反应。
本病中医学中多属“春温”或“风温”范畴,在儿科学中也多与“急惊风”有关。或为伏邪随春升之气而发病,或新感温疫毒邪。其病传变甚速,卫气营血界限多不明显,多见热毒内盛,或气营两燔,治以清气凉营;或营血并见,治以清营凉血;更多以手足厥阴同病,治以开窍熄风:也有内闭外脱,以脱闭轻重缓急而施治;后期则多气阴两虚,治予养阴益气,清解余热。至于后遗各症或滋养息风,或化痰通络,或益气凉血,皆宜随证变法。(赵章忠)
1.栀子金花汤
来源:
浙江省杭州市传染病院骆龙江。
功能:
泻火解毒,杀菌消炎。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黄柏15克、黄连12克、黄芩9克、大黄12克、山栀15克,加水适量,煎至100~150毫升,为1剂。一般内服,如有昏迷等可改行鼻饲法,每隔8小时服1剂或1/3剂,直至症状、体征消失。
疗效:
治疗9例,1例中途改用西药,8剂痊愈。用药天数3、4、6天各1例,5天或7天各2例,8天1例。其中日服3剂3例,日服1剂5例。体温下降至正常平均服药天数为3.8天,神经反射转阴性为5天左右,脊髓液正常平均天数为7天弱。
按语:
本方最宜于本病菌血症期。其他各期应采用他法,或对本方进行较大变化为是。
2.蒲公英汤
来源:
福建省中医研究所
功能:
解毒凉血。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蒲公英100克、银花50克、连翘50克、辛夷25克,蝉衣25克、水1000毫升,煎320毫升,分8次服,每3小时30毫升。1岁以下婴儿3小时服20毫升。
疗效:
治疗30例,均为普通型。在所限定的5~7天的疗程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脊髓液细胞数明显减少或恢复正常为18例,改用其他疗法12例。治愈病例,症状消失日数,最短为2天,最长为6天,平均4.6天。
3.贯青大蒜汤
来源:
湖南省益阳县医药科学研究所。
功能:
清热解毒养阴。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贯众30克、大青叶30克、大蒜30克、生石膏30克、龙胆草15克、钩藤15克、连翘15克、知母15克、明雄黄3克、甘草6克,上药加水1200毫升,文火煎成600毫升,每日口服300毫升,6岁以下小儿每日200毫升,分2次服用。
疗效:
治疗30例,3例因合并其他感染中止治疗外,27例均获痊愈。治疗后第1~2天临床症状均有显著减轻,体征明显改善,至第7天症状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均未出现后遗症。
按语:
贯众、大青叶、大蒜杀菌解毒;钩藤祛风镇痉;菊花、石膏清热保津。由于贯众等品有一定毒性,故需掌握剂量及用药天数,一般1个疗程为6~8天。
4.银花双黄解毒汤
来源: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医院中医科颜文明。
功能:
清热保津,解毒逐秽。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生石膏60克、金银花12克、鲜芦根60克、大青叶15克、胆草6克、黄芩9克、黄柏9克、栀子9克、连翘1克、板蓝根9克、薄荷叶3克,水煎服。婴儿用量酌减。
加减:
表未解者加荆芥、防风、葱白、麻黄;里热盛者加大黄、芒硝;呕吐者加竹茹、赭石;抽搐者加全蝎、蜈蚣;昏迷者加牛黄丸、紫雪丹、犀角;舌赤绛干者加生地、丹皮、赤芍、玄参。
疗效:
本方治疗13例,全部治愈,无后遗症。治愈期最短3天,最长8天,平均5天。
按语:
本方重用石膏退热;大枣、胆草、黄芩、黄柏、桅子、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透解。对于热体温甚高者最为相宜。临床对付各期当注意参照辨证加减为是。
5.清温安脑汤
来源:
安徽省肥东县医院肖峰等。
功能:
清热解毒,养阴凉血。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生石膏12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天门冬12克、麦冬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赤芍6克、丹皮4.5克、生甘草3克、生栀子6克、淡豆豉9克,上药加水45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3次,每次60毫升。10岁以下每日3次,每次40毫升。
加减:
昏迷、剧烈头痛、呕吐者先服至宝丹半粒至2粒(不能口服者用鼻饲);体温已下降者本方去生石膏。
疗效:
本方治疗50例,全部治愈,无1例死亡。治疗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加用中西药而愈。其中单纯用本方治愈34例,其余曾用部分磺胺嘧啶或青霉素。单用本方退热平均天数为4.5天,脑脊液恢复正常平均天数为8.6天。
按语:
本方金银花、连翘、桅子清热解毒,有明显抑菌作用;生地、麦冬、玄参、天冬、生甘草滋养阴液;石膏退热;丹皮、赤芍凉血;豆豉配生地、麦冬能使气血邪热向外透解。
6.云母清瘟汤
来源:
浙江省宁波市传染病院徐天池。
功能:
