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瘀毒推大黄,燮理脏腑重脾运

名医简介

邹良材(1910〜1989),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肝病专家。

重视湿热瘀毒 着眼却在脾胃

慢性肝炎之病机,邹氏认为可用“湿热瘀毒”四字概括,其中尤以湿邪更属紧要。

甲型肝炎以湿热壅滞,气机失调为主,如脾胃困遏,肝胆失疏,每见腹胀、纳呆,并可出现黄疸。因湿热蕴结未深,邪伏部位较浅,经治易获痊愈。乙型肝炎以湿热胶结,瘀滞血分为特点,故较少出现黄疸,临床常有龈血、赵血,红丝赤缕,癥积不消,面色黧黑等血分见症,病情迁延难已,易发展成慢性肝炎。

针对湿热瘀毒之病因,酌情选用各种清热化湿、活血解毒药物,为邹氏治疗本病的一大特点。清热解毒可选用贯众、板蓝根、黄芩、黄柏、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连翘;凉血化瘀解毒可选用紫草、水牛角、败酱草、丹皮、赤芍、青黛、大黄;化湿解毒可选用茵陈、土茯苓、苦参、蚕砂、虎杖等。邹氏认为,上述药中,夏枯草、蒲公英降酶作用较好,其药味不甚苦,副作用少,效果确切,而且降酶后很少反跳。如邪热明显,加用龙胆草、黄芩、大黄,则降酶更为捷速。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其他感染指标阳性者,邹氏多采用扶正解毒法,解毒药常以紫草、土茯苓两味为主,并可酌选虎杖、败酱草、大黄、黄柏等药物伍入方中。

邹氏在临床使用中体会到,如见肝热明显,症见舌红、苔黄、口苦者,用龙胆草、黄芩、大黄;肝经郁热不重者,用秦皮、土茯苓、蒲公英;如热不重,湿亦不甚者,用夏枯草、蒲公英、凤尾草;若热较偏重的,可加连翘、板蓝根;如脾虚不明显者,用秦皮、凤尾草、土茯苓,脾虚明显的可加苍白术;两腿酸软无力加虎杖、苡仁;如出现明显的肝阴不足者,则以柔肝养阴为主,以一贯煎为基础再辅以降酶之品;如见舌胖质淡紫者则用桂枝、泽兰、马鞭草。邹氏指出,有证可辨时,必须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

中医治疗阳黄时所常用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及大黄硝石汤等方剂,均有大黄。茵陈为退黄之药,大黄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茵陈与大黄协同使用,退黄的效果甚为理想。便结者可辅以元明粉、枳实。如大便稀溏者可用制大黄,连续服用后大便不但不泻,反而会正常,可见大黄如不配伍元明粉亦仅是缓下剂。大黄除有清热、解毒、缓下、退黄作用外,并有止血、消瘀、化癥之功,故邹氏不仅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用大黄,而在治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时亦常用大黄(可结合病情给以酒制或用大黄炭对症分别施用),即属于湿热瘀毒者,皆治之以大黄。如1970年在门诊经治1例,患慢性肝炎已10余年,就诊前1个月曾神志昏迷过,当时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少量)继发肝昏迷。就诊时症见纳少无味,口干欲饮,全身乏力,面色晦暗,视力减退,腹大觉胀,大便干,色褐,时有齿衄,溲黄灼热,舌苔黄腻而厚,舌质暗红,脉细弦,肝功能不好,诊为肝阴脾气两虚而瘀热湿浊内阻,三焦气化失司,本虚标实,治疗殊为棘手。急者有再度昏迷之可能,缓则可以演变成单腹胀。采取急则先治标之旨,即给以茵陈蒿汤清热解毒,辅平胃散以化湿泄浊,或参以丹栀,或参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以止衄。但每次方中几乎都有大黄,调治近2年,先后共服大黄累计有百两许。在治疗中若单用养阴药,不配化湿药和不用大黄,病人即觉不适。该病人迄今症情稳定,未生他变。近人张锡纯氏云:大黄“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又云:大黄“力虽猛,然有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古人云:“祛邪即是安正”,患者虽病已历久,有正虚的一面,但瘀热湿浊邪势仍盛,如误认为正虚而补之反可助邪甚矣!邹氏认为湿为慢性肝炎之主要病因:

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十分密切。肝主疏泄而为藏血之所,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为气机疏泄之主,肝失疏泄,则脾土升降失常。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土壅遏,亦影响到肝气的疏泄。脾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全,则气血充足,肝体得养;脾运无权,则气血不足,肝失所养。肝之余气泄于胆而成胆汁,助脾胃消化吸收食物,如果脾胃湿热薰蒸肝胆,胆液外泄而成黄疸。湿热蕴久,肝阴暗耗,藏血失职,可有吐衄动血之变。而脾运不健,统摄无权,亦可使肝藏血不能。

