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钱远铭(1923〜),湖北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根据本病发展规律,将咳喘分为三期:
急性发作期:多由风寒外袭肺卫,触动肺中伏饮而致,症见形寒怕冷,或发热,或不发热,咳嗽痰多,喉痒不适等。
慢性迁延期:久咳不愈,转为慢性过程,累月成年,咳嗽不断;或春夏好转,秋冬则发;或平时轻咳不已,稍一受凉,则咳嗽加剧,及至痰鸣气喘,形寒怕冷,体力下降。
肺肾合病期:即张景岳所谓内伤之咳,精气俱伤之候。症见动则气喘,胸闷心慌,短气不足以息,或面浮肢肿,或全身水肿,甚则张口抬肩,唇青舌紫。
以上三期,均以定喘汤加减施治,效果满意。特别对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患者,在控制症状方面尤为显著。此方出自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相传为金陵一药肆专售治喘良方。全方由:麻黄、杏仁、苏子、冬花、半夏、桑皮、黄芩、白果、甘草9味组成。
方中既有麻黄之辛温,又有桑皮、黄芩甘寒苦寒之相互制约,辛开苦降,相得益彰,避免偏寒偏热之弊。
方中既有麻黄之发表宣肺以定喘,又有白果之甘涩敛肺以定喘,互相制约,各扬其长,互制其短。
哮喘之证,多夹痰饮以为患。方中半夏、苏子、冬花、杏仁均有化痰祛饮止咳之功效。
临床应用本方,应结合具体病情加减施治,则疗效尤为可靠。
凡初感风热,恶寒咳嗽,痰白清稀,舌苔白滑者,为风寒袭肺,宜减少黄芩用量,加入生姜,取其辛温散寒之力。
凡初感风热,发热咳嗽,痰少而稠,或痰色黄稠,舌上黄苔者,为风热袭肺。宜加入贝母、冬瓜仁、芦根以助清热化痰之功。
凡久咳而见气喘心慌,动则为甚者,为肺肾两虚,心脾受损,精气两夺之候。宜加菟丝子、故纸、覆盆子、淫羊藿、太子参等补益精气之品。
凡面浮肢肿,或通身皆肿,心下坚大如盘者,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之候。宜加入桂枝、干姜、附子之属,仿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以温阳利水。遇此证,每加桂枝、附子、干姜等品,每日剂量多达3〜4两,往往可收预期之效。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本病虽有三期之分,但病发于肺,波及于脾,影响于肾,而咳嗽一症,始终为三期所共见,故在各期论治中,理肺治咳必须贯彻始终,不容忽视。只有在积极改善肺功能的基础上,兼及脾肾两脏之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否则,弃肺咳于不顾,单用补益脾肾之品,不仅补益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相反肺中痰浊因补益而固涩,咳喘反见增剧,不可不知。
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本病必须重视之点。凡咳嗽气喘发作阶段,应以宣肺化痰,止咳定喘为法。一旦咳喘得到控制,应积极培植脾肾之本,用定喘汤去黄芩、桑皮,加太子参、白术、菟丝子、故纸、枸杞子、覆盆子等甘温之品,制成膏剂或丸剂,坚持长期服药,巩固疗效。
3.在肺肾合病期,由于心肺功能衰退,气血循环障碍,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相互为病,其舌质均有不同程度的绛、紫、青等出现,此乃气血瘀阻之象,与温热病舌诊之法大不相同。绝不可一见此舌,便断为热邪入营,径用凉血养阴之品,以致气益滞而血益瘀,痰益阻而肿益甚,病情反致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