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秘方

婴幼儿腹泻又称婴幼儿消化不良,为消化道综合征,夏秋两季发病数最高。发病年龄多在1/2岁以下。病初起较急,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轻型腹泻(单纯性),每天排便数次至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糊状,或蛋花汤样,并可夹黄白色奶瓣,偶有呕吐,精神较好,体温大多正常,不显脱水症状。重型腹泻(中毒性),每天排便在20次左右,亦可超过40~50次以上。大便呈水状或蛋花汤样,常伴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呕吐较重,精神萎靡,甚则意识朦胧或昏迷。

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胃肠道发育及功能不完善,是本病的主要内因。苦喂养不当,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致使发酵和腐败,其毒性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强而引起腹泻,若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促使小肠分泌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超过结肠吸收限度而腹泻;或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痢疾样病变。如感染肠道病毒(轮状病毒等),可侵犯小肠粘膜,影响钠、氢的运转及双糖酶的活力,而致水样便,丢失水和电解质。此外,肠道外感染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均可诱发腹大泻。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因的寻找,区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我国北方3~8月腹泻大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而8~12月大多系病毒感染,可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对于重症病人,应测血清钠、氯化物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可帮助了解血钾情况。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及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调整饮食等。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属于“泄泻”实证的范畴。认为泄泻之本在于脾胃,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如饮食失节,乳食壅积,则脾运失职;如风寒外客,内侵脾胃,脾阳受遏而运化失司;感受暑热之邪,损伤脾胃,湿热下迫大肠,多致暴泻;湿邪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水湿相杂而下,发生腹泻。如病情缠绵,导致脾胃更虚,或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为慢性或迁延性腹泻。(王骏彧)

1.诃防汤

来源:
朱永厚等
功能:
健脾固肠,燥湿止泻。
主治:
各种类型的婴幼儿腹泻。
组成:
诃子5~10克、防风5~10克、葛根5~20克、陈皮5~10克、山楂5~20克、麦芽5~10克,水煎,分早中晚饭前3次服用,服药量根据年龄不同酌情变化。
加减:
伤于乳食者加鸡内金5~10克、木香3~5克;湿热重者加黄芩5~10克、秦皮5~10克;脾虚者加乌药5~10克、粟壳3~5克。
疗效:
治疗230例,3日以内治愈者195例,14日以内治愈者32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达98.7%。
按语:
婴幼儿泄泻,临床分型较多,本方为可治泻之通方,对各种兼型的新泻和久泻,都有一定的疗效。本方中既有消导利湿之能,又有健脾固涩之用,扶正不留邪,去邪不伤正。方中诃子性酸能涩,固肠止泻;防风胜湿,为治泄泻之要药,湿去则脾健;葛根升发乃治清气下陷泄泻之圣药;辅以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山楂消肉食,麦芽消面食。诸药配之有健脾燥湿,升清降浊,固肠止泻之功。

2.葛朴散

来源:
曾立昆
功能:
健脾燥湿,和胃导滞。
主治:
小儿湿邪困脾之泄泻。
组成:
煨粉葛6克、姜厚朴6克、神曲6克、炒扁豆6克、泽泻6克、鲜地锦10克(冬春用干地锦),水煎,调适量白糖和盐在内,分多次服用。
加减:
夏秋暑热甚加香薷、藿香、滑石各6克;外感寒邪加苏叶、陈皮各4克;兼寒呕加生姜8克;兼热呕加芦根8克;尿少加木通6克;高热口渴加白参5克、麦冬15克、生石膏30克,用米泔水磨调茶服;兼咳喘加前胡、桑白皮各6克;泻后转痢疾加白芍、槟榔、炒地榆各5克;大泄脱水用煨粳米、麦冬20克、乌梅5克;小儿进药量少,可加用黄连素肌注。
疗效:
治疗38例,除3例未能复诊外,其余皆治愈。
按语:
小儿腹泻,多为湿滞肠胃,脾为湿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本方以葛根升举清阳,除湿止泻;厚朴燥湿健脾;扁豆健脾和胃;泽泻利湿止泻;神曲消食导滞;地锦清热利湿,诸药伍之使湿去滞除,脾运得复,则泄泻而愈。

