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主要为鼻、咽、喉的急性炎症。多见于秋冬及冬春天气多变时节。病原以病毒为最多,细菌感染大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营养不良,佝偻病,缺乏锻炼及环境卫生不良等,均可使小儿抵抗力减弱而易患此病。本病症状轻者只有流涕、鼻塞、喷嚏、微咳、咽部不适;重者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常伴有头痛、全身乏力,婴儿常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发生高热惊厥,咽部充血明显,可伴有疱疹和溃疡。

各种病毒和细菌都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有鼻病毒、柯萨基及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经过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常见的细菌有A组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等。

本病一般病例诊断较易。如咽壁附近有小疱疹及小溃疡者可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对极轻症或极重症者诊断可致困难,应与常见的传染病(如伤寒、幼儿急疹、麻疹、疟疾病等)鉴别,血白细胞明显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超过75%的应考虑细菌性感然可能。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以对症为主。早期病毒感染可选用吗啉呱、盐酸金刚烷胺或三氮唑核苷(病毒唑)等,抗菌素非但无效,反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不能滥用。热高用阿斯匹林、安乃近等退热;鼻塞用麻黄素滴鼻;咳嗽用各种止咳祛痰药;惊厥者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磺胺类药或青霉素等抗菌素。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以“伤风”、“感冒”、“小儿伤寒”命名。祖国医学认为致病原因以风邪为主,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未全,抵抗力差,遇到气候骤变,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肺,邪自口鼻吸入,皮毛开合失常,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循经上犯,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红肿;肺失宣肃,产生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感冒后往往影响运化功能,常有胃肠道症状。婴幼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若有高热熏灼,易抽痉动风。(时毓民)

1.卫气双解汤

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洪百年
功能:
清热,解表。
主治:
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羌活4.5~9克、桔梗4.5~9克、羊蹄根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枝花9~18克.黄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1.8~3克。水煎服。
加减:
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鱼腥草;咳剧久加半枝莲或桑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芯。
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1.3,12~214小时退热者7l例,占60.2%;24~48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48小时后仍不退热为无效,共4例,占3.4%。总有效率为96.6%。
按语:
本方体现了标本、表里及温清三结合。中医传统治疗上感用解表法为主,本方用表里同治法,即既用羌活、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表,又用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根据洪氏经验,如方中去寒水石,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则退热后有起伏;若属寒证仍用羌活、桔梗,不用麻黄、桂枝,对降热影响不大,但其他症状消失慢。此种探索有益于对传统方剂的改革。

2.清热冲剂

来源: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饶儒瑾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连翘3.75克、黄芩3.75克、大青叶3.75克、生甘草O.75克,制成冲剂(以上为1包量)。1岁以上小儿每日2次,每次1包。1岁以下减半。
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感80例,显效61例(76.25%),有效12例(15%),无效7例(8.75%)。与野菊感冒冲剂治疗的12例对照,野菊感冒冲剂显效6例(50%),有效3例.(25%),无效3例(25%),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按语:
本方中连翘能治热性病初起及上焦诸热.黄芩清肺热咳嗽,也清肠中之湿热,此二药在体外实验有一定抗菌作用;大青叶清热解毒,有抗病毒作用。本方对上感初起者效果较佳。

3.清化汤

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征利等
功能:
清热解毒,解表利咽,芳香化湿。
主治:
流行性咽结合膜热。
组成:
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板蓝根15克、射干12克、藿香10克、香薷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6克、滑石12克、甘草3克,随证加减大黄。日服1.5~2剂,昼夜频服,服药前需服米粥1小碗。.
加减:
恢复期湿热未净兼伤阴用竹叶10克、生石膏15克、南北沙参各12克、玉竹12克、花粉12克、蔻仁10克、薏米15克、滑石15克、甘草5克。
疗效:
本方治疗354例小儿流行性咽结合膜热,2 4小时内退热者72例(20.34%),4 8小时内退热者198例(55.93%),72小时退热者76例(2147%),4天以上退热者8例。治疗后,75%病例汗出,二便通,热解,证消。
按语:
流行性咽结合膜炎中医辨证属温热束表、袭咽,湿阻中焦。方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香薷、射干、薄荷、荆芥等解表利咽;藿香芳香化湿。诸药相配,故取得平均2天内退热的良好疗效。

4.清热解毒灵

来源: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征利等
功能:
清暑热,利暑湿,益气阴,解表发汗。
主治:
小儿流行性咽结合膜热。
组成:
藿香10克、荆芥穗10克、银花12克、板蓝根12克、滑石12克、生石膏3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3克,以上药研成粗末,分装每袋10克。4岁以下每次1袋,5~9岁每次2袋,10岁以上每次3袋。服用时将药袋浸泡在开水内15分钟,中间搅拌2~3次。每隔2~3小时服药1次,昼夜频服。热退后应继续服药3~5次。
疗效:
本方治疗41例患儿,药后1天内热退者37例,1~2天热退者4例。扁桃体红肿及其伪膜在2天内消退者16例,占39.0%;眼红在热退后的2~4天内消退者15例,占36.6%。
按语:
本方解表、清热和利湿诸法并用。目前尚无治疗流行性咽结合膜热的西医特效药物,应用本方疗效较好,且方法简便。009811231642

