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由感冒病毒或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病情轻重不一,高热,乏力,周身肌肉酸痛是主要特征。体温可高达39℃~40℃,伴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干咳等,少数病人有鼻衄,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如并有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不但高热,还有畏寒,咳嗽加剧,胸痛,咳吐脓痰,或有紫绀。有的病人因病情突然恶化,或初病就有高热不退,神志不清,谵妄,抽搐等症状,并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与感染病毒,其次与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高热、头痛鼻塞、流涕、乏力、周身肌肉酸痛等典型症状,并有群体发病,传染面较为广泛。体检时病人表现为急性病容,面颊潮红,口腔粘膜疱疹,听诊呼吸音粗糙。血象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嗜酸性细胞消失,合并细菌感染则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增多。免疫荧光技术抗原,病毒分毒,血清学等检査均有助于早期和明确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和对症治疗等方法,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预防治疗可接种疫苗。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发热”、“头痛”、“感冒”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感受风热病毒之邪,肺卫首当其冲,故发热、恶寒。风热上犯于头,则头痛;上犯咽喉则咽痛;耗气伤津,则口干、乏力;腠理经络为阳邪所遏,故全身酸痛。肺开窍于鼻,其窍为风热所壅,失于宣肃,或伤血咯,故鼻塞,流涕喷嚏,咳嗽,鼻衄。肺胃内应,胃为外邪所伤,升降失司,受纳无权,故食欲减退,恶心或呕吐。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受邪,则大肠传道失灵,故便秘或腹泻,心主神明,邪风内陷,心神被蒙,或心包热盛,淫及于肝,肝热筋孪,肝风内动,故谵妄或抽搐。热微厥微,热深厥亦深,于是阴阳偏倾,阴竭阳脱,故血压下降或休克。(姜光华)
1.冬青叶汤
来源:
解放军86573部队卫生队。
功能:
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1)鲜冬青叶6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药400毫升,分4次服。(2)鲜冬青叶60克、鲜蒲公英(干品减半)30克,煎法同上。分4次服。
疗效: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0例,(1)方治疗12例,体温38℃~39℃者10例,39℃~40℃者2例。服药后第1天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好转6例;第2天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好转5例;仅1例住院7天后症愈出院。总有效率91.6%。(2)方治疗18例,体温38℃~39℃者16例,39℃~40℃者2例。服药1天体温下降,症状好转13例;2天体温下降,症状好转4例;1例住院7天,症状消失出院。总有效率94.4%。
按语:
冬青叶亦称四季青,为冬青科植物冬青的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药理证明园季青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服用较大剂量,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姜光华)
2.解毒方
来源: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唐英
功能: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利咽止咳。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风热感冒)。
组成:
紫苏15克、荆芥15克、大青叶30克、鸭跖草30克、四季青30克。加清水250毫升,浓煎。每日3~4次。病重热甚,可3~4小时服药1次。
疗效:
治疗100例,显效(服药后热退,症状消失)48例,有效(药后2~3天体温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症状消失)44例,无效(用药3天体温未降,症状未改善)8例。总有效率为9%。
按语:
本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相当显著。荆芥、紫苏合用,发汗解表药效加强;鸭跖草、大青叶、四季青均为清热解毒之要药,联合使用抗菌范围随之增加。(姜光华)
3.荆薄方
来源:
云南省林业所林业综合设计院卫生所黄茂生。
功能:
祛风解表,通窍利咽。
主治:
上呼道感染(风寒、风热型感冒)
组成:
荆芥9克,薄荷9克,辛夷6克。上药研末,放入茶杯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代茶频服,可浸泡3~4次。
疗效:
治疗113例,服药1剂而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85例,占75.2%;服药2剂而愈15例,占13.3%;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显著减轻)13例,占11.5%。
