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脓肿是由于化脓性病变使肺实质受损,形成空洞,内含脓液。本病常继发于肺炎,有时因呼吸道吸入异物或败血症引起。此外,邻近组织化脓性病灶蔓延到肺部也引起肺脓肿。发病时多有发热,热型不定,高热可伴有寒战;咳嗽多呈持续性,伴有胸痛或腹痛;可见全身乏力、盗汗、体重下降。婴幼儿多有呕吐及腹泻。如脓肿与呼吸道相通,则咳出极臭的脓痰,偶带血液。如脓肿破溃,与胸腔相通,可形成脓胸及支气管胸膜瘘管。
引起本病的病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为多见,其次为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等。
根据症状和体征可作出本病初步诊断,X线前后位及侧位片检查可确诊。早期可见片状、密度均匀增深的阴影。脓腔与支气管交通后,可见典型的脓腔与液平面。急性期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脓液培养可得到致病菌。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在疾病早期选用有效的抗菌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此外,应用祛痰剂、体位引流等以利于排脓。对慢性肺脓肿应考虑手术治疗。
本病属中医的“肺痛”范畴。其原因多由于外感热邪,留而不去,客于脉络,稽留于肺,或肺外其他痈疽转移而成,或炙煿辛辣厚味,积热在内,熏蒸于肺,亦可形成肺痈。祖囯医学认为寒搏于血,蕴结成脓,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成脓,便是肺痈的形成病机。(时毓民)
1.清热化瘀方
来源:
浙江省温州医学院谢宗昌等
功能: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
肺脓疡。
组成:
(1)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寒水石9克、青黛3克、生苡仁30克、紫草6克、白薇6克、乳香4.5克、淡竹沥(冲)1支,水煎服。适用早中期肺脓疡。(2)浙贝母9克、地骨皮9克、桑白皮9克、海浮石9克、知母6克、麦冬6克、白薇6克、竹茹12克,水煎服。适用于晚期肺脓疡。上述方药,4岁以下每日1剂,4岁以上每日2剂。
加减:
早、中期高热不退加干芦根15克、连翘9克、五倍子4.5克;咳剧、痰多加杏仁6克、大力子6克、白芷4.5克;后期咳剧加芦根15克、杏仁6克、瓜蒌皮4.5克,或川贝粉3克(吞服)。此外,早期加用丹参及银黄注射液。
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肺脓疡16例,14例发热病例中3~5天退热者8例,6~10天2例,10天以上4例。大部分患儿在服药8~9天后咳脓痰消失。X线检查肺脓疡吸收好转16例,其中随访13例,在20天内完全吸收者5例,30天内6例,2月内2例。
按语:
本方竹沥、竹茹、桑白皮、地骨皮、白薇、寒水石、芦根、青黛、浙贝母等有清热解毒,化痰祛脓的作用;丹参、乳香、赤芍、紫草活血化瘀,可改善肺痈周围组织血液循环,防止肺组织进一步坏死,促进炎症吸收及病灶局限化。本方较古人用桔梗汤治疗肺痈疗效好,有所创新。
2.桔梗苇茎汤
来源:
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金玉仙等。
功能:
清热解毒,化痰排脓,活血化瘀。
主治:
肺脓肿。
组成:
干芦根15克、米仁15克、冬瓜子30克、鱼腥草30克、地丁草30克、桃仁10克、全瓜蒌10克、黄芩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
加减:
肺痈蕴脓,脓痰未排,发热胸痛加金银花10克、虎杖10克、知母10克、黄连6克、千里光3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痈胀已成加野荞麦根30克、穿山甲30克、皂角刺6克;肺痈已溃加赤芍10克、当归10克、穿山甲10克;病后期肺胃气阴亏加太子参10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白芨10克、黄精15克。
疗效:
本方治疗23例小儿肺脓疡,出院时X线复查肺脓疡吸收痊愈5例,基本吸收3例,吸收好转15例,经门诊随访,肺部病灶全部吸收。
按语:
本方着重于清热解毒,化痰排脓,并佐用桃仁、赤芍、当归、穿山甲活血化瘀,加速脓毒排出;病后期往往有虚证表现,予太子参、党参、黄芪、南沙参等补气养阴,促使脓疡愈合。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