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临证必读

名医简介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代医家。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亟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

余尝制阴阳二积之剂,药品稍峻,用之有度,补中数日,然后攻伐,不问其积去多少,又与补中,待其神壮,则复攻之,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此余独得之诀,百发百中者也。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故去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之余积,不攻自走,必欲攻之无余,其不遗人夭殃者鲜矣。经曰:壮者气行即愈,怯者,著而为病。洁古云:壮盛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故当养正则邪自除。譬如满座皆君子,一二小人自无容身之地。虽然,此为轻浅者言耳,若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日进补汤无益也。审知何经受病,何物成积,见之既确,发直入之兵以讨之,何患其不愈。《兵法》云: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亦医中之良将也夫!脉候坚强者生,虚弱者死。细沉附骨者,积脉也,沉而有力为积,脉沉紧者有寒积,脉浮而牢积聚也。

医案

襄阳郡守于勉褴如,在白下时,每酒后腹痛,渐至坚硬,得食辄痛。余诊之曰:脉浮大而长,脾有大积矣。然两尺按之软,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汤七日,投以自制攻积丸三钱,但微下,更以四钱服之,下积十余次,皆黑而韧者。察其形不倦,又进四钱,于是腹大痛,而所下甚多,服四君子汤十日,又进丸药四钱,去积三次,又进两钱,而积下遂至六七碗许,脉大而虚,按至关部豁如矣。乃以补中益气调补,一月痊愈。

亲家,工部王汉梁,郁怒成痞,形坚而痛甚,攻下太多,遂泄泻不止,一昼夜计下二百余次,一月之间,肌体骨立,神气昏乱,舌不能言,已治终事,待毙而已。余诊之曰:在证虽无活理,在脉犹有生机,以真藏脉不见也。举家喜曰:诸医皆曰必死,何法之治而可再起耶?余曰:大虚之候,法当大温大补,一面用枯矾、龙骨、粟壳、樗根之类,以固其肠;一面用人参二两、熟附五钱,以救其气。三日之间,服参半斤,进附二两,泻遂减半,舌转能言。更以补中益气加生附子、干姜,并五贴为一剂,一日饮尽。如是者一百日,精旺食进,泻减十九。然每日夜,犹下四、五行,两足痿废。用仙茅、巴戟、丁、附等为丸,参附汤并进。计一百四十日,而步履如常,痞泻悉愈。向使委信不专,有一人参以他说,有片语畏多参、附,安得有再生之日哉?详书之,以为信医不专者之药石。

社友姚元长之内,久患痞积,两年之间,凡攻击之剂,无遗用矣,而积未尽除,形体抵羸。余闻之,而告其友曰:积消其半,不可伐已,但用补汤,元气一复,病祟全祛耳。元长信之,送作补丸,服毕而痞果全消。踰三年,调理失宜,胸腹痛甚,医者以痛无补法,用理气化痰之药,痛不少衰。余诊之,大而无力,此气虚也,投以归脾汤加人参二钱,其痛立止。

给谏侯启东,腹中嘈痛。余按其左胁,手不可近,凡饮食到口,喉间若有一物接之者然。余曰:脉大而数,腹痛呕涎,面色痿黄,此虚而有湿,湿热相兼,虫乃生焉。当煎人参汤,送槟黄丸,以下虫积,虫若不去,虽服补汤,竟何益乎?豫瞻先生,畏谨之至,不敢轻投,终莫能起。

倒仓法肥嫩牝黄牛肉三十斤,切小块,去筋膜,长流水煮烂,滤去滓,取汁人锅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则成矣。先令病人断欲食淡,前一日不食夜饭,设一室,明快而不通风,置秽桶瓦盆,贮吐下之物,另一磁盆,盛所出之溺。病者入室饮汁,积至一、二十杯,寒则重汤温而饮之。饮急则吐多,饮缓则下多,先急后缓,吐利俱多,因病之上下,而为之,活法也,以去尽病根为度。吐下后必渴,不得与汤,以自由之溺饮之,非惟止渴,抑且浣濯余垢。倦睡觉饥,先与稠米汤,次与淡稀粥,三日后,方少与菜羹,次与厚粥调养,一月沉疴悉安。以后忌牛肉数年。

积久形成,依附肠胃回薄曲折处,自非刮肠剖骨之神,可以丸散犯其藩墙乎?肉液充满流行,有如洪水泛涨,浮槎陈朽,皆顺流而下,不可停留,凡属碍滞,一洗而空。

新制阴阳攻积丸:治五积、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虫血,痰食,不问阴阳皆效。

吴茱萸泡,干姜炒,官桂去皮,川乌炮,各一两,黄连炒,半夏洗,橘红、茯苓、槟榔、厚朴炒、枳实炒、菖蒲忌铁,玄胡索炒,人参去芦,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八钱,巴霜另研,五钱。

为细末,皂角六两,煎汁,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八分,渐加一钱五分,生姜汤送下。

