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方药中(1921〜1994),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一、凉血勿留瘀
出血之时,离经之血往往易阻于脏腑经络之间,再者凉血止血与收涩止血药多有留瘀之弊,而入身气血不仅常需充盛,尤贵于通调,故治疗当不忘“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明训。“血宜凉、宜静”须活看,它是针对血为热迫,易于妄行而言的。倘过用寒凉,亦可致血脉凝涩,血虽暂止又新添瘀闭,血气何以通调?因此在配伍止血剂中应少佐散瘀之品,如丹皮、赤芍、茜草之属。凉血止血方可以泻心汤、小蓟饮子、犀角地黄汤等方化裁。
二、温阳摄血,不忌桂附
昔有“出血忌桂枝”之说,然遇虚寒性出血证,不必泥于此说,可选黄土汤、桂附地黄汤辈,或加仙茅、仙灵脾以助温肾之功。温阳摄血之法运用得当,往往能起沉疴,但需注意中病即止。
三、治血与治气并进
气与血的关系密切,“气为血帅”之涵义有二,其一,气能统摄血液行于脉中;其二,气为血之动力,气行则血行。临床上气血失调,可见气虚统血无权或气滞血瘀的病变,因而治血与治气须同时并进。遇气虚出血证治以补中益气汤;化瘀止血则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肝郁血瘀之机转,妇人多见肝气郁结之证,可于化瘀剂中酌加疏肝之品,俾气行脉通则血得以归经。化瘀止血法亦当中病即止。
四、治病求本
余在《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中谈到:“治疗方法上的相应归类‘各司其属’”,如肝热出血,当清肝凉血以止血;脾气虚出血,当健脾益气以止血之类。而治病求本则重点治原发病,如由肝及肺者,当重点治肝;由脾及肾者重点治脾等等。临床遇疑难重症,应详询病史,寻找原发脏器,探本求源,从本治之,每获良效。
例1高某,女,53岁。
患者便血反复发作6年,每次持续时间不等,血量多达100ml/日,伴左下腹疼痛、腹泻。此次因劳累而发作,持续2月之久。于某医院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曾用维生素K、仙鹤草素、止血敏治疗无效,而于1981年11月13日入院。
入院时患者便血60〜100ml/日,血色素70g/L,大便不成形,且左下腹疼痛,头晕乏力,心悸自汗,纳差神疲。并患冠心病已8年,平素心慌、脉结。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ST—T段改变。其体型偏胖,面唇苍白无华,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弱结。病位原发在心,波及肺、脾、大肠。证属气虚统血无权,拟益气摄血法,选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伏龙肝治之。处方:
药进4剂则便血频止,继服10剂,面色红润,神振纳增,血色素升至139g/L,大便潜血阴性。遂改拟炙甘草汤合生脉散,重点调补心脏以善后。复查心电图及双重气钡造影均有明显改善,而于1982年3月5日好转出院。
例2许某,男,48岁。
血尿反复发作18年。曾于某医院经肾盂造影、腹部X线平片检查,确诊为双侧多囊肾、左肾结石。1980年7月,因劳累感寒又现血尿,当时体温38.6℃,尿素氮86mg%,二氧化碳结合力13.lmmol/L(29.2容积%),鉴于合并感染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故于6月26日入院治疗。经抗感染、止血、纠正酸碱失衡及配合中药治疗后,血尿止,病情得以缓解。1981年3月20日浴后受凉尿血又作,色暗量多,5〜6次/日。进云南白药,小蓟饮子加阿胶、艾叶不效;肌注仙鹤草素,静滴止血敏亦无效。尿血持续8天之久,血色素72g/L。3月27日外院会诊意见:再过10日,尿血不止,可用膀胱镜加药以止血,若无效则手术抢救。翌日特邀余诊治,据患者微恶寒,舌胖嫩、边有齿痕,右脉沉细弱无力诸症,拟温补肝肾,收涩固脱法为治,投桂附地黄汤合二仙汤加味。处方:
药进2剂,尿血止。继服3剂,尿检白细胞0〜2/高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