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结为害,补利兼施

名医简介

王鸿士(1919〜1985),原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肝硬化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其要害皆在郁结。“郁”非单纯指气郁而言,其中还有湿郁、热郁、痰郁、血郁及食郁等。诸郁之中又以气郁和血郁居多,且以气滞血郁为转归。因诸郁为病,其癥结在郁结导致气化不行,进而也可演变发展而成臌胀。

根据临床实践,本病多见以下几种类型:

1.湿热中阻型,治宜清热利湿,行气除满。

2.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3.阴虚血热型,治宜滋阴清热,健脾利湿。

4.水气犯肺型,治宜宣降肺气,健脾利水。

5.脾肾两虚型,治宜补背健脾,消胀行水。

以上五型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因邪实正虚的变化而相互演变,故临床上常各型兼见。

消除腹水是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但不能单纯利水,需审证求因分清虚实,根据不同类型,发生腹水的不同机理分别处理。如脾虚引起腹水者,须以健脾补气为主利水为辅,血瘀引起腹水者,须以活血化瘀为主利水为辅。药物剂量也明显影响疗效,如脾虚者白术可用至30g,气虚者黄芪可用至60g,血瘀者三棱、莪术常需用至15〜30g,腹水才逐渐消退。除上法外,随证变化须配合益气血,补肝肾,疏气活血,益气健脾或清利湿热诸法。有发热者应辨明内伤或外感,属外感者宜先解表后治里,系阴虚者理当养阴(或兼益气)与清热、利水、消胀同治。

因郁结导致气化不行是本病发生发展的要害,调整气机应以疏气为先,气舒则郁结易散。因此,疏气法在本病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肝硬化患者皆见气郁、血滞仅程度有异,故行气活血必兼治之,行气多兼活血,活血必兼行气。行气可增进活血通络,有使肝脾缩小质地变软的功效。

常用疏肝理气的药物有青皮、陈皮、香附、郁金、元胡、枳壳、川楝子、大腹皮子、香橼、木香、乌药等。

若见肝脾肿大质较硬病程长久者,疏气行血已难奏效,需软坚化瘀疏气补虚为治。软坚化瘀如桃仁、红花、鳖甲、炒山甲、生牡蛎、马鞭草、三棱、莪术等;补虚如党参、黄芪、白术、补骨脂、枸杞子等;中焦气机阻塞时,理气配合健脾渗湿才得疏通;肺气闭塞时,升降肺气配合健脾渗湿方能宣通。麻黄是宣肺主药,一般用量不超过5g,不宜多用久用,气虚或气血两虚时脉道更易涩滞。肝硬变晚期腹水显著,以益气养血为主,稍加青陈皮、腹皮子、木香等消胀疏气化滞、亦可使补而不滞。生黄芪补气健脾又直接补益气血,脾气足则运化能力增强,气血足则循环旺盛,故生芪能调整脏腑功能,祛瘀生新,利水消肿。其用量18g〜60g,但湿热过盛时不宜应用。

腹水消退仅是初见疗效,其后的巩固治疗更为重要。如湿热余邪未清,气滞血瘀,脏腑气血虚弱必须逐渐解决。

湿热蕴毒尚盛,若腹胀纳少,二便不畅,或有黄疸,或有蜘蛛痣皮下出血点,血清转氨酶异常,血胆红质增高等,仍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常用药物有茵陈、胆草、栀子、金钱草、板蓝根、公英、丹皮、茅根、小蓟、茜草、白芍等。

正气亏损若肝肾不足,阴虚内热明显,如劳则胁痛,心烦口干,多梦失眠,眩晕耳鸣,心悸气馁,腰背酸楚,肝掌、蜘蛛痣、肝功能试验持续异常等,宜加滋补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首乌、五味子、桑椹子等品。脾胃损伤或因肝气横逆刑伤脾胃,见有胀满,两胁作痛,食欲不振,恶心嗳气,郁闷善怒,腹胀泄泻等症状,常以疏肝理气祛湿健胃合降气而清热。祛湿健胃药物有藿香、佩兰、苍术、川朴、蔻仁、砂仁、焦三仙、云苓、木香、谷稻芽等。气血两虚患者表现有神疲倦怠,气短懒言,面晦少华,消瘦贫血,皮肤干燥,或有浮肿,纳少胃呆,舌淡,脉细弱,血浆蛋白低下等症状者,治以补气健脾养血为法。主要药物如生芪、党参、焦术、当归、阿胶、紫河车、女贞子、首乌等;阴虚明显加龟板,阳虚明显加鹿角胶。

气滞血瘀引起脉络瘀阻,诸如肝脾肿大,腹壁及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等症状,需兼用活血化瘀软坚,疏气健脾(或补气健脾)法治疗,有助于食道静脉曲张的减轻、消失-或肝脾回缩,也有利肝功能恢复正常。

若仅转氨酶异常者治以清、渗、凉法为主,稍加滋补肝肾之品可使肝功能逐渐恢复;若麝浊、麝絮等异常较转氨酶明显时则以滋补肝肾为主,稍加清渗凉解药物,效果较好,而且病情不易反复。

(戴梅芳、郭世滋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7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