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三焦俞Sān jiaō shū(BL22)
出处:《黄帝明堂经》
定位
部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先定第12胸椎棘突,下数第1个棘突即第1腰椎棘突,其下旁开1.5寸处取之。
类属
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
适应症
主治:胃肠、水液病症。常用于腹胀,呕吐,肠鸣,泄泻;小便不利,水肿,腰背痛。
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不宜过深,宜向脊椎方向成30°-45°角斜刺。
阐释
本穴对人体上中下各部脂膜相应,而为之俞,故名“三焦俞”。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凡痛之有关脂膜者,俱应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气也。
余于三焦另有别论,应以横膈以上连及头及胸腔上肢,为上焦。横膈以下,连及腹腔及下肢,为下焦。以由口至肛旁连肝、胆、脾、胰为中焦,乃各有部属,非横断三截也。
附:临床应用举例
1.治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妇人瘦瘠者方,暖水服发灰一方寸匙。日再服。并灸肋端。又灸三焦俞随年壮。(《千金要方》卷十一)
2.脏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俞随年壮。(《千金要方》卷十六)
3.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疼,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灸三焦俞随年壮。(《千金要方》卷二十)
按此三首灸方主治与《千金翼方》载本穴主治相吻合。
4.虚劳,尿血,血浊,灸脾俞百壮。又灸三焦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千金翼方》卷二十八)
5.身热头痛不食,取三焦俞。(《古今医统》卷十三)
6.痛经,三焦俞、肾俞,针刺治疗。[内蒙古中医药,198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