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肺俞Fèi shū(BL13)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正坐或俯卧,第3椎下督脉身柱穴旁开1.5寸陷中取之。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之一。
适应症
主治:肺部病症。常用于咳嗽,气喘,咳血,潮热,盗汗;小儿龟背。
操作
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过深或刺向外侧,以免损伤胸膜和肺。
阐释
本穴能通彻肺气,故名“肺俞”。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化。以下诸俞穴,俱同此意。本穴主治肺风、肺痿、咳喘、上气,五痨、骨蒸,诸关肺脏之病。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肺部病症
1.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三节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灵枢·五邪》)
2.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输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千金要方》卷十七、《千金翼方》)
3.瘿,上气短气,灸肺俞百壮。(《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4.心烦上气,灸肺俞,针入五分。(《千金翼方》卷二十七)
5.治热劳上气喘满,腰背强痛:刺足太阳经肺俞二穴,在背俞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同身寸之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百壮即止。次针手太阴经尺泽二穴。(《针经摘英集》)
6.伤风不解嗽频频,日久难医劳病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必用丰隆轻。(《针灸玉龙歌》)
7.治嗽,灸天突穴、肺俞穴,大泻肺气。(《丹溪心法》卷二)
8.久嗽不愈:肺俞、三里、乳根、风门、百劳(一椎上陷中)、列缺。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因咸物咳嗽伤脾,兼房事过多,酒食不节,伤风不解,痰饮流入肺经,故如此也。宜刺后穴:膻中、三里、乳根、输府。(《针灸集成》第五十方)
9.寒邪陷下者,灸肺俞,咳多者主之。(《伤寒治例》)
10.治咳嗽有红痰二百五十法:红痰咳嗽病传深,提补百劳灸共针,肺俞提从按刮弹,补从列缺艾加临,仍将三里取气下,脾俞补来提用心,中脘盘盘膏肓灸,四花提补妙中寻。(《琼瑶神书》卷二)
11.肺壅咳嗽二百五十二法:肺壅咳嗽泻膻中,肺俞先提后补攻,三里烧来取气下,先提后补列缺同,曲池要补咳生呕,中脘盘盘三次通,穴法已分先后取,其中妙用要依从。(《琼瑶神书》卷二)
12.肺喘水肿,从胸起,水白:肺俞、肝募。(《医学纲目》卷二十四)
13.治嗽,灸天突、肺俞二穴,泄火热,泻肺气。(《医学纲目》卷二十六)
14.哮喘:肺俞、大椎、风门。随症加取配穴。[中医杂志,1985,26(5):47]
15.盗汗寒热恶寒,灸肺俞,随年壮,针入五分。又灸阴都各一百壮,针入八分补之,穴在夹胃管相去三寸。(《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16.痨瘵四肢消瘦,面色痿黄,筋寒骨热,皮肉干枯,黄疸,并皆治之:灸百劳、膏肓、肺腧、鸠尾、关元、绝骨、足三里,每日灸二七壮,至半月灸毕。然后灸绝骨、足三里,各灸七七壮。(《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17.治虚损蒸劳瘵二百六十二法:肺俞先提补到行,膏肓艾灸百劳迎,膻中喘泻三里下,提刮涌泉补要明。(《琼瑶神书》卷二)
18.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边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百壮。若色黄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诸病源候论》卷一)
19.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壮;又灸手阳明、太阴各二壮。(《千金要方》卷五、《医学纲目》)
20.肺疟令人心寒怕惊:列缺二穴、肺俞二穴、合骨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二、其他病症
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宜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伤寒论》卷四)
2.小儿龟背……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壮。(《太平圣惠方·明堂》)
3.头痛眩冒,如结胸,心下痞硬,或谵语,刺肺俞、肝俞。(《伤寒治例》)
4.治气逆发呃:膻中、中脘(先补后泻)。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间。(《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5.短气房劳:天井、大椎、肺俞、肝俞、尺泽灸。(《医学纲目》卷二十七)
6.多发性神经炎:肺俞、膻中穴。[内蒙古中医药,1984(1):6-7]
7.无脉病:肺俞、太渊穴针灸治疗。[四川中医,1987,5(3):33]
8.急性食道炎:肺俞穴、内关穴,针刺治疗。[江苏中医,1988,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