5.小儿上感方

来源:
山东省人民医院王传吉等
功能:
(1)方功能辛凉解表;(2)方功能化湿透表,清热和中;(3)方功能解表泄热。
主治:
小儿各型上感。
组成:
(1)荆芥穗10克、薄荷6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板蓝根12克,水煎服,适用风热型。(2)苏叶10克、藿香10克、白芷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板蓝根12克,水煎服,适用风邪挟湿型。(3)荆芥穗10克、薄荷6克、连翘15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芦根30克,水煎服,适用表里俱热型。
加减:
(1)风热型,目赤肿痛者加木贼10克、赤芍6克、蝉蜕3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仁6克、括蒌10克;咽痛者加山豆根6克;(2)风邪挟湿型。热重者加黄连6克;咳重加前胡10克、杏仁6克、括蒌10克;恶心呕吐甚者加半夏10克、陈皮6克;腹泻者加滑石10克、炒苡仁10克。
疗效:
本方治疗160例患儿,治愈152例,无效8例。其中风热型84例,治愈81例(96.4%);风邪挟湿型58例,治愈54例(93.1%);表里俱热型18例,治愈17例(94.4%)。
按语:
风热型方中荆芥穗、薄荷疏风解表;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风邪挟湿型方中苏叶、藿香、白芷化湿解表和中;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表里俱热型方中荆芥穗、薄荷、芦根解表;知母、连翘、石膏、黄芩清热解毒。本方立足于小儿易从阳化热,于表证同时多兼里热,单纯表证极少见,故方剂中除解表药外常加入清热之药,取得较好的疗效。

6.神解散

来源:
湖北省宜昌地区卫校孙会文
功能:
祛风解表清热。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白僵蚕15克、蝉蜕5克、金银花15克、黄芩6克、黄连6克、黄柏6克、桔梗6克、车前子10克、木通5克、生地6克、神曲10克。每日1剂,水煎,分4~5次服。学龄前儿童用3/4~2/3剂量;幼儿期用1/2~1/3剂量。
疗效:
本方治疗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服药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显效,共25例;24~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为有效,共28例;48小时尚未降至正常为无效,共7例。总有效率为88.3%。
按语:
本方僵蚕咸辛性平,能疏风泄热;蝉蜕甘寒,可祛在表风热;黄连、黄芩、黄柏是苦寒之品,善清里热;金银花解毒;桔梗宣透上焦;神曲化滞中焦;木通、车前子淡渗下焦;生地养津护阴。本方外解表热,内清里热,去邪不伤正。用于小儿上感,药切病证,故能收效。

7.上感汤

来源:
宋琼芬等
功能:
解表清热,镇静消食。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银花6~9克、连翘6~9克、板蓝根9克、黄芩6~9克、生石膏15~30克、淡竹叶6克、荆芥6~9克、建曲6~9克、防风6克、僵蚕6~9克,水煎,分3~5次服用。3岁以上者,每日1剂;3岁以下者,上药量减半。
加减:
咳剧加杏仁6~9克、前胡6~9克;发热高重用生石膏;冬春季加苏叶6克;大便干结加熟大黄6克;大便稀去连翘,并减少黄芩及石膏用量;呕吐明显加竹茹;感冒流行时加贯仲12克。
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209例,其中显效147例(70.33%),有效52例(24.88%),无效10例(4.78%),总有效率为95.2l%。
按语:
本方用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石膏等药清热解毒;僵蚕熄风,利咽,化痰;建曲消积滞,调脾胃;荆芥、防风开腠解表;淡竹叶清热利尿;大黄通里热。本方对有口腔溃疡、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的患儿疗效较差。

8.上感合剂

来源:
河北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邱学澂等
功能:
解表,退热,清咽,消痰止咳。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薄荷9克、荆芥6克、板蓝根9克、黄芩9克、牛蒡子9克、桔梗3克、甘草3克。上药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1岁以下每次10毫升,2~5岁每次20毫升,5岁以上每次30毫升,日服3次。
疗效:
本方治疗12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均在服用1~2剂后治愈,无并发症发生。
按语:
本方中薄荷、荆芥辛散解表;牛蒡子、板蓝根清热利咽;黄芩清肺火;甘草清热止咳;桔梗宣肺散寒,载药上行。方剂组成简单,处方合理,疗效显著。