千金硝石丸

硝石六两,大黄八两,人参、甘草各三两,为细末,用三年苦酒三斤,置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斤,刻一痕,先入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忌风冷,宜软粥将息。

肥气丸:治肝之积任在胁下。春、夏加黄连五钱。

柴胡二两,黄连七钱,厚朴五钱,椒去闭口者,炒,四钱,甘草炙,三钱,广茂炮,昆布、人参各二钱半,皂角去皮弦子,煨,茯苓各一钱半,川乌炮,一钱二分,干姜、巴霜各五分,除茯苓、皂角、巴豆,为细末,另研茯苓、皂角为末和匀,方入巴豆,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两丸加服,积去大半,勿服。

息贲丸:治肺之积,在右胁下。

厚朴姜炒,八钱,黄连炒,一两三钱,干姜炮,茯苓另末,川椒炒,去汗,紫菀去苗,一钱五分,桂枝、桔梗、京三棱炮、天门冬、陈皮、川乌炮、白豆蔻各一钱,青皮五分,巴霜四分,丸法、服法,俱同肥气丸伏梁丸治心之积,起脐上。
黄连一两五钱,人参、厚朴姜制,各五钱,黄芩三钱,肉桂、茯神、丹参炒,各一钱,川乌炮,干姜炮,红豆、菖蒲、巴豆霜各五分。

丸服法,同肥气丸。

痞气丸:治脾之积,在胃脘。

厚朴姜炒,五钱,黄连八钱,吴茱萸炮,三钱,黄芩、白术各二钱,茵陈酒炒,砂仁、干姜炒,各一钱五分,茯苓另末,人参、泽泻各一钱,川乌炮、川椒各五分,巴霜另研,桂各四分。

丸、服法,同肥气汤。

奔豚丸:治肾之积,发于小腹,上至心下。

厚朴姜制,七钱,黄连炒,五钱,苦楝子酒煮,三钱,茯苓另末,泽泻、菖蒲各二钱,玄胡索一钱五分,附子、全蝎、独活各一钱,乌头炮、丁香各五分,巴霜四分,肉桂二分,丸、服法,同肥气丸。秋、冬另加厚朴五钱。三圣膏石灰十两,筛过极细,炒红用好醋熬成膏,入大黄末一两,官桂末五钱,搅匀,瓦器封贮,纸摊烘煖,贴患处。

酒积:轻者,葛根、神曲、黄连、白豆蔻;甚者,用甘遂、牵牛。

气积:轻者,木香、枳壳、厚朴、橘红;甚者,枳实、牵牛。

血积:轻者,干漆、桃仁、牡丹、归尾、赤芍药、红花;甚者,大黄、虻虫、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痰积:轻者,半夏、瓜蒌;甚者,滚痰丸;老痰,海石、瓦楞子;痰在皮里膜外,白疥子。

水积:轻者,五苓散;商陆、甘遂、芫花。

茶积:轻者,姜黄、芝麻;甚者,茱萸、椒、姜。

癖积:轻者,三棱、蓬术;甚者,巴霜、大黄。

谷积:轻者,麦芽、谷芽、神曲、砂仁;甚者,鸡内金。

肉积:轻者,山楂、阿魏;甚者,碱砂、硝石。

蛋积:白豆蔻、橘红、豆豉、芦汁。

菜积:丁香、肉桂、麝香。

面积:萝卜子、姜,酒煎。

鱼鳖积:紫苏、橘皮、木香、姜汁。白马尿治鳖积。

狗肉积:杏仁、山楂。

虫积: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榧子、使君子。

疟:鳖甲、草果。

反胃噎塞:噎塞者,食不得入,是有火也;反胃者,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反胃噎膈,总是血液衰耗,胃脘干槁。槁在上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名曰噎塞;槁在下者,食虽可入,良久复出,名曰反胃。二证总名为膈。故《内经》止有三阳结谓之膈一语。洁古分吐证为三端,上焦吐者,皆从于气,食则暴吐;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下焦吐者,皆从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巢氏浪分五噎十膈,支派繁多,惑人滋甚。惟张鸡峰以为神思间病。法当内观静养,斯言深中病情。

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夏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脾胃虚伤,运行失职。不能熟腐五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难入胃,复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皆在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噎塞之吐,即洁古之上焦吐;反胃之吐,即洁古之下焦吐。王太仆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噎塞大都属热,反胃大都属寒,然亦不可拘也。脉大有力,当作热治;脉小无力,当作寒医。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以脉合证,以色合脉,庶乎无误。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此证之所以疑难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剂有妨于津液;方欲养血生津,恐润剂有碍于中州。审其极阳火旺者,当以养血为亟;脾伤阴盛者,当以温补为先。更有忧恚盘礴,火郁闭结,神不大衰,脉犹有力,当以仓公、河间之法下之,小小汤丸,累累加用,关扃自透,膈间痰盛,微微涌出,因而治下,药势易行,设或不行,蜜盐下导,始终勾引,自然宣通,此皆虚实阴阳之辨,临证之权衡也。或泥于《金匮》、《局方》,偏主辛温;或泥于《玉机》、《心法》,偏主清润。凡若是者,皆赖病合法耳,岂云法治病乎?