慢性肝炎大都由于急性期湿热未净,迁延不愈所致。湿热困遏脾胃,损伤肝体,脾失转运之职,肝失疏泄之能,故开始阶段多表现为湿热气滞之证。临床表现为口苦口粘,恶心呕吐,纳少厌油,脘腹胀闷,或有嗳气、肠鸣,大便溏垢或秘结,胁肋作胀或胀痛,小溲色黄,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象弦滑等。少数病人还可能有黄疸。病程经久,或未经适当休息和积极治疗,湿热两伤肝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肝体既损,复失所养,则可造成肝脾两虚。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谷不香,肝区不适或劳累后疼痛,头目眩晕,目涩视糊,大便易溏,舌淡苔薄,脉细弦等。若进一步发展,则脾土衰败,瘀血内著,可导致癥积、臌胀之变。部分病人病情活动,可见湿热反复消长。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湿热症状始终不明显,甚至一开始就表现为脾土衰败之癥积、臌胀者。若患者素质阳气不足,或湿重于热,耗伤阳气,可进一步造成脾肾阳虚;而患者素质阴分不足,或胃热素盛,则湿从热化,灼伤肝肾之阴,可导致肝阴虚,甚至阴虚血热之证。

慢性肝炎中,湿热、气滞、血瘀是三个主要的病理因素,其中又以湿热为最。慢性肝炎湿热之所以持续不清,当责之于脾。脾属土,主运化水湿,水流湿,火就燥,同气相求,湿热之邪首先侵犯脾胃,致命名脾胃运化功能受遏,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使胆汁外溢于肌肤,下流于膀胱而形成黄疸。故自《内经》始,黄疸之病,众口一词,皆责诸脾经湿热。若平素饮食不节,长期嗜酒,或劳倦太过,或有其他疾病,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精不布,湿从内生,此时尤易感受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伤脾,脾运更加无权,而脾虚生湿,内外合邪,致湿热有增无已,两者相互影响,导致疾病迁延不愈。因此,慢性肝炎过程中,既有外来之湿热之邪,又有内生之湿热。湿热既是慢性肝炎的病因,又是其病理产物。

由上可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理关键是脾运不健,病理本质是肝脾同病,主要病理因素是湿热、气滞、血瘀,主要治疗大法应为健运脾胃。

邹氏认为顾护脾胃是肝炎治疗中最重要的法则,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或化湿运脾,或疏肝健脾,或调养肝脾,或补益脾肾,均以顾脾为要旨。

对慢性肝炎蛋白代谢失调,麝浊、锌浊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的患者,邹氏亦多从肝脾着手。实证投以茵陈、藿梗、苍术、陈皮,虚证投以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等,并随证加减。邹氏强调,白蛋白系人体系血精微所化,生于肝而源于脾,在降低絮浊、调整血浆蛋白方面,不论补泻,总以治脾为主。脾为仓廪之官,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强则水谷能化,精微得布,气血荣生,蛋白代谢之紊乱,亦多能得到调整。

治疗注意整体立有慢肝八法

慢性肝炎早期病位在于肝脾,病机可归纳为湿困脾运、肝气乘脾和肝气犯胃;病久气血损伤,形成肝脾不足;如脾虚及肾,脏腑气血阴阳俱有亏损失调,则导致脾肾不足;如血虚肝旺,上可刑及肺金,下可汲耗肾水,而成肺阴不足,木火刑金,或阴血亏虚,肾虚肝旺之证。慢性肝炎病延日久,其病变往往不局限于某一脏腑,其临床表现也错综复杂,治疗必须从整体出发,抓住病机关键,利用脏腑相关理论,选用适当治疗方法。

邹氏立有治疗慢性肝炎常用八法:

其一为化湿运脾法,主治湿困脾运,脘腹胀闷,口粘欲呕,纳少体倦,大便不实,苔腻脉濡者。方用茵藿平胃散加减,药如茵陈、藿梗、苍术、陈皮、山楂、神曲、夏枯草、蒲公英、车前草等。我院附属医院以上方为基础,制成清肝膏,用于肝炎纳少,腹胀,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等情况,效果颇佳,服用方便,深受病者欢迎。

其二为疏肝运脾法,主治肝气乘脾,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少,精神不振,苔薄脉弦者。方用郁附四逆散加减,药如炒柴胡、白芍、枳壳、广郁金、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陈皮、谷麦芽等。

其三为泄肝和胃法,主治肝气犯胃,呕吐吞酸,胁肋胀痛,嗳气纳少,苔薄微黄,舌边尖红,脉弦者。方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加减,药如川连、吴萸、川楝子、延胡索、莲仁、白芍、陈皮、半夏、竹茹等。本法用药多以苦、辛、酸配合,热象明显者,黄连多于吴萸(黄连可用3〜4g,吴萸用1〜1.5g);如寒热偏重不明显,萸、连等量(可各用3g)。本法常用于慢性肝炎合并胃炎患者。