9.桑杏石膏汤

来源:
云南省昆明市正义门诊部魏永庆
功能:
疏风清热,利咽止咳。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桑叶3~6克、杏仁3克、生石膏20~40克、银花6克、射干3克、瓜蒌皮3~6克,水煎服。
加减:
肠胃积滞者加枳实、大黄、鸡内金、焦山楂;湿热郁滞者加藿香、厚朴、苡仁、茯苓;燥热伤津者加生地、玄参、麦冬、玉竹;惊厥、烦渴、高热加天麻、钩藤、僵蚕、丹皮、赤芍;恶寒无汗,痰多加麻黄、葛根、芦根。
疗效:
本方治疗10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服1剂热退,诸证俱除共24例;服1剂热退,余证未尽共54例;服1剂体温下降,再剂调治共22例。
按语:
本方桑叶、银花解表清热;生石膏清里热;杏仁、射干宣肺祛痰,利咽止咳;瓜蒌皮宽胸化痰。结合辨证予以加减,疗效满意。

10.小儿退烧宁

来源:
湖北省宜昌地区卫校陈仁庆等
功能: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清食和中。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烧。
组成:
僵蚕12克、蝉蜕12克、薄荷12克、荆芥12克、桔梗12克、黄芩20克、连翘20克、神曲20克、玄参20克、竹叶20克、山栀20克、甘草6克,蔗糖适量,制成糖浆100毫升。1岁以内服5~10毫升,1~2岁服10~15毫升,2~5岁服15~20毫升,6岁以上服20~25毫升,日服3次。高烧患儿服药体温未降者,改2小时服药1次,体温降后,仍依前法服用。
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10例,服药后6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24例(21.8%),12小时内28例(25.5%),1天内34例(30.9%);2天内13例(11.8%);天内4例(3.6%),4天内2例(1.8%),无效者5例(4.5%)。有效率95.5%,24小时退热者78.2%。
按语:
本方取僵蚕、蝉蜕散风清热,解毒止惊;荆芥.薄荷解表散热;黄芩、山栀、竹叶、连翘清热解毒,透热外出;玄参养阴清热;桔梗、甘草利咽止咳;神曲消食和胃。综观全方,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功能。因服药量少,无副作用,适用于儿科临床运用。

11.三草汤

来源: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美琴等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组成:
三叶青15~30克、小春花6~15克、鸭跖草15~30克,水煎服。
加减:
表证明显加桑叶、薄荷;咽充血显著、有较多滤泡加板蓝根、桔梗;口唇干燥加鲜芦根、川石斛;小便短赤加淡竹叶、碧玉散。
疗效:
本方治疗体温在39.5℃以上的高热上呼吸道感染小儿54例,有45例在2天内退热,占83.33%。总有效为92.57%。
按语:
本方中三叶青性平味微辛,小春花性平味淡,鸭跖草性寒味苦,都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功效,既能清气分热毒,又可达邪于表,故能起到较好的退热作用。本方药性味平和,无损脾伤胃之虞,便于小儿应用。

12.热毒清

来源: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祝江迁
功能:
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祛风解痉,健脾化湿,清热生津。
主治:
适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组成:
金银花20克、大青叶20克、荆芥12克、薄荷12克、桔梗12克、藿香12克、神曲12克、蝉衣12克、芦根30克、甘草9,克上药制成糖浆180毫升。分2~3次服完,至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反跳停药。高热患儿药后体温不减者,剂量增加1/3~1/2,至体温下降再恢复原剂量。
疗效:
本方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200例,服药后1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124例(62%),2天降至正常者53例(26.5%),3天降至正常者16例(8%),4天降至正常者6例(3%),无效1例(0.5%)。总有效率达99.5%。
按语:
方中金银花宣散风热,清热解毒;大青叶解入里邪毒;荆芥、薄荷辛散表邪透热外出;芦根清热生津;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藿香、神曲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蝉衣疏散风热,祛风解痉。本方无副作用,易为小儿接受,对高热不需加用退热剂也有较好的效果。

13.石膏汤

来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金福厚等
功能:
解表邪,清里热。
主治: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
组成:
生石膏300克、桂枝20克、赤芍20克、麻黄10克、甘草5克(以上为冬季剂量,如为春夏季改桂枝6克、赤芍6克、麻黄6克)。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2次,共300毫升。按患儿体重每公斤每次3毫升,保留灌肠。
疗效:
用本方灌肠治疗50例小儿外感高热,痊愈45例(90%),无效5例。3小时内体温降至38℃以下者23例,降至38.5℃以下者22例。24小时内体温正常者23例,48小时内体温正常者22例。
按语:
本方石膏辛寒解肌清热;麻黄、桂枝辛温发表;甘草和中。本方针对小儿外感发热以外寒里热或寒热夹杂者居多,故采用表里双解法取得疗效。灌肠法对不愿服药小儿也较方便。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3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