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江育仁(1916〜),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某,女,60天。1978年5月25日初诊。
患儿生于当年3月。生后6天,腹部即见膨隆,继则日渐胀大,面容消瘦,便溏夹有乳瓣,哭闹不宁。本月初住进某医院,查血:红细胞2.3×1012/L,血红蛋白50g/L。肝功能正常。超声波探查:肝上界第六肋间隙,下界入盆腔,上下界距14cm,剑下5cm,脾肋下3cm,右上腹包块与肝脏分界不清,有束状波,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于5月1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①肝左右叶弥漫性肿大,质硬Ⅱ度,表面高低不平,有灶性紫黑色坏死区;②脾肿大,质硬Ⅰ度。③左肾上极扪及4cm×6cm大小不规整形肿块,表面不平,质硬;④打开腹腔时有少量腹水。于肝右叶边缘作一楔形切除,送病理切片,报告为肝脏恶性肿瘤,考虑为神经母细胞瘤转移。因无法切除,遂关闭腹腔。术后诊断:左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肝脏转移。建议试用放疗、化疗,家长不愿接受,自动出院。今日来我院门诊。
就诊时患儿面色㿠白无华,形瘦骨立,腹部膨隆板硬,腹壁青筋毕露,腹内癥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癥”为有形之积,良由内脏经脉气滞瘀阻,日久凝聚所致。因肝为藏血之所,脾为统血之脏,故肝脾两脏,最易酿成此疾。其病位在内脏,病机为瘀积。今患儿虽现虚象,但非因虚致病,而是因病致虚,且全身状况虽差,而哺乳如常,说明胃气尚存。故毅然采用攻坚破积之法,以消其癥。
每日1剂此方连服1月余,腹部癥块虽仍坚硬,但腹壁已略感松弛,夜寐安宁,大便正常,食欲增进。至7月12日,发现患儿巩膜、皮肤黄染,小溲短赤,食欲减退,伴不规则发热。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20单位,麝浊14单位,锌浊13单位,谷丙转氨酶正常。改予清利肝胆湿热之剂。
每日1剂服上方10天,黄疸消退。精神食欲好转。复查肝功能正常。超声波探查:肝肋下4.2cm,剑下4cm,肝区见束状波。病情趋向好转,仍投软坚化瘀剂。
处方:甲片粉、丹参粉、郁金粉等量,混匀。每服1g,1日2次。
上方连服1年余,患儿腹部渐宽松,癥块缩小,体重增长,面色红润。1980年1月9日复查超声波:肝肋下3cm,剑下4cm,上下径9cm,肝区仍见束状波。原方继服,改为每日1次。
1981年3月12日超声波探查:肝上界第6肋间,剑下4cm,肋下1cm,上下径5cm,稀疏微波,未见肝区束状波。
脾侧位(一)。患儿精神活泼,身体、智力发育正常,停用药物。随访至今,患儿已成年,一切均同常人。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系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链的肿瘤,恶性度极高,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肝和骨骼转移。本例在就诊时,已转移至肝,按Evans分类,属IV-S期患者。
本病属于中医学“癥积”范畴。《景岳全书·积聚》说:“凡汁沫凝聚,旋成癥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本例癥块位于两胁之下,乃肝脾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就诊时癥块坚硬如石,固定不移,下达盆腔,已属顽疾,非攻不克,虽现虚象,然邪实为本,正虚为标,且正气虽伤而胃气尚存,故以攻坚破积、活血消癥为法。连续治疗3年,除中途湿热蕴发黄疸,短期使用清利湿热剂外,始终未易法更方,缓加消克,终至癥积消退,气机舒展,脾运复健而痊愈。
本例所用主药穿山甲片,张锡纯极为推崇,谓:“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验之临床,行气窜达,活血消癥之功确著,且久用无伤损正气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