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又称串珠菌病,通常发生于粘膜、接连粘膜的皮肤和褶迭处的皮肤,在这些部位出现急性或慢性损害,少数病例皮肤可有广泛皮损。另外,体弱患者的肺等内脏器官亦可因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发生病变。念珠菌病按发生的部位可分成皮肤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和内脏念球菌病三类。
皮肤念珠菌病多发生于肥胖婴儿和妇女,以及长期从事浸渍水浆的劳动者(洗涤、染坊、缫丝工等)。病变大多于皮肤皱折而又潮湿处,如第3、4指间、股内侧、外阴、臀缝、腋窝、乳房下和颈项等部位。皮损为边界清楚之擦烂红斑,或指间糜烂,表面有白色脱皮,其下为焮红潮湿糜烂面。向外扩展时,边缘有水疱或脓疱。发生于甲沟、甲床者,表现为甲周皮肤暗红、肿胀,挤压有滋水流出。甲板高低不平、混浊、变厚,呈暗灰色。肥胖幼儿、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泛发,损害为针尖、米粒以至绿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类似红痱,但较坚实,散在性分布,有时成群,上附细薄鳞屑。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和疼痛感。
粘膜念珠菌病有两种:(1)念珠菌性口炎,又称“鹅口疮”。在口腔粘膜、上腭和舌面有乳白色假膜,边界清楚而不规则,底部潮红而不易出血。(2)念珠菌性外阴炎、阴道炎。外阴有浸渍、糜烂和假膜,阴道粘膜发红、糜烂,并附有乳白色假膜,白带增多,内含豆渣样碎屑。而男性则可发生包皮龟头炎。
本病系念珠菌所致,其种类甚多,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其他念珠菌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罹病。白色念珠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皮肤和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粘膜上,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正常微生物间拮抗作用失去平衡时(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和长期使用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极易致病。
本症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除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可作皮屑和口腔、外阴假膜制片,直接镜检,可见假菌丝和成群孢子。现代医学多采用1%益康唑霜、制霉菌素软膏或溶液、克霉唑栓剂和2%龙胆紫等作治疗。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隋《诸病源候论》曾对念珠菌口炎描述曰:“小儿初生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明《外科正宗》指出,“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细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关于其病因,婴幼儿大多由胎中伏热,蕴积心脾,后天失调,导致心脾之积热循经上熏于口腔而致。由于病程较短,所以实证居多,虚证少见。至于皮肤念珠菌病,祖国医学认为乃系心火熏、蕴湿毒所致,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则系湿热久蕴生虫而起。(叶琳)
1.清热解毒汤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顾伯华
功能:
清热凉血利湿。
主治:
皮肤念珠菌病。
组成:
生地10克、黄芩10克、生山栀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一枝黄花15克、银花6克、车前子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疗效:
临床应用多年,有较好疗效。
按语:
本方为中医名家顾氏之方,方中诸药均属清热、凉血、利湿之药。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2.五冰方
来源:
河北省南和县薛维根
功能:
燥湿,收敛。
主治:
念珠菌口炎。
组成:
五倍子20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日2次,将上药吹于患处。
疗效:
治疗20例,一般2天即愈。
按语:
五倍子所含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当皮肤、粘膜之溃疡接触鞣酸后,可使组织蛋白凝固,形成被膜,而产生收敛作用,并对体内外细菌和某些真菌具有明显抑菌、杀菌作用。
3.化雪丹方
来源:
四川省汉源县中坝合作医疗站
功能:
燥湿止痒。
主治:
念珠菌性口炎。
组成:
桃油30克、五倍子30克、枯矾3克、冰片10克,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疗效:
治疗23例,其中2天内治愈15例,3天内治愈7例,5天内治愈1例。
按语:
本方具有抑菌、收敛、止痒作用,对念珠菌性口炎具有良好效果。可先用2%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患者口腔,再撒适量本方于患处,一般3次可愈。
4.复方苦参方
来源: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熊庆和
功能: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
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成:
(1)羊蹄30克、蒲公英15克、生黄精15克、生黄柏9克、苦参12克、赤芍9克、花椒6克、皂矾3克,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留汁去渣,乘热薰洗10~15分钟。待药温热时,引药入阴道口,将分泌物洗去。每日1剂,外洗1~2次。(2)黄柏9克、青黛3克、蛤粉6克、白芷6克、雄黄6克、枯矾5克、冰片适量,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1)方外洗后再用(2)方外吹。
疗效:
治疗102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痊愈67例(65.7%),显效18例(17.7%),好转8例(7.8%),无效9例(8.8%)。总有效率91.2%。
按语:
实验证明方中羊蹄、苦参、雄黄、白芷等水浸剂与醇溶液均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佐以具有止痒、收敛、清热功效之青黛、皂矾、花椒等药,使其疗效更为显著。
5.藿葫矮方
来源: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功能:
清热利湿,消滞杀虫。
主治:
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成:
藿香60克、葫芦茶20克、矮地茶20克,上药切碎混合,水煎3次,将全部药液浓缩至浸膏状,置于60~70℃烤箱内烘干,研细,过100~200目细筛,然后将深褐色细粉干燥聍存备用。治疗方法:(1)胶囊剂型法。每囊装药0.5克,每次1粒,分中午、睡前两次置入阴道,保持卧位2小时。15天为1疗程。(2)有尾棉球蘸药置入法。药量每日0.5克,用水调成糊状,睡前将药棉球置入阴道,次日清晨起床前取出。未婚妇女可用注射器经胶管将药物注入阴道(0.5克药溶于2毫升蒸馏水中)。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30例,痊愈23例,好转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
按语:
藿香有抗真菌作用,实验证明,8~15%藿香煎剂对许兰氏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而其3%乙醚浸出液与1%醇浸出液抑菌作用较煎剂更佳;葫芦茶具有清热、利湿、消滞、杀虫作用,与藿香相配更具功效。
6.银芩栀方
来源: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钟秀华
功能:
清热凉血。
主治:
新生儿念珠菌口炎。
组成:
川连1.5克、条芩3克、山栀5克、生石膏5克、生地5克、茯苓5克、银花5克、生军3克、灯芯5克,水煎服。
加减:
心烦、夜卧不安加蝉蜕3克、双钩5克;大便稀、次数多,去生军,加炒麦芽。
疗效:
治疗21例,均于1周内痊愈。
按语:
本方主要为清热、凉血之药,新生儿念珠菌性口炎,除内服本方外,并可应用银花5克、川连5克、生甘草5克煎汤拭口或吹冰硼散。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