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也称原发性高血压,系指动脉血压过高。舒张压经常超过90毫米汞柱以上,即作为血压升高。若按年玲计算,39岁上下者收缩压>140毫米汞柱,40~49岁者收缩压>150毫米汞柱,50~60岁者>60毫升汞柱,60岁以上者>170毫米汞柱,即使舒张压不超过90毫米汞柱,也属于高血压范畴。本病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中年以上的脑力劳动者。本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头痛、头晕、鼻出血、颈部发硬、记忆力减退、心悸、失眠等。尤以头痛为较常见,一般发生在前额或枕后部,呈搏动性疼痛。后期可有心脏、大脑和肾脏器官的变化和损害,发生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下肢及面部浮肿;也可有心房纤颤及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脑溢血(中风)病人可有突然发生偏瘫、失语、昏迷等,以及肾功能衰竭等较为严重的病变。若是突然发生剧烈的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或舌头失灵、语言不清、半身感觉麻木或一侧肢体活动出现障碍,甚至心悸气短、胸闷不能平卧,此时很可能为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和中枢神经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有关;但长期吸烟、情绪波动以及遗传因子等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
高血压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血液脂质方面,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升高;肾功能方面,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及对氨马尿酸最大排泄率都降低;心电图出现左心心室肥厚;X线上对单纯左心室肥厚可仅表现为左室圆隆或隆凸。至于升至主动脉弓升部或降部的扩张和膨出,虽为常见而较早期的改变,由于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不能作为高血庄病的特异性改变。
高血压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注意劳逸结合,有足够的休息或睡眠,肥胖病人应注意适当减轻体重。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眩晕”、“肝阳””、“肝风”、“中风”范畴。往往由于外因或内因影响肝肾,由阳亢或阴虚开始,逐渐发展为阴虚阳亢以及阴阳两虚。心火上炎或冲任失调也可促使肝肾阴阳失调,发生高血压病。(何立人)
1.七味调达汤
来源:
张忠。
功能:
祛风疏肝,滋阴降火,活血安神,渗利降泄。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杏仁12克、白蒺藜15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槟榔6克、车前子15克、琥珀粉1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高血压病150例,显效80例(53.3%),有效59例(39.3%),无效11例(7.3%)。一般只需服药5~10剂,症状即消,血压趋常。最多也不过15剂。
按语:
本方以通降活血为中心。然杏仁入肺经为主,宣畅肺气为其专长,降压方中用本药寓金木相制之意。(何立人)
2.逍遥降压汤
来源:
张文高。
功能:
清肝解郁,平肝降压。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丹皮12~15克、栀子12~15克、黄芩12~15克、菊花(或野菊花)12~15克、柴胡15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当归9~12克、薄荷9克,水煎服。
加减:
肝气郁滞者酌加香附、郁金或甘松;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或夜交藤;心悸明显者加柏子仁或莲子心;头痛项强者加川芎、葛根;若有伤阳之象,证见两目干涩、口干咽燥,加玄参、知母;腰膝痠软者加寄生、牛膝;浮肿者加泽泻;肝阳亢者酌加代赭石或生龙骨、生牡蛎。
疗效:
治疗33例,多为起病6年以内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总有效率为78.79%。
按语:
因高血压之肝郁化火者,多无脾虚之候,故用黄芩、菊花、钩藤、夏枯草以加强清肝泄火之力,以求尽速缓解症状,降低血压;柴胡用中等量,取其疏解之功效;白芍用量大于柴胡,取其柔肝益阴,既监制柴胡辛散升发之性,又有预防火盛伤阴之意。(何立人)
3.三草汤
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
功能:
清热平肝降压。
主治:
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组成:
夏枯草12克、龙胆草6克、益母草9克、芍药9克、甘草6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1例典型病例,对缓解高血压病头痛诸症效果颇为显著,且血压也有所下降。
按语:
本方由陈恳整理。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草清泄肝经之火;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以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4.复方夏枯草汤
来源:
刘奇效。
功能:
清肝平肝。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夏枯草10克、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钩藤15克,水煎服。服药1周后,再每日以决明子30克水煎,分2次服。
疗效:
治疗66例,痊愈18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有效率81.82%。(何立人)
5.引火归原汤
来源:
方柏茶等。
功能:
益肾降火。
主治:
肾虚型高血压病。
组成:
地黄15克、枣皮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泻9克、茯苓10克、官桂3~5克、牛膝10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肾虚型高血压病31例,全部有效。
按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6.复方杜仲合剂
来源:
武艺敬。
功能:
益肾平肝,清热活血。
主治:
原发性高血压病。
组成:
