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病是指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病变。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广泛弥散的白色小点或斑片,稍微隆起,可迅速扩大蔓延。早期损害可因充血明显而呈非常分明的红白色;陈旧性损害则粘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略呈淡黄色。斑片可刮除,可见潮红色创面或出血点。本病多见于婴幼儿,但成人、儿童也可罹患。要幼儿患者的口腔粘膜损害可如白色雪片叠叠肿起,同时伴烦躁低热、啼哭难哺等症状,常为急性发作过程,成人或儿童则常见慢性感染,表现为白色念珠菌性口炎、口角炎等。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常驻菌,口腔卫生不良、糖尿病、癌肿、血液病或滥用抗菌素等原因可引起本病,而分娩过程中阴道内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生活用品、人工哺乳等途径的感染与婴幼儿的发病密切有关。
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口腔粘膜上白色隆起小点或丝绒状斑片。刮片检查可见菌丝与芽孢,进一步培养检查可见白色念珠菌生长。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制霉菌素口服或口腔粘膜涂布,内服克霉唑、小苏打或盐酸洗必泰液含漱,转移因子注射等方法。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鹅口疮”或“雪口”,早在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描述。中医认为本病乃因寒凉药物伤及脾土,脾胃升运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下降,寒湿内候,下焦寒盛,虚火上炎,菌类繁殖,侵触粘膜,白色绒膜内生而成;或因湿热积于心脾,热蒸上炎,口咽菌类滋生而发。故治以清心泻火,健脾除湿为主。(周曾同)
1.黄柏肉桂散
来源:
江西省永修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赵纪生
功能:
清热解毒,温中散寒。
主治:
念珠菌性口腔炎。
组成:
黄柏15克、青黛9克、肉桂3克、龙脑香0.5克、共研细末。内服、外搽或灌肠。
加减:
根据寒热症象调整黄柏、肉桂比例,寒重则重用肉桂,热重则重用黄柏;证见心脾积热者,加重黄柏至30克;症见脾虚湿盛者,加苍术、白术、砂仁、茯苓、苡仁、扁豆;证见脾肾阳虚者,加附片、人参、干姜、吴茱萸。
疗效:
治疗13例,平均4.7天后白色绒膜退尽,泄泻止。
按语:
方取肉桂温中散寒,黄柏清热解毒,寒热兼顾,内外同治,对鹅口疮有良好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2.白糖地龙液
来源:
武警部队安徽省总队医院何国兴
功能:
清热平肝,止喘通络。
主治:
小儿鹅口疮,痄腮等。
组成:
活地龙(蚯蚓)10~15条、白糖50克,捣拌至地龙融化呈黄色粘液,装瓶备用。漱口后,棉签蘸取药液涂布鹅口疮疮面,3~5分钟后用盐水棉球拭去。每日3~4次。
疗效:
治疗20例,3~5天后症状全部消失。
按语:
地龙,又名蚯蚓,味咸性寒,入肝、脾、肺三经。自古用于清热平肝,止喘通络。近代研究表明其含蚯蚓解热碱和蚯蚓毒素对慢性气管炎、流行性腮腺炎、丹毒等有良好疗效。小儿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病的一种,病儿常伴发热烦躁,地龙能清热通络,故有疗效。此外,地龙是否还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作用,有待研究探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橄榄百草霜
来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卢其成。
功能:
清热解毒,止血收敛。
主治:
婴幼儿鹅口疮。
组成:
百草霜、青黛、橄榄炭各等分,研细末。撒患处,每日3~4次。
疗效:
一般用药后3天,患者啼哭难哺、低热烦燥等症状则除,5天内口腔粘膜症状全部消失。本方经临床多年运用,均有效。
按语:
百草霜为燃烧杂草的炉膛边和锅底下之烟墨,辛温,有收敛止血、消积止泻功能;橄榄炭亦能止血收敛;青黛清热解毒。全方对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病有良好疗效。据卢氏几十年临床经验,治小儿鹅口疮应内服外治同用,其效更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周曾同)
4.蔷薇芩连汤
来源: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金绍文
功能:
清热解毒,健脾消导。
主治:
雪口。
组成:
川连1.5克、黄芩6克、蔷薇瓣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银花9克、连翘9克、麦芽9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
加减:
大便干结者加生军3~6克;便溏次数多者加木香1.5克、山楂炭9克;兼有外感者加薄荷1.5克、连须葱白头3个。
疗效:
本方经临床运用疗效显著。重复使用亦得到肯定疗效。
按语:
本方为金氏之验方。若配以蔷薇辨煎汤拭口,则疗效更好。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