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秘方

慢性胆嚢炎是临床上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或钝痛,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还可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若胆囊管或总胆管被结石或浓稠胆汁所阻塞,或欧蒂氏括约肌痉挛时,常于饱餐后发作胆绞痛。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有胆嚢积水时,可扪及大的胆囊。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胆石症的基础上,且常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其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

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依据为胆石症病史和胆绞痛及消化不良的症状。十二指肠引流及胆囊造影对诊断有帮助。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低脂饮食、口服利胆药物等方法治疗。急性发作时,应用抗菌药物。对反复发作的胆绞痛,一般行胆囊切除术,疗效较好。

慢性胆囊炎在中医临床中多属“胁痛”范畴。认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肝胃不和,则嗳气、纳呆,脘腹胀闷。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脾,以致肝脾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中脘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内有胆结石而言。胆结石可发生于胆囊或胆管。本病平时大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一般的消化不良症状。当胆石从胆囊移动至囊胆管或总胆管,或从扩张的总胆管移行至壶腹部时,由于胆囊或总胆管平滑肌扩张及痉挛,因而产生胆绞痛。胆绞痛大多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饮食后数小时内,或在腹部受到震动后发作。疼痛多在中上腹或右上腹,为持续性发作,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腰背部放射,常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畏寒发热以及黄疸,并可见舌苔白腻或微黄,严熏者黄腻或黄燥,舌质红或绛,脉滑数或洪数。右上腹有压痛及叩击痛。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胆汁郁积、胆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胆固醇代谢失调,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根据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尤其在饱食后或吃油腻食物后容易发作,以及持续时间很短而波动较大的黄疸,有利于本病诊断,十二指肠引流,X线胆道或胆囊检查、超声波检查及十二指肠窥镜逆行胆管造影,有助于确定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低脂饮食、结石溶解剂、抗菌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内窥镜下欧蒂氏括约肌切开取石等方法,此外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总攻”排石疗法,对肝、胆管结石有较好的效果。

胆石症多属中医的“胁痛”、“结胸”、“黄疸”范畴。认为胆附于肝,与肝脏相表里,肝与胆在经络上联系密切。肝性条达,主疏泄,胆汁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为“中清之腑”,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与糟粕,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或虫积等均可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的疏泄和胆的通降,使胆汁排泄不畅,日积月累,久经煎熬,聚结成石。结石阻滞,不通则痛,则发为胁痛。胆汁逆溢肌肤,则发为黄疸。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见恶心呕吐。(蔡淦)

1.升阳益胃汤

来源: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中医医院毛长玲。
功能:
利胆和胃。
主治:
慢性胆囊炎。
组成:
柴胡12克、白芍15、党参10克、白术12克、黄芪1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防风10克、羌活8克、独活8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水煎服。
加减:
舌色青紫,属血瘀者去茯苓、泽泻、羌活、独活,加炒蒲黄12克、五灵脂12克、丹参15克。
疗效:
治疗132例,治愈36例,好转67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78%。
按语:
毛氏认为本方之能治胆囊炎,在于柴胡、防风、羌活、独活等升阳燥湿的风药入少阳胆经,能使胆管扩张、收缩。(蔡淦 马俊坚)

2.疏肝利胆汤

来源:
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邹志为。
功能: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主治:
慢性胆襄炎。
组成:
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15克、绵茵陈30克、香附12克、青皮5克、延胡索10克、木香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加减:
夹热者加黄芩、黄连或黄柏;兼呕吐者加法半夏、川厚朴、竹茹;兼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兼有蛔虫者加使君子、川楝子、槟榔;兼血虚者加当归;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兼气虚者加党参;苔厚腻夹湿者加苍术、川厚朴、陈皮、茯苓;夹瘀者加丹参、川芎:兼寒者加干姜或桂枝。
疗效:
治疗82例,除1例疗效不佳,再经胆囊造影证实为胆囊粘连转手术切除外,其余81例均临床治愈,有效率达98.7%。
按语:
慢性胆囊炎在治疗期间以及预防复发必须配合饮食宜忌,饮食上必须戒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并戒油炸、肥腻的高脂肪食物或质硬难消化和生冷寒凉之品;宜食质软容易消化的瘦肉、鱼类及新鲜蔬菜等,食用植物油。(蔡淦 马俊坚)