3.益脾镇惊散

来源:
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张桂英
功能:
健脾利湿,平肝止泻。
主治:
小儿泄泻,大便色绿、质粘,伴有睡中惊叫或易惊等症。
组成:
党参3克、茯苓3克、车前子(包煎)3克、白术6克、白芍6克、炒谷芽6克、钩藤4克、甘草3克,每日1剂,取2次水煎液约50~80毫升,分4~5次服。
加减:
水泻甚者加猪苓6克;大便夹有奶瓣者加陈皮6克、焦山楂5克;泄泻日久者加肉豆蔻、诃子各5克。
疗效:
治疗52例,均治愈;其中服3剂而愈者28例,服6剂而愈者15例,服9剂而愈者9例。
按语:
小儿惊泻又称“肝泻”,多见周岁以内婴儿。其病因为卒受惊恐,伤及心神,致使肝气横逆,木乘土位,脾运失健。此病用抗生素或仅用健脾止泻的中药,往往收效不大。治疗时应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以健脾平肝为治则。本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白芍、钩藤敛阴平肝,镇静安神;配以苍术、车前子利湿;炒谷芽消食。经临床实践,本方用以消除绿便效果最佳,一般服用3剂即可见效。

4.消食止泻汤

来源:
吉林省舒兰县中医院孙风纯
功能:
消食导滞,健脾止泻。
主治:
小儿下利不爽,大便腐臭,嗳吐酸腐等症。
组成:
鸡内金5克、神曲5克、麦芽5克,山楂5克、苡仁5克、白术7.5克、山药5克、桔梗3克、茯苓5克、苍术5克、川朴3克、枳壳3克、甘草5克。上方为周岁剂量。每日1剂,每剂煎至150毫升,分4次服完。
加减:
伴呕吐加半夏、藿香;阵啼加砂仁、元胡;小便黄少加车前子、木通;口渴思饮有轻度脱水现象可口服补液。
疗效:
治疗1258例,大部分5剂之内而愈,连服5剂以上未愈者仅97例。总有效率达92.3%。
按语:
孙氏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至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至下降肠道而作泻。方中以白术、山药、苡仁、苍术健脾助运燥湿;加桔梗以升中气;鸡内金,神曲、麦芽、山楂消食导滞而助运;枳壳、川朴理气导滞。

5.茯苓愈婴汤

来源:
江苏省铜山县柳新医院赵芬
功能:
调中消滞,健脾止泻。
主治:
小儿下利,日行数10次,大便腐臭或蛋花样,神疲,纳呆,嗳吐酸腐等症。
组成:
炒淮山药10克、云茯苓10克、生鸡内金5克、罂粟壳3克,水煎服。上为周岁剂量,按年龄酌情加减。
加减:
伤食加焦山楂;伤暑加香薷、黄连,罂粟壳减半;湿热加葛根、黄连;寒湿加扁豆、干姜;脾虚加党参、伏龙肝;肾虚加党参、附子;久泻气陷加党参、黄芪、升麻等。
疗效:
治疗200例,显效者187例,好转者11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达99%。
按语:
小儿泄泻病因虽多,然脾运失司为根本,脾虚则生湿,湿胜则脾困,无湿不作泻,故脾病湿盛乃发病之关键。本方选用茯苓为主药健脾利湿;辅以山药健脾和胃助运;鸡内金调中消滞;罂粟壳固涩止泻。全方有利有涩,有消有运,顾护胃气,助脾运化,又调中消滞而不伤脾胃。

6.健童散

来源:
辽宁省朝阳市妇婴医院郝永安等。
功能:
健脾养胃,消食化滞,燥湿止泻。
主治:
婴儿泄泻,日行10余次,大便腐臭或蛋花样,伴有外感、呕吐等症。
组成:
党参150克、山药150克、莱菔子150克、胡黄连100克、地骨皮100克、五谷虫100克、槟榔片100克、白术100克、砂仁100克、炒扁豆100克、莪术100克、木香100克、芦荟50克、青黛50克,共研细末,高压灭菌,分装每袋1.5克。3个月~1岁每服0.5克,2~3岁每服1.5~2克,4~7岁每服2.5克,每日2次,用温开水或药汤送服。
加减:
伤食用神曲、麦芽、山楂各10克;伤湿用吴萸、肉蔻10克;脾虚用莲肉10克、肉桂5克;呕吐加竹茹、藿香各10克;久泻用罂粟壳、石榴皮各10克。上药均为煎汤内服。
疗效:
治疗455例,治愈438例,好转15例,无效2例。
按语:
泄泻责之于脾运失健,易致虚中夹滞,留瘀入络,湿浊不化等症,故宜疏理消导,温清化浊与燥湿健脾兼施。本方以党参、山药、白术益气健脾燥湿;胡连、芦荟、地骨皮、青黛清热而消积;莪术、槟榔、五谷虫消食导滞通络;木香、莱菔子理气宽中;砂仁醒脾散寒;扁豆健脾养胃。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

