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外感温热病秘方续集

宣肺疏风汤

来源:
王香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桑叶12克,薄荷3克(焗),前胡、桔梗、牛蒡子、枇杷叶、北杏仁各9克,橘红4.5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加清水3碗,煎取1碗,下薄荷,再煎3分钟即可),日服2次。
功用:
宣肺疏风。
主治:
风温轻证。
疗效:
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
笔者验之临床,凡外感风温初起之轻证,用之皆验。若卫分不解,传入气分则用清解汤(王香石方):桑白皮6克,栝蒌皮、连翘各9克,丹皮6克,山栀子4克,薄荷3克(后下),玄参12克,天花粉,牛蒡子各9克,淡竹叶12克。上药加清水3碗,煎取1碗,下薄荷煽5分钟后服,日服2次,每日1剂。本方具有解表邪、清气分之热为主之作用,佐以清营凉血之功效,主治:风温重证(气分型)用之多验。

解热八味饮

来源:
刘茂甫,《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各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2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后,再下余药),日服2~3次。
功用:
清热,疏风,透表。
主治:
—切外感高热,恶寒,头痛,鼻塞,口渴喜饮等。
疗效:
屡用效佳。
附记:
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清热饮

来源:
李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牛蒡子10克,葛根15克,黄芩、柴胡各10克,金银花、连翘各20克,桂枝3克,生姜3片。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清热解肌。
主治:
切急性热性病初期。
疗效:
多年使用,疗效甚佳。
附记:
验之临床多效。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疏风解表宁嗽汤

来源:
李兴培,《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金银花、连翘各10~15克,杏仁、浙贝母、枳壳各10克,牛蒡子、僵蚕、前胡各6〜9克,桔梗6克,蝉蜕3~6克,葱白20克(捣烂另后下),甘草3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
疏风解表,宣肺宁嗽。
主治:
风热初起,但热不寒,或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口不渴或微渴者。
疗效:
屡用皆效。一般服2~5剂即愈。
附记:
忌食辛辣及油腻之品,戒烟酒。

和中解表汤

来源:
胡天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葛根15克,桔梗10克,芦根20克,党参10克,粳米10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两次,两汁混合,1日2次分服。
功用:
升阳解表,除热止渴。
主治:
外感发热。或小儿表证失疏,反复发作多日不愈,口渴尿黄,甚至中气大伤,头倾视深者。
疗效:
临床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清气解毒汤

来源:
龚琼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生石膏30〜60克(先煎20~30分钟),黄芩30克,大青叶、葛根、连翘各15克,板蓝根30克,徐长卿、青蒿各15克。
用法:
每日1〜2剂,水煎两次后,将药汁混合,每4〜6小时服1次,每次约100~200毫升,服用至热退身凉,诸症消失为止。
功用:
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
温热病。肺胃大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可用于上感,肺炎,急性传染病初期。
疗效:
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新三仁汤

来源:
邢须林,《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
炒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30克,厚朴、枳壳、法半夏各12克,陈皮、通草各10克,竹叶15克,莱菔子20克,滑石、甘草各6克。
用法:
视病情每日1剂或两剂,水煎300毫升,多次分饮。
功用:
宽中理气,清利三焦湿热。
主治:
外感湿热症。
疗效:
多年使用,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达原柴胡饮

来源:
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柴胡、槟榔各15克,川厚朴、草果各10克,知母12克,赤芍、黄芩各15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儿童患者,当根据其年龄、病情而变化剂量。
功用:
和解表里,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燥湿。
方解:
本方系在《瘟疫论》达原饮的基础上,加柴胡而成。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清解邪热;槟榔、草果避秽化浊,达原截疟;知母养阴清热;赤芍凉血活血、厚朴宽中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之性。诸药合用,共奏双解表里,达原透邪之功。
主治:
凡因湿热秽浊内蕴膜原、表气不通、里气不和、气机不畅所致的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症见寒热似疟,甚感憎寒壮热,胸痞呕恶,苔白厚腻如积粉,舌红或舌质正常者。
加减:
临床应用,应辨证辨病结合。凡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均可选用本方加减。如诊断为:①流行性感冒加升降散(可详见《瘟疫论》)、板蓝根;②病毒性肺炎属湿热型的合麻杏石甘汤(可详见《伤寒论》)加僵蚕、草河车;③高热:无汗加苇根;有汗重用石膏、知母;④咳喘:喘重加苏子、射干;痰多加葶苈子、莱菔子、冬瓜子;咳重加百部、枇杷叶;⑤结核性胸膜炎,加白芥子、百部、夏枯草;胸胁痛甚加桃仁、元胡;咳嗽胸满,气急加葶苈子、桑白皮;潮热加青蒿、白薇、地骨皮;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加大青叶、草河车,薏苡仁;⑦淋巴结肿大加僵蚕,夏枯草、连翘;⑧咽喉炎加僵蚕、蝉衣、桔梗、牛蒡子;⑨胆囊炎、胆石症加大黄、桃仁、郁金、金钱草、茵陈、虎杖;⑩热毒重加板蓝根、草河车、金银花;⑪呕吐加姜半夏,竹前;⑫痛甚加元胡、川楝子;⑬便秘加大黄、玄明粉、虎杖;⑭湿温伤寒加黄连、茵陈、藿香;胸痞呕吐加姜半夏,或藿香、佩兰;热重加鱼腥草、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便秘加大黄;⑮急性肾盂肾炎加龙胆草、海金砂、黄柏;畏寒重,发热轻,头身痛加防风、羌活;高热汗出重用知母,加生石膏;呕吐加姜半夏;⑯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常山、鸦胆子、初起伴表证加葛根、防风;热毒重加金银花、黄连;湿浊重,胸闷,恶心加姜半夏,藿香。
疗效:
适用疾病甚多,若运用加减得法,多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附记:
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根据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原则,无论何种疾病,凡属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者,均可采用此方加减,屡获良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秘方求真》
2
本条ID:11046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