3.利胆和胃汤

来源:
江西省国营八一综合垦殖场医院彭家森。
功能:
疏肝利胆和胃。
主治:
慢性胆囊炎。
组成:
柴胡10克、青蒿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白芍6~10克、威灵仙15~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
发热甚者重用青蒿;呕吐者加竹茹、大黄。
疗效:
治疗46例,显效43例,好转3例。随访42例。1年未复发者22例,2年未见复发者20例。
按语:
胆为中清之腑,主排泄胆汁,以助脾胃运化,胆汁的排泄及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情志变化,影响胆汁的疏泄,使胆汁瘀滞不通,影响中焦脾胃功能。故慢性胆囊炎病位虽在肝胆,但发病后多可波及脾胃,故治宜疏肝利胆和胃。(蔡淦 马俊坚)

4.虎茵三金方

来源: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李俊杰等。
功能:
清热除湿,疏肝利胆,通利排石。
主治: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组成:
虎杖根30克、金钱草30克、茵陈蒿30克、川牛膝30克、海金砂30克、川军15克、鸡内金15克、柴胡9克、郁金9克。上药煎成浸膏,加白糊精、砂糖适量拌匀焙干,制成颗粒状冲剂,每包20克。每日3次,每次1包,饭后开水冲服。2周为1疗程。
疗效:
治疗70例,基本治愈(B超检查胆石排出,右上腹部疼痛消失,随访1年半以上未发病)26例,显效(B超复查胆石部分排出,右上腹或胁下阵发性疼痛消失,隐痛偶作,随访半年以上未发病)33例,好转(B超复査胆石未排出,阵发性疼痛消失,隐痛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以上未发病)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7%。
语按: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蔡淦马悛贤)

5.利胆消石汤

来源: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张宪甲。
功能:
利胆排石,行气止痛。
主治:
胆石症。
组成:
金钱草40~60克、鸡内金15~25克、广郁金15~20克、生桔梗20~30克、怀牛膝20~25克、枳壳15~25克、三棱10~15克、莪术10~15克、川楝子15~20克、延胡索15~20克、大黄10~20克,水煎服。
加减:
偏湿热者加茵陈、栀子;肝胆有热者加龙胆草;脾虚者加白术、党参。
疗效:
治疗30例,治愈14例(46.7%),显效11例(36.7%),有效3例(10%),无效2例(6.6%)。(蔡淦 马俊坚)

6.利胆方

来源:
上海市中医医院王锡顺。
功能:
(1)方功能疏肝利胆,活血通腑,理气止痛;主治肝郁气滞型胆石症。(2)方功能清热化湿,疏肝利胆,活血通腑;主治湿热蕴阻型胆石症。(3)方功能疏肝和胃利胆,治血通腑;
主治:
肝胃不和型胆石症。

组成:(1)柴胡8克、黄芩15克、枳实15克、虎杖15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金钱草15~30克、广木香9克、延胡索12克、鸡内金12克、大丹参15克、广郁金12克、生山楂15克、生军(后下)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2)茵陈15克、山栀12克、柴胡9克、黄芩15克、枳实15克、虎杖15克、广木香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金钱草30克、黄连4.5克、延胡索12克、广郁金12克、鸡内金12克、生军9克(后下)、生甘草4.5克,水煎服。

(3)太子参15克、上川朴4.5克、炒柴胡9克、黄芩15克、佛手柑9克、制金柑9克、广陈皮9克、广郁金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虎杖15克、鸡内金12克、金钱草30克、广木香9克、生军(后下)9克、生甘草4.5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131例,显效47例,好转7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18%。(蔡淦 马俊坚)

7.四金汤

来源:
杨林。
功能:
清热利胆,通腑排石,活血化瘀。
主治:
胆道残余结石。

组成:四川大叶金钱草30克、槟榔30克、海金砂20克、白芍20克、郁金10克、炙鸡金10克、生大黄10克、柴胡10克、地螯虫10克、甘草5克。用法:(1)上药加水400毫升,分煎2次,上午8时、下午4时饮用;服药2周后增食猪蹄或鸡蛋,服药15分钟后进食为宜,连续应用2月左右。适用于胆绞痛、胆石发作期。

(2)每月服上方10天,间用补气养血之品,连用3天。适用于右上腹隐痛、时见结石排出之静止期。(3)上方去地鳖虫、槟榔,加党参、黄芪各30克,水煎,去渣浓缩,加蜂蜜适量,制成膏剂。适用于症状消失、结石已净之痊愈期,以预防复发。

加减:
发热加蒲公英、黄芩;呕吐加姜半夏、竹茹;黄疸加茵陈、白藓皮;气虚加党参、黄芪。
疗效:
治疗82例,痊愈18例,好转27例,无效7例,结石排出时间最短1天,最长48天,排出结石最小为砂粒状,最大为21×19毫米。(蔡淦 马俊坚)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6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