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谢海洲(1919〜),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著名临床家。一、扶正培本
痹证是因风寒湿侵入人体造成气血周流不畅而致。遵经旨“因其实而泻之”,在治疗上应以祛邪为主,但对许多病例用通络祛风之剂,并无明显效果。其多失误于忽视扶正。故无论疾病初起或日久,均需治以扶正培本药物。
1.脾胃虚弱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全身乏力,四肢困倦,纳少不香,或肌肉萎缩,或肢体浮肿,或食后腹胀,或大便溏泄,或大便干,面色萎黄,舌淡或胖嫩,舌薄或白腻,脉沉弱无力。治宜健脾益气,化湿和中。方药常用:
2.气血不足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酸楚不适,屈伸不利或挛急,劳则加重,或关节肿大变形,或肌肉萎缩,或麻木,气短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或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治则:益气养血。方药常用:
3.肝肾阴虚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僵硬,或畸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关节局部发热,五心烦热,或时有躁烦,口干不欲饮,或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或光剥少苔,脉弦细或弦细数。治则:滋补肝肾。常用:
4.肝肾阳虚症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关节发凉,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腰膝酸软,甚则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舌淡或淡暗体胖,苔薄或腻,脉沉细。治则:温补肝肾。常用:
妇人产后多虚,罹患痹症者为数不少,对此类患者施以补益气血尤为重要。可用玉屏风散加养血药,或用八珍汤加少量祛风湿之品治之。
在扶正培本的同时还要依据邪气的偏盛选用相应的祛邪药物。
湿热胜:当分湿热孰轻孰重。热重于湿者选用犀角或水牛角、玄参、丹参、生地、木通、生苡仁、白茅根、青风藤等;湿重于热者,选用生苡仁、赤小豆、汉防己、藿香、牛膝、地龙等。
寒湿胜:选用苍术、防风、麻黄、细辛、附子、羌活、桂枝等。
风湿胜:选用独活、桑枝、海桐皮、秦艽、青风藤、羌活、威灵仙等。
瘀血:选用桃仁、乳没、地龙、赤芍、穿山甲、全虫、乌蛇、蜈蚣等。
痛甚:偏寒选用附子、细辛、乌头;偏热选用马钱子、白芍。
二、祛湿健脾
痹证之所以长期不愈,从病邪的角度来看,是由于湿邪不去。风可骤散,寒亦可速温,唯湿难以快除。无论寒痹、热痹、风痹,每多夹湿,轻者肌肉重着,重者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治疗上除湿之法不可偏废,根据病性和病位,可采用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温肾,或敷法等。临证治疗浮肿,关节肿胀者,用防己茯苓汤加薏苡仁30g,白芥子12g,适当配合其他药物,数剂之后,常有肿消痛减之功。谢氏主张把健脾放在首位,如用四君子汤、平胃散、胃苓汤之属加减变化。加苍术、苡仁、防己燥湿消肿;羌活、秦艽、防风祛风燥湿,此法为治湿之本,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湿各有所归。
三、利咽解毒
治痹过程中,曾观察到有些痹证患者,病情时轻时重,关节肿胀反复发作,仔细诊察发现其中不少人都有咽部红肿的表现6此为病情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治痹之剂中要加入玄参、麦冬、桔梗,甚则加入山豆根、板蓝根、牛蒡子、射干、锦灯笼等利咽解毒之品。尤其咽部鲜红肿甚者,更应先治咽再治痹,临床效果方可明显而且稳定。
一、寒痹宜温肾
寒痹之作,根本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在治疗上以温肾为要,可选用乌头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葫芦巴、狗脊等品。盖寒痹患者,多为素体阳虚之人,寒邪伏于里,治当温之。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附子温肾壮阳,散寒止痛;细辛走窜经络,通达内外,可驱邪外出,又长于止痛;麻黄开肺气,宣皮毛,且振奋全身阳气。二药合伍,使寒邪由内达外,收效甚捷。若寒甚者,又当易附子为炙川乌、炙草乌,增强散寒之功。更剧者也可用生品,但要注意用量、配伍及煎法。
附子用量一般在6〜10g,最多用至15〜30g,但必须先煎半小时,以去其毒性而保留有效成分。在四川原产地喜用生品,但须先煎1.5〜3小时不等。乌头可用至10〜18g,必须配合甘草以解其毒,煎法同附子。因附子、乌头性燥,易伤阴燥血,故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并要适当加入养血滋阴药,常用当归、丹参、川芎、白芍、生熟地、枸杞子、山萸肉、玄参、玉竹等,根据病情,选择1〜2味即可。
对于心悸患者,应慎用麻黄,因麻黄可致心慌、汗出,甚至呕吐。此时应去麻黄,加黄芪、茯苓、五味子、浮小麦等益气固表,养心安神之品。
二、热痹宜养阴
热痹可见于两种情况,一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或初期,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或脊椎胀痛,四肢活动障碍,持物不便,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或自觉全身有发热感,烦渴汗出。二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此类患者多有关节红肿热痛,遇寒痛减,高热、汗出、口渴等表现。
治疗热痹宜清热,用白虎加桂枝汤、苍术白虎汤等。更要加入养阴清热之品,如生地、白芍、玄参、麦冬等。热甚者应加入清热解毒之品,如野菊花、草河车、白鲜皮等,具体用量因人而异。