按语:
本方对鼻塞、流清涕、头胀、头痛等症疗效较好,但对宣肺止咳的作用则较缓慢。所以一般适用于疾病初期,如病情有深入变化,则非本方所宜,应另选方药,对症施治。(姜光华)
4.青紫解毒汤
来源:
河南省中医学院禹县门诊部年敬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消炎。
主治: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大青叶30克、紫草30克。将上药温水浸泡30~60分钟,然后用文火煎煮,沸后3~5分钟即可。早晚各服1次。
疗效:
治疗86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2剂而愈,少数服药3~4剂痊愈。
按语:
大青叶苦、大寒,为清热凉血解毒的要药,药理试验大青叶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实验性发热可以消退;对无菌性炎症具有恢复组织的能力;又能加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配合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的紫草则解毒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姜光华)
5.鬼针草方
来源:
王新民。
功能: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将鬼针草(鲜)300克冼净,置蒸馏器中蒸馏,收集粗蒸馏液2000毫升,重蒸馏后收集液1000毫升加入8克氯化钠、10毫升吐温-80搅匀,过滤至澄明,灌封,摄氏100度30分钟灭菌即得。每支2毫升,相当原生药6克。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或视病情再增加毫升及次数。
疗效: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107例,96例治愈。5例好转,6例无效。痊愈病人治疗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2.45天,有效率为94.4%。疗效按24小时内就诊未经任何药物治疗为准。
按语:
鬼针草为菊科植物鬼针草的全草,又名盲肠草,性味苦、平。《本草推除》曰:“为解热、解毒药,治咽喉肿痛,阑尾炎、肠炎下痢、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和食道扩张等症。”现代药理报道本品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姜光华)
6.大叶桉方
来源:
解放军第五十一陆军医院内科。
功能:
清热解毒。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
组成:
大叶桉,水煎,或制成浸膏片。片剂每次3~5片(每片含生药6克),煎剂每次30毫升,每日3~4次。
疗效:
治疗158例,其中123例痊愈,21例好转,14例无效。本组病例体温在38.1℃以上者有120例,其中103例在3天内降至正常,占85.8%。
按语:
大叶桉的提取液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和副伤寒杆菌的氧消耗及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此抑制作用与革兰氏反应无关,但与药液浓度成正比。兰桉叶浸剂和桉叶油可作为吸入剂用于呼吸道疾患,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若内服则有祛痰作用。对哮喘患者发作时既可内服,又可吸入。(姜光华)
7.速效止咳方
来源:
张孟林。
功能:
祛风化痰,止咳利咽。
主治:
各种类型的咳嗽。
组成:
炙冬花8~12克、炙僵蚕8~12克、川贝母4~6克、炙罂粟壳4~6克、桔梗6~8克、炙全竭1~2克,水煎服。
加减:
风寒咳嗽加杏仁、生姜:风热咳嗽加桑叶、连翘;风痰咳嗽加制南星、天竺黄;肺虚咳欺加太子参、百合;肾虚咳嗽加仙茅、核桃肉。
疗效:
应用198例,结果表明1~2天咳止的有136例,占68.6%;3~5天咳止的有60例,占30.3%;无效2例,占1.1%,总有效率达98.9%。
按语:
本方对寒热虚实的咳嗽均能治疗,尤以久咳不止更为适合。炙冬花、川贝母止咳化痰作用较强,虚实咳嗽均宜;僵蚕、全蝎具有熄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桔梗祛痰止咳,利咽开音;罂粟壳收敛肺气,不因久咳而耗散,对久咳虚嗽堪称良药。(姜光华)
8.十神汤
来源:
张振榆。
功能:
宣肺解表,祛风止痛,利咽止咳。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偏于风寒型)。
组成:
葛根10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升麻6克、陈皮6克、川芎6克、白芷6克、紫苏7克、麻黄3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
春季加荆芥;夏季加藿香;秋季加黄芩;冬季加银花。
疗效:
治疗618例,全部治愈。其中服1剂治愈159例,占25.7%;服2剂治愈427例,占69%;服4剂治愈32例,占5.3%。
按语:
本方性略偏温,麻黄、紫苏发汗解表;升麻、葛根宣肺止咳,退热生津;陈皮、香附理气宽中;川芎、白芷祛风止痛;赤芍、甘草清热解毒。此外,麻黄油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赤芍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且抗菌谱亦较广泛,因而对上呼吸道的感染能取得较为肯定的疗效。辨证加减按季节用药值得借鉴。(姜光华)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