死证:年满六旬者难治。禀厚,善守禁忌,尊信医药,亦有生者。粪如羊屎者不治。口吐白沫者不治。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

脉候: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者,反胃。沉缓无力,或大而弱为气虚。数而无力,或涩小,为血虚。弦为痰,滑为痰。寸紧尺涩,胸满不能食而吐。《难经》曰:脉革则吐逆。

医案

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辄噎,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服者,不宜与服也。

江右太学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进粉饮一盅,腐浆半盅,且吐其半。六脉细软,此虚寒之候也。用理中汤加入乳、姜汁、白蜜、半夏,一剂便减,十剂而日进糜粥,更以十余大补加竹沥、姜汁,四十帖,诸证皆愈。

南都徐奉诚,膈噎不通,渣质之物不能下咽,惟用人乳、醇酒数杯,吐沫不已,求治于余。余曰:口吐白沬,法在不治,脉犹未败,姑冀万一。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陈皮、桃仁、牛乳、白蜜、姜汁,连进十剂,白沫渐少,倍用参、术,三月全安。

嘉定钱远之,二十五岁,以鼓盆之戚,悲哀过度,不能食饭,又十余日,粥亦不能食,随食随吐,二便闭滴,自谓必死。求余诊,余曰:脉按有力,非死证也。以酒蒸大黄加桃仁、当归、砂仁、陈皮,蜜丸与服,凡五服而下燥屎干血甚多,病若失矣。数日之间,能食倍常。

大半夏汤:治肥人痰盛,胃反呕吐。

半夏汤洗,五钱,人参三钱,白蜜三钱。

水二盅,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煎至八分服。

香砂宽中汤:治气滞胸痞,胃寒噎塞。

木香磨、白术炒、陈皮、香附各一钱五分,白豆蔻、砂仁、青皮、槟榔、半夏曲、茯苓各一钱、厚朴姜制,一钱二分、甘草三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一杯,人蜜少许,食前服。

补气运脾丸:治脾虚噎塞。

人参二钱、白术三钱、橘红、茯苓各一钱五分,黄芪一钱,蜜炙,砂仁八分,甘草四分,炙半夏一钱,无痰去之,当归酒洗,三钱,芍药煨,生地黄各一钱五分,红花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大黄酒煨,枳壳炒,各一钱。

滋血润肠丸: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芍药煨,生地黄各一钱五分,红花酒洗,桃仁去皮尖,炒,大黄酒煨,枳壳炒,各一钱。

水盅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盅,食煎服。

人参利膈丸:治血少便燥,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槟榔各七钱半,人参、当归酒洗、藿香、甘草、枳实炒,各一两,大黄酒蒸、厚朴姜制,各二两。

为末,水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下。

丁香透膈汤:治虚寒呕吐,噎塞不起。

白术二钱,炒,香附炒,砂仁、人参各一钱,丁香、麦蘖、木香、肉果、白豆蔻、青皮各五分,沉香、厚朴姜制、藿香、陈皮各七分半,甘草炙、一钱五分,半夏汤洗七次、神曲炒、草果各二分半。

水二盅,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秦川剪红丸:治虫血成膈气。

雄黄别研,木香各五分,槟榔、三棱煨、蓬术煨、贯仲去毛、干漆炒烟尽、陈皮各一两,大黄一两五钱,为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四生丸:治一切结热。

北大黄去皮,酒润,一两,黑丑净取头末,一两,皂角去皮,生用一两,芒硝五钱。

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昆布丸:治噎塞妨碍,饮食不下。

昆布洗,出碱水,麦门冬去心,天门冬去心,诃黎勒各一两半,木通、大黄微炒、朴硝、郁李仁去皮尖,炒,桂心、百合各一两,羚羊角、杏仁去皮尖,炒,苏子炒,射干各五钱,柴胡、陈皮去白,槟榔各二钱半。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柿饼烧灰存性,酒服一钱,数服即效。

白水牛喉去两头节并筋膜,节节取下,米醋一碗,炙至醋尽,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

甘蔗汁二碗,姜汁一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驴尿热服半盅,日服二次,便不吐。

雄猪肚烘干为末,每服三钱,酒下。

猫胞一具,烘干为末,水调服即效。

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老米汤调送一钱,日服三、四次,颇有效。

芦根五两,水二杯,煎一杯,温服,时时呼之,尤效。杵头糠布包,时时拭齿,另煎汤,时时呷之效。凡反胃证得药而愈者,切不可便与粥饭,惟以人参五钱,陈皮二钱,老黄米一两,作汤细啜,旬日之后,方可食粥。仓廪未固,不宜便进米谷,常致不救。

(《医宗必读》)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肿瘤科卷》
2
本条ID:15174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