生石膏用于治疗热痹,源于《金匮》风引汤。生石膏不仅是清解气分之要药,且具有明显的凉血消肿作用。临床用于类风湿急性活动期,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全身汗出、烦渴等热证,尤其血沉快,血细胞偏高者,用之效佳。此外,白鲜皮、土茯苓、穿山龙等用于热痹,血沉快者效果亦好。
三、寒热错杂宜通
寒热错杂之痹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其特点为寒热并存,虚实互见,错综复杂。有的表现为手足关节肿痛,局部灼热,下肢发凉,周身恶寒或脊椎疼痛弯曲畸形,有的手足关节畏寒而扪之发热或自觉手足发热而触摸局部发凉,有的上肢发热,下肢发凉,口渴,便溏等。
治疗痹证寒热错杂证时,曾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临床多有效,但也有不验者。因为痹证日久,多为虚实相兼,寒热夹杂之证。一个患者同时表现出热痛与冷痛,如何处理清热与温阳这一矛盾呢?寒痛者,阳气未至也;热肿者,阳气郁积不行也。因皆由于阳气运行障碍所致,所以在治疗上以通为要。可选用桂枝、桑枝、路路通、丝瓜络、豨莶草、老鹳草、徐长卿等,取其能通行血脉,血气和则障碍除,寒热错杂症状缓解。
四、久病入络宜活血搜剔
病久则入络,在治疗时除散风祛湿通络外,尚需加入血分药,其中又以虫类药效果为好。常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山甲、蜂房、乌蛇、蕲蛇、白花蛇、水蛭、土鳖虫等,活血搜风,通络止痛。用此类药物要注意剂量和配伍,虫类药多有毒,不能用大剂量,同时应配伍养血滋阴药,如当归、白芍、丹参、麦冬、玄参等,以防其耗血伤阴之弊。大毒治病,衰其大半则已,用之有效,应适可而止,继用养血活血通络之品以巩固之。
在总结前人治疗痹证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痹痛宁治疗痹证,每获良效。其药物组成: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壮筋骨。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痛等。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一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一、常见症状处理
1.肿胀红肿热痛多见于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多属风湿热邪为患。既要清热、散风,又要利湿。热者宜用生石膏、知母等,利湿可用白茅根、车前子、滑石等;但需适当加活血化瘀药,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又益母草也是常用的活血利尿祛湿药。因血瘀易导致气滞,故益母草常与香附同用,桃仁、红花常与木香、砂仁同用。藕节、丹皮、白薇等均有清热活血化瘀消肿功效。
若气虚湿重,以肿为主,可选用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可用黄芪30〜45g,汉防己12〜15g,云茯苓15〜30g,消肿效确。红肿消退后,疼痛随之减轻。
2.疼痛寒湿重痛,经络不通而痛苦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麻黄治外,祛水湿;附子治内,温通祛寒湿;细辛治表里之间寒湿,通经络,缓疼痛。
腿脚挛急疼痛,可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理血行气,养血舒筋,缓急止痛。
下面几种具有止痛作用的对药,在临床中比较常用。
穿山龙、徐长卿:均为民间草药,二药皆属温性,有祛寒止痛之功,可用于寒湿痹痛。
青风藤、海风藤:有舒筋通络缓痛作用,临床常与鸡血藤、忍冬藤并用。青风藤通络达肢,但性燥,若与鸡血藤同用可缓其燥,且有养血通络作用。忍冬藤能清热凉血,通络消肿。四药同用,既通络达肢,又缓解疼痛。
追地风、千年健:并用祛风湿,通经络,壮筋骨,用于四肢关节酸痛,筋骨痿软,止痛效果较好。
桑枝、桂枝:桑枝通络,桂枝温通,如为寒湿痹,桂枝用量宜大;湿热痹,桑枝用量宜大。二者合用,缓痛作用明显。
乳香、没药:乳香血中行气,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二药参合,气血兼顾,流通经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秦艽、威灵仙:秦艽清虚热,利关节,通经络;威灵仙通络,二药合用,络通热清,湿去痛缓。
3.风湿结节此症多按湿、水、痰核论治。可用当归12g,连翘12g,赤小豆15〜30g,可用祛湿升阳药,升麻3〜5g,土茯苓15〜24g;不甚高于皮肤者,重用生苡仁,每次30〜60g,如有肿胀可用白芷、花粉。化痰核可用白芥子12g,病重者可加玄明粉5g冲服。浙贝母、夏枯草亦能化痰核,散结节。软坚用生山楂、生牡蛎,有时也可用昆布、海藻。
4.关节畸型在关节无热肿痛的情况下,应加强自我按摩及体疗。用药宜加益气养血,健脾生肌药,如白术、茯苓、白药、太子参、当归、白芍等。展臂疏筋用生苡仁、伸筋草。健步增力用牛膝、锁阳、熟地。滋阴清热用龟板、鳖甲。清虚热用秦艽、地骨皮、白薇、银柴胡。利关节,通经络用丝瓜络、路路通、鸡血藤、豨莶草。另应注意季节变化,防止潮湿侵淫,居住宜干燥,不要着雨、着凉,以免加剧病情。
总之,扶正培本是控制畸形发展和矫正畸型的治本之法。
二、毒剧药马钱子的应用
马钱子有毒,用时宜炙过。各地炙法不完全一致,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先将生马钱子的毛茸烂掉,然后放入香油中炸酥,干后研成粉末。马钱子性燥,有强力缓痛作用,初期应由小量用起。根据“九分散”推算马钱子的安全用量为0.7g,分2次服用。“九分散”是由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各等量制成,每剂药为2.25分,约为0.7g。初用时,可由小剂量0.4g,逐渐增至0.6g,分2次冲服。连续应用最好不超过2周。在应用中常配伍养血润燥药,如当归、白芍、川芎、丹参、生地、首乌、杞子、女贞子等,从中选一二味,既能养血滋阴又能缓和马钱子的燥性。马钱子可以单用,也可以随汤送服,或放在汤药中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