逐痰镇惊,清热解毒。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云母石15克(先煎)、贯仲30克、连翘30克,加水适量,煎至120毫升为1剂量,1日分2次口服,5岁以下小儿1日服2/3剂,均服至体温正常,体征消失3、4天方止。
加减:
高热加生石膏30克(先煎);颈项强直加钩藤18克、当归24克;剧烈呕吐加法半夏15克;大便秘结加生川军、元明粉各9克。
疗效:
治疗8例,全部治愈,住院天数平均7天,服药剂数4~8剂。
按语:
云母坠痰纳气,能使火下行;贯仲解毒杀菌;连翘清热。方药简洁,别出心裁。本方经重复验证有效。
7.龙胆钩藤汤
来源:
浙江省嘉兴塘汇中心医院周渭南。
功能:
清肝熄风,消炎解毒。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龙胆草3~4.5克、钩藤15~18克、蝎尾5~10枚、连翘6~15克、生石决明24~30克、忍冬藤15~18克、黄芩4.5~6克、黑山栀12~15克、僵蚕12~15克、蒲公英12~15克、炒赤芍6~9克,水煎服。
加减:
神志昏迷加鲜石菖蒲、川郁金各9克、牛黄清心丸1粒,重症配合玉枢丹(研末灌送);颈项强直加回天丸1粒(研服);呕吐剧烈加竹茹9克、代赭石30克,配合服用玉枢丹;抽搐痉挛加蜈蚣、全蝎各1~1.5克;食欲呆滞加神曲12克、陈皮6克、炒枳壳4.5克;口干液少加鲜石斛12克、麦冬9克、天花粉12克。
疗效:
治疗16例,全部治愈。平均服药7剂,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
按语:
由于脑膜炎多表现为热盛动风之证,故用清肝镇惊熄风之剂,甚为合理,辨证加减亦为符合。
8.黄甘汤
来源:
浙江省杭州市传染病院胡鉴波。
功能: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黄柏30克、甘草12克,加水400毫升,煎成100毫升,口服或灌肠。口服,每日3次,每次30毫升,5岁以下小儿,每次20毫升;灌肠,每6小时30~50毫升保留灌肠。
疗效:
本方口服治疗数10例,证明其疗效与磺胺类药相同。部分患者,因反复呕吐,而改用保留灌肠法,亦治疗10数例,均获与内服同样疗效。灌肠后一般体温在1~2天内即恢复正常,治愈时间在1~2周。
按语:
黄柏、甘草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之效,用药虽简,而疗效亦可肯定,尤以灌肠之法对于口服难进者更有意义。
9.雷击散
来源:
湖北省充化县人民医院刘志钧。
功能:
豁痰开窍,祛风解毒。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组成:
广香6克、牙皂10克、细辛10克、朱砂7.5克、雄黄7.5克、薄荷9克、藿香9克、枯矾3克、白芷3克、桔梗6克、陈皮6克、防风6克、贯众6克、法半夏6克、生甘草6克,共研细末(朱砂、雄黄单研后混合),贮于磁瓶内蜡封备用。口服: 10~15岁每次3~6克,5~9岁每次1.5~3克,2~4岁每次1.5克,早晚各服1次,姜汤或开水冲服。吹鼻:每次少许吹入鼻腔,每天多次。
疗效:
治疗98例,全部治愈。体温于1~3天内恢复正常,主要体征与症状绝大部分于2~5天内消失,少数6~8天消失,脊髓液一般在症状与体征消失后1~2天内也恢复正常。
按语:
广香芳香燥湿,强智通心,有消毒杀菌之效;牙皂开窍祛痰;细辛利窍止痛;薄荷镇痉健胃;藿香芳香化湿;白芷祛风镇痉;桔梗祛痰消炎;防风祛风解毒;法半夏化痰止吐;陈皮利气开痰;贯众解毒杀菌;朱砂镇心安神;雄黄燥湿解毒;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本方作用全面,有调节中枢,保护神经,促进全身机能增进之功。制方与用法独具一格,喷鼻法虽来自古法,但对神昏者最为合适。
10.龙胆清脑汤
来源:
江苏江韵樵
功能:
泻火解毒,清热养阴。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脑炎。
组成:
龙胆草9~15克、大青叶9~12克、连翘9~12克、山栀6~9克、黄芩6~9克、黄连3~4.5克,石膏15~30克,丹皮6~9克,生地9~15克,玄参9~12克、天麻6~9克、钩藤9~12克、石决明15~30克、杭菊花9~12克,水煎服。
加减:
呕甚者加赭石、竹茹;抽搐剧烈者加全蝎、地龙;角弓反张者加僵蚕、蜈蚣;神昏者酌用神犀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虚脱者用独参汤等。
疗效:
治疗37例,痊愈36例,1例有后遗症,疗程最短2天,最长10天,平均3.5天。治愈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出院时血象及脑脊液正常或接近正常。
按语:
龙胆草苦寒泻火,有杀菌消炎之效,曾有用以单味煎服预防本病而取得满意效果者;大青叶、连翘、山栀、黄芩、黄连皆为清热解毒之品,协同抗菌其效更著;石膏退热;丹皮凉血;生地甘寒、玄参咸寒皆为养阴之味;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为平肝息风之用。本方对于流脑热盛之时,用之当有著效,若初起则非所宜,至于神昏闭脱宜于加减法中求之,庶不为误。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