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胃俞Wèi shū(BL21)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俯卧或正坐,从12椎下旁开1.5寸陷中取之。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
适应症
主治:脾胃病症。常用于胃脘痛,腹胀,呕吐,肠鸣。新增: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操作
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宜向脊椎方向成45°- 60°角斜刺。
阐释
本穴与胃相应,而为之俞,故名“胃俞”。治胃寒,吐逆、胀满、肠鸣、腹痛、霍乱、转筋,小儿羸瘦,下痢脱肛,兼取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疾之虚寒者,宜用灸。本穴司胃之运输,功用多在胃经,若痛在胃府,则宜酌取三脘矣。
附:临床应用举例
1.小儿嬴瘦,食饮少,不生肌肤,灸胃俞穴各一壮,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麦大。(《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十七)
2.胃脘痛,膈俞、脾俞、胃俞、内关。(《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治胃虚方,灸胃俞、足三里。(《医方类聚》卷十二)
4.胃疟令人善饥而不能食,厉兑二穴、胃俞二穴、大都二穴。(《针灸大全》卷四)
5.食积血瘕,腹中隐痛,胃俞二穴、行间二穴、气海一穴。(《针灸大全》卷四)
6.胃脘痛,针刺胃俞穴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