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因湿热,甘露消毒丹

名医简介

刘渡舟(1917〜),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纵观中医论治咳嗽,或从外感风寒、风热、风燥立论,或从内伤痰湿、痰热、肝火、阴虚立论。而从湿热立论者未之闻矣。对于咳嗽,辨证属于湿热者,每用甘露消毒丹屡获奇效。

当今时代,生活普遍有所提高,膏粱厚味为人所喜,吸烟嗜酒为人所好,此等皆助湿增热之品,过则有碍脾胃,造成脾失健运,湿热中阻,久之致人之体质多为湿热。一感外邪,即易入里,随湿化热,上蒸于肺。肺乃娇脏,以轻清宣降为顺,湿热浊气上迫,使其宣降功能失常而发为咳嗽。其症状特点是:咳嗽,痰多稠粘,色白或微黄,胸闷不适,或见身重困倦,脘胀纳呆,或见低热头重,汗出热不退,咽喉不利,渴不欲饮,或口淡不渴,大便粘滞不爽,小便色黄,舌苔白厚腻或水滑或黄腻,脉濡数或浮弦。其中,尤以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为辨证要点。

甘露消毒丹出自《温热经纬》卷五,又名普济解毒丹。原治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症。后世医家延用此方亦未出其范围。唯刘老独出心裁,紧切病机,用本方稍事变通以治咳嗽属湿热者。方中茵陈味苦性微寒,《本经》言其“主风湿寒热邪气。”藿香味辛性微温,芳香化湿,《本草正义》言其“芳香而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此二药合用为君以芳化清利。辅以黄芩、连翘清肃肺热,石菖蒲、白蔻仁辛温宣肺理气,贝母、射干清肺利咽化痰,滑石、木通利水道以清湿热,薄荷辛凉宣肺透热,诸药配合,使湿化热清,气机畅利,肺气得以正常宣降,不治咳则咳自愈。由于肺为娇脏,位居上焦,用药当忌大苦大寒之品以免闭郁肺气,故刘老用本方时必轻用黄芩(一般用3g左右,原方黄芩用量很大:十两),且去木通加甘淡之通草。纵观全方,其用药辛温、苦寒互配,宣发、肃降、温通、淡渗并用,使其全方不偏不倚,轻清平淡,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言:“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

例1:李某,男,9岁,1990年8月10日初诊。其母代诉:咳嗽1月,加重2周。患儿1月前因外感而致咳嗽,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未效。近2周来逐渐加重,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次咳嗽甚剧,以致患儿伸颈,抬肩,面红目赤,气短喘息,胸中憋闷,最后咳吐大量痰涎伴鸡鸣样回声而止,每天发作数次,甚为痛苦。经中西医解痉镇静药(西药不详,中药用全蝎、蜈蚣等)治疗无效。遂求治于刘老。

刻下:双眼胞浮肿,目睛红赤,气短喘息,面亦浮肿,舌红、苔水滑色白,脉弦数。此乃顿咳,证属湿热壅肺,湿重热轻,治当芳化湿浊,清肺止咳。处以甘露消毒丹:

藿香6g、佩兰6g、白蔻仁6g、连翘6g、通草6g、滑石10g、射干10g、菖蒲10g、厚朴10g、浙贝母10g、薄荷(后下)2g、黄芩2g、茵陈9g。

5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忌油腻、甜食、辛辣之物。

8月14日复诊:其父代诉:服药1剂后即已见效,2剂咳止。现眼浮肿及目睛红赤均已消失,舌苔薄白略腻,脉弦略数。仍以上方加川贝母8g,杏仁9g,7剂以巩固疗效。

顿咳乃西医之“百日咳”,以阵发痉挛性咳嗽为特征,中医多从肝论治,每处以镇肝熄风解痉之药,此例患者前医亦曾用此法而未效。经刘老辨证属于湿热,处以芳香化湿、轻清平淡之甘露消毒丹而获桴鼓之效。吴鞠通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诚可信也。

例2刘某,男,55岁,1990年4月11日初诊。咳嗽,每遇劳累则加重已多年,屡治无效,特来求治。刻下症:咳嗽,有痰,音哑,咽干,自觉有气自胸中上冲咽喉而胸闷不安,舌苔白厚腻,脉弦。此乃湿热咳嗽。

处方:

藿香10g、白蔻仁10g、通草10g、射干10g、浙贝母10g、石菖蒲10g、连翘10g、滑石12g、茵陈12g、黄芩3g、薄荷(后下)3g、桔梗6g、山栀子6g。

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忌油腻、甜食。

4月18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已止,诸症大减,咽干仍存,舌红、苔腻,脉弦。上方去山栀子、桔梗,加竹叶10g,7剂,服法同前。

4月25日三诊:咽干消失,病已告愈。言欲巩固疗效,仍疏甘露消毒丹加寒水石、生石膏各6g,7剂,持药而归。

本例患者咳喘数年不愈,遇劳加重,看似虚证,然观其舌苔厚腻,脉弦不软,综合辨证仍属湿热为患,湿热中阻,气机自然不畅,肺气郁闭,乃发咳嗽,如投补剂,则更助邪碍气,与病何益?治当用甘露消毒丹加桔梗、山栀子芳化轻宣,开上利下,湿热得除,大气一转,诸症自除,后事饮食将养即可。

(路军章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29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