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乃脏气下夺,审辨溲溺调补清利

名医简介

曹惕寅(1881〜1969),上海已故名医。

“脏气下夺”乃病变机理临证根据乳糜尿病程缠绵、病久体虚、小便清浊随劳逸和饮食而转变等状况,指出“脏气下夺”为乳糜尿的病机。脏气易于下陷,是谓下夺。气既下夺,则精髓下流,清浊不分,酿成溺白如乳糜。脏气下夺,以脾肾为主。脾主运化,肾主蛰藏,且为胃关。溲溺本为饮食的糟粕,若脾气虚,运化无权,精微则下陷。肾气虚,固摄乏力,是以溲下如膏油。脏气下夺为其本,湿热下注为其标。湿热下注,或由气虚运迟,内湿壅滞;或由阴虚火旺,内热炽盛。湿热相互为患,其间或夹有风寒外邪,虚实夹杂,临诊之际,务为详审。

溲溺状态是辨证要据

乳糜尿的辨证,当以溲溺状态为主。一般食荤腥溺荤腥味,食蔬菜溺蔬菜味,上午清而下午浊,休息清而劳累浊,为脏气下夺,湿热下注的明征。如果小便浑浊不清为湿重,溺血淋沥为热重,溺时少腹拘急,尿道刺痛为气滞。若见大便溏薄,肢体倦怠,为脾气下夺;咳嗽胸闷,腰胯酸痛,前阴拘急,为肾气下夺;咳嗽胸闷,溺后余沥,为肺气下夺;躁烦升火,少腹重滞,为肝气下夺;脉弦而滑者,为体实病实;脉弦而软者,为体弱病虚。

调补清利为治疗法则

根据脏气下夺,湿热下注的病机,确立调补脏气,清利湿热的治则。调补脏气,重在脾肾,使固摄有权,升降有序,则下夺之脏气可复;清利湿热,使三焦气化有序,则水道通利,湿热可清。但在调补、清利之间,尚需按病情的虚实轻重,分先后缓急。甫发时,宜以清热、渗湿、疏气、凉血、止血为急务,稍顾其虚;向愈时,应以调补为主,稍佐清利。

调补脏气,重在调补脾肾。补脾,偏于补阳,宗参苓白术散;补肾,需阴阳兼顾。偏于补阴,师大补阴丸;偏于补阳,仿小菟丝丸。脏气下夺,每由气虚而致气机阻滞,故益气时,尚需佐以疏气。益气可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玉竹等健脾益气之品。疏气可用陈皮、乌药、制香附、杏仁、枳壳、苏梗、佛手等辛香流动等物。疏理气机,气化通畅,即寓有升提的功能。此外,也可酌量少用升麻以升提脏气。古人有谓少用升气、多用升血之说。对于亏乏的体质,宜防升提太过,以免滋生变端。

清利湿热,既不可过于苦寒,以防败胃;又不可过于渗泄,以防伤阴。或用甘寒、淡渗之品,或于渗利之中佐入料豆衣、金石斛、大生地、天花粉等养阴生津之品。清利湿热而不顾及阴津,则湿热纵去,阴分徒伤;养阴生津而不清利湿热,则湿热不去,阴亦难复。是以清利湿热与养阴生津相辅相成,须权衡轻重用之。

经验用方

一、清利湿热

甲方:

粉萆薢12g、川柏5g、知母6g、陈皮5g、生苡仁12g、半夏10g、枸橘6g、乌药5g、川楝子10g、淡竹叶5g、飞滑石12g、车前子12g。

本方清热利湿。用于气滞,少腹拘急,溺下浑浊,偏于湿重者。

乙方:

川连2g、知母6g、川柏5g、小萷炭5g、侧柏炭5g、血余炭12g、乌药5g、枸橘6g、川楝子10g、车前子12g、通草3g、白茅根30g、血珀粉1.5g。

本方清热理气,渗湿止血。用于溺下有血淋沥不尽者。

丙方:

鲜生地15g、白茅根30g、川柏5g、知母6g、粉萆薢12g、飞滑石12g、牛膝5g、车前子12g、白灯心1.5g、连翘心10g。

本方清郁热,分清浊。用于小溲热赤,溺时刺痛,蕴热于内者。

丁方:

大生地15g、龟板15g、川柏5g、知母6g、川石斛12g、炙橘白5g、乌药5g、制香附5g、牛膝5g、车前子12g。

本方益阴清热。用于小溲时混时清,体亏口干,湿热内阻,阴分已伤者。

二、调补脏气

甲方:

党参6g、玉竹10g、白术10g、山药15g、芡实10g、石莲肉10g、川楝子10g、枸橘6g、黑山栀10g、通草3g。

本方健脾益气,理气固涩,佐以清利。用于湿热虽去未尽,偏于脾虚气虚者。

乙方:

大生地15g、制首乌15g、龟板15g、炙鳖甲15g、芡实10g、石莲肉10g、乌药5g、川楝子10g、川石斛12g、桑寄生15g、车前子12g、通草3g。

本方养阴凉血,理气固涩,佐以清利。用于湿热虽去未尽,偏于阴虚血热者。

丙方:

人参3g、熟地15g、龟板15g、煅牡蛎30g、山药15g、白术10g、菟丝子10g、沙苑子10g、白芍10g、升麻3g、七味都气丸12g。

本方益气健脾,平补三阴,升提固涩。用于湿热清而脏气未复,偏于肾虚气虚者。

丁方:

北沙参10g、制首乌15g、龟板15g、炙鳖甲15g、山药15g、菟丝子10g、阿胶珠6g、大生地15g、川断10g、桑寄生15g、茯苓12g、升麻3g。

本方补五脏之阴,升提脏气。用于湿热清而脏气未复,偏于阴虚者。

(林功铮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淋证癃闭卷》
2
本条ID:15198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