其四为养肝健脾法,主治肝脾两虚,胁肋隐痛,头晕目眩,面色欠华,神疲乏力,大便易溏,口干少寐,苔薄脉细弦者。方用归芍异功散加减,药如炒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枸杞、丹参、郁金等。本法养血调肝,益气健脾兼顾,用药要避免燥热伤阴和滋腻碍脾之弊端。

其五为双补脾肾法,主治脾肾两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倦便溏,食欲不振,面足轻度浮肿,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见阳痿遗滑,苔薄白,舌淡胖或有紫气,脉沉细者。方从右归、左归加减,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熟地、山萸肉、桑寄生、仙灵脾、菟丝子、牛膝、鹿角片、紫河车等。本证阴气血俱亏,治宜抓住根本,径从培补脾肾着手,待先后二天精气振奋,则如器滑珠圆,满盘皆活。

其六为滋肾柔肝法,主治阴血不足,肾虚肝旺,胁痛隐隐,劳累则著,头昏耳鸣,两目干涩,手足心热,龈血鼻衄,口干而苦,舌红苔少,脉细弦数者。方用二至丸合一贯煎加减,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沙参、首乌、枸杞、旱莲草、女贞子、川楝子、灵磁石等。

其七为清金制木法,主治肺阴不足,木火刑金,胸胁隐痛,口干咽燥,呛咳气逆,或痰中带血,时有低热,小溲黄,舌红有裂纹,苔少或剥脱,脉细数者,方用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百合、芦根、白芍、丹皮、地骨皮、桑皮、生甘草等。本法通过清养肺阴以平泄肝火,本证多为慢性肝炎抵抗力减弱,伴呼吸道感染者,肝炎伴肺结核患者临床也时有所见。

其八为活血化瘀法,主治气滞血结,两胁下癥积明显,刺痛胀痛,痛点固定,血痣赤缕,面色晦滞,时有齿鼻衄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者。方用当归活血散加减,药如当归、赤白芍、生地、桃仁、三棱、莪术、郁金、地鳖虫、制香附等。如出血明显,需酌减攻破之力,适当配入化瘀止血药物。临记:可去三棱、莪术、地鳖虫,加入茜草、藕节、川军炭等。此外,用地骨皮30g煎汤漱口,亦有减少牙龈出血的作用。

邹氏根据慢性肝炎病机演变,归纳出以上八种治法,各法可以单用,也可合用,如慢肝活动期,湿热火毒明显,尚需加入清热化湿解毒之品。

抢救肝昏迷 主分虚实两途

对肝昏迷之辨证治疗,邹氏主张分为虚实两途:

实证系邪毒攻心,属风、火、痰内闭,神明无主,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躁动谵语,肢体抽搐,气息粗大,便结尿赤,舌质红,苔黄糙或焦黑,脉弦大而数。治当平肝熄风,养阴解毒,清心开窍,方以羚羊钩藤合黄连解毒汤为基本方,羚羊角价格昂贵,宜用粉吞,用量以0.5〜1g为宜,过少则药力不足。邪热偏盛,选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动风抽搐,选加紫雪丹熄风开窍;痰浊偏重,其特点是昏睡不醒,痰声辘辘,舌苔浊腻,此证若用安宫、紫雪辈则昏睡益深,惟至宝丹豁痰开窍,兼能清心,于本证最为适合。对火毒充盛,面赤身热,或内陷营血,面目如金,神志昏迷者,犀角凉血清热解毒功效最为显著,如用水牛角替代,也有一定效果,惟用量宜大,可用30〜60g,亦需先照。

虚证系正虚邪陷所致,此因阴阳气血衰败,精神竭绝而神明不用。病初可见精神疲惫,少气懒言,或午后潮热,消瘦颧红;继则神志恍惚,语无伦次;进而昏迷不醒,二便失禁。邹氏认为此证重笃,预后极差,如救治得当,尚有一线生机。属气阴涸竭者,可予益气养阴,酌佐清化痰热,药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天竺黄、川贝母之类。属阳气衰亡者,急予回阳救逆,佐以化痰醒窍,药如人参、附子、白术、茯苓、石菖蒲、远志、炙甘草等,并配合服药用苏合香丸。

肝炎昏迷者病情变化迅速,虚实混杂,病发可以邪实为主,但正气常已受戕;久病虽属正虚,但痰浊常留恋难解。邹氏主张全面权衡标本缓急,邪势急者先治标,邪势退则图其本;正气暴脱者治本,重用扶正固脱之剂;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者,必兼而治之。

(金实、尤松鑫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