生杜仲9克、黄芩9克、夏枯草6克、当归9克、川芎9克、益母草6克、黄芪9克、钩藤9克、生地9克、桂圆肉7.5克、藁本7.5克、槐花4.5克,水煎2次,药液混和过滤即成,每日100毫升,分3次温服。
疗效:
治疗62例,显效23例,进步3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5%。(何立人)
7.远菊二天散
来源:
王致优。
功能:
平肝化痰,安神定惊。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生远志15克、菊花15克、天麻15克、川芎15克、天竺黄12克、柴胡10克、石菖蒲10克、僵蚕10克。上药研末装入胶囊。餐前半小时服,每次20克,每日3次。
疗效:
治疗151例,显效99例(占65.56%),有效41例(占27.15%),无效11例(占7.28%)。疗效优于复方降压片。
按语:
本方降压作用稳定,无副作用,适用于肝肠兼挟痰湿、心神不安者。对于非高血压患者,据观察本方基本无降压作用,可见本方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何立人)
8.莴苣降压汤
来源:
申德鑫等。
功能:
苦降利水。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莴苣子25克,将其粉碎,以破开为主,煎煮后制成糖浆30毫升,每日2次,每次15毫升。
疗效:
治疗Ⅰ、Ⅱ期高血压病157例,有效率为99%。
按语:
莴苣子味苦性寒,有通小便之功。申氏认为,其降压功能与降压灵相似,但对人体无损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9.降压药枕方
来源:
江西省上饶市葛火普等。
功能:
清热醒脑,平肝镇静,宁心降压。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野菊花、淡竹叶、冬桑叶、生石膏、白芍、川芎、磁石、蔓荆子、青木香、晚蚕砂,制成药枕。每昼夜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
疗效:
应用此方治疗100例,血压下降者80例,无效20例,有效率为80%。
按语:
本方属气味疗法,乃取其药性直透于脑之效,使用本法一般2周后血压开始下降,以肝火亢盛者最适宜。凡病程短、病情轻者效较好,对痰湿壅盛型患者效较差。本方对中风偏枯、口噤舌强、语蹇者有辅助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10.吴龙散
来源:
李震生。
功能:
清肝镇逆降压。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胆汁制吴茱萸500克、龙胆草提取物6克、硫磺50克、醋制白矾100克、朱砂50克、环戊甲噻噤175毫克,混合研制成细面。先将脐眼处用温水擦净,取药粉200~250毫克外敷,盖以软纸,棉球按紧,用普通脐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疗效:
治疗302例,显效170例,有效85例,无效47例,有效率84.44%。
按语:
本方为外用散剂,含少量西药利尿剤。吴茱萸入肝经,民间有以其单味研末敷足心以降压。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11.降压外敷膏
来源:
刘成报。
功能:
引火归原。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三味共研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两脚心(涌泉穴),7日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敷药期间停用一切降压药。
疗效:
治疗60例,显效32例(2~4日见效),余28例在5~7日见效。
按语:
《素问·厥论》曰:“阴脉者能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用本方每晚贴涌泉穴,可调节阴阳平衡。蓖麻仁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能治偏风。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12.泽泻降压汤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人民医院朱文玉。
功能:
平肝活血,利水,降压。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泽泻、益母草、车前子、夏枯草、草决明、钩藤、寄生、丹皮。泽泻用量每剂50~100克,其余药取一般用量。水煎服。
加减:
肝阳上亢型加菊花、胆草、地龙、豨莶草;阴虚阳亢型加生地、玄参、葛根、枸杞子;气阴两虚型加杜仲、生地、仙茅、仙灵脾;血瘀阻络型加牛膝、地龙、红花、丹参、赤芍。
疗效:
治疗104例,其中Ⅰ期41例,显效32例,平均下降36毫米汞柱/26毫米汞柱;有效9例,平均下降30毫米汞柱/19毫米汞柱。Ⅱ期44例,显效28例,平均下降34毫米汞柱/24毫米汞柱;有效15例,平均下降26毫米汞柱/24毫米汞柱;无效1例。Ⅲ期19例,显效5例,平均下降22毫米汞柱/4毫米汞柱;有效13例,无效1例。
按语:
泽泻除利尿降压外,尚有降血脂、改善动脉硬化和心脑供血等作用,其在本方中用量特大,不同一般。气阴两虚的加味药从医理药理看似不一致,拟属冲任二虚型的加味药。(何立人)
13.仙灵降压方
来源:
浙江省中医研究所。
功能:
益肾壮阳,强心降压,祛风除湿。
主治:
高血压病。
组成:
仙灵脾地上茎叶部分,加工制成浸膏糖衣片,每天用药相当于生药30克,分3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
疗效:
治疗115例,降压疗效:显效39例(33.9%),总有效率78.26%;主要症状疗效:头胀好转率51.2%,头痛好转率50%,眩晕好转率59.1%,心悸好转率61.3%,失眠好转率90.4%。
按语:
仙灵脾即淫羊藿异名,据药理研究,它能扩张周围血管或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有降压作用。其副作用为偶有口干、恶心、胃脘不适,但均较轻微。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14.温阳益气汤
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蔡沛源。
功能:
温阳益气,健脾渗湿,活血通络。
主治:
阳虚型高血压病。
组成:
附子3~6克、肉桂4.5~9克、桂枝4.5~9克、茯苓15~20克、牛膝15~20克、汉防己12克、白术12克、黄芪15~30克、赤小豆15~30克,水煎服。
加减:
气虚重者加党参;气滞重者加柴胡、枳壳、郁金;血瘀者加丹皮、赤芍、桑寄生;阴液耗损者选用桑皮、玉竹、龟版;肥胖或高血脂症者加麦芽、竹叶、荷叶、莱菔子。
疗效:
治疗40例,显效9例(22.5%),有效29例(72.5%),无效2例(5%),总有效率为95%。
按语:
方中附子、肉桂能壮肾阳以培补生命之本,黄芪、白术益气健脾以增强生命之能量,诸药合参能温通血脉,渗湿化饮,以达到降压目的,但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顾选文)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