7.通补汤

来源:
安徽省太和县赵庙区医院卞兴亚。
功能:
健脾利湿,升阳止泻。
主治:
小儿非感染性泄泻。
组成:
炒白术3克、茯苓3克、猪苓3克、车前子3克、泽泻3克、通草3克、炒柴胡3克、陈皮3克,每日1剂,水煎,数次频服。若服药困难,煎滤后加入适量的蔗糖调味。轻型病儿禁食8~12小时,重型则禁食12~24小时。
加减:
伤食加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等;脾虚加党参、山药、扁豆等。重型患儿根据脱水程度给予适量补液并纠正酸中毒。
疗效:
治疗766例,治愈744例,总有效率为97%。
按语:
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多因感受湿邪,或过食生冷,乳食不节,或久病久泻耗伤脾气所致。经云:“湿胜则濡泻”,“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邪属阴,易遏阳气,脾胃阳损则升降运化失职,清浊难泌。故治疗当以利湿为主,兼以健脾升阳。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助运;猪苓、车前子、通草渗湿利水,利小便而实大便;陈皮理中焦气机;柴胡升举清阳;甘草甘以缓急,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利湿升阳之功,以恢复脾胃运化而湿邪自除,则腹泻自当停止。

8.健脾消食汤

来源:
甘肃省宁县郭林端
功能:
健脾消食,和胃止泻。
主治:
小儿泄泻,腹胀腹痛,呕吐,大便腐臭等症。
组成:
山楂15克(炒至皮黑)、白术10克(土炒至皮黄)、鸡内金3克(捣碎)、石榴皮5克、车前子3克,上药加水200毫升,煎15分钟,约100毫升,分数次温服,每日1剂。6个月以内的婴儿,2天1剂或剂量减半。
加减:
严重脾虚久泻者加党参6克;偏寒加干姜1克、附子1克;发热者加藿香3克、香薷2克;呕吐加姜竹茹2克;腹胀者加木香1克;有湿热加黄柏2克。治疗中须适当控制哺乳次数,有脱水和酸中毒者应适量配合补液。
疗效:
治疗83例,痊愈75例,好转5例,无效3例,平均疗程1.5天,总有效率为96%。
按语:
小儿泄泻以食滞伤脾为多见,临床可有食滞中州和脾失健运并见,食滞不去则腹泻不止。本方以山楂消食导滞;鸡内金消食和胃;白术健脾除湿而助运;石榴皮固涩止泻;车前子利湿止泻。诸药配合有健脾消食,和胃止泻之功,治疗小儿伤食泄泻切中病机,使食滞得除而脾运复健,临床疗效较好,且本方药性平和。

9.麻黄前胡汤

来源:
郭松河
功能:
宣肺止泻。
主治:
无明显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小儿腹泻,可伴有上感、发热和呕吐等症。
组成:
麻黄2~4克、前胡4~8克,每日1剂,煎成300毫升左右,稍加白糖频服。
疗效:
治疗138例(年龄4个月~3岁),痊愈126例,其中服药1天50例,2天72例,3天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1.3%。
按语:
治疗小儿腹泻多从脾胃入手,本方运用祖国医学的宣肺止泻法,独出心裁。盖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下病上取,腑病脏治,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方中的麻黄既能宣通肺气,调畅大肠气机,又能急开支河,分利肠中水湿,利小便则实大便,前胡善宣降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里急得缓,便意得除,肠利自止。本方适宜于外感六淫所致腹泻,但对于脾虚不运或其它虚证泄泻效果不佳。

10.大黄蝉蜕汤

来源:
王振录等
功能:
攻积导滞,和胃止泻。
主治:
乳食积滞肠胃之婴儿泄泻。
组成:
大黄1~3克、蝉蜕1~3克,将大黄捣碎。蝉蜕去头足,用水适量,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10~15分钟,取澄清药液约50毫升,每次灌服3~5毫升,每日5~8次。
加减:
脱水现象严重者,可配合口服适量糖盐水。
疗效:
治疗300例,服药最长者6天,最短者1天。显效为192例,有效为48例,停药复发或症状不减60例,总有效率为80%。
按语:
小儿腹泻多属“积”,食滞肠胃,停滞不化,清浊不分而下注。现代医学认为此病乃胃肠道粘膜水肿、充血、肠胃消化功能紊乱所致。方中大黄功能攻积导滞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逐瘀通经而消除胃肠粘膜的充血水肿以恢复肠道吸收功能,大黄中含鞣酸有止泻作用;蝉蜕有镇静之功,可恢复植物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解除胃肠痉挛,调节胃肠蠕动。消化功能恢复,则腹泻可止也。但秉赋不足、脾胃虚寒或外感六淫所致腹泻,非本方治疗所宜,而当辨证论治,不能拘守一方。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7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