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鸣皋(1918〜),南阳地区医院主任医师。眩晕肝风,降胃捷功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指南医案》曰:“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肝、治胆、治胃之分。”由此看出眩晕虽多肝风,然而临床则常见夹胃中浊气同行,中焦升降失常,风阳自然难靖。不治肝而治胃,投半夏泻心汤,以降逆和胃,使胃气降而眩晕止。晕甚者加泽泻、白术。
例1郑某,女,78岁,农民。1983年诊。
患者素有眩晕史,诊前5天,突然眩晕发作,自述天旋地转,如坐舟车,动辄加剧。伴呕吐频频,食则吐甚,大便4日未行,舌红苔滑腻,脉弦滑。患者多处求.医,均以平肝熄风而为治。观此患者属高龄气血虚损之体,虚风上逆,胃浊阻于中焦所致。投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
药进3剂,眩晕止,饮食如故,二便自调而告痊愈。
外伤瘀血,活血通络
外伤所导致的眩晕,系外伤后,经多方救治,伤情渐愈,但头晕之症长期难平。此乃瘀血内阻,脉络闭塞,气血运行阻滞不通所致。这与《医学正传》“外有因坠损而眩晕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的论述颇为一致。临床表现特点多见眩晕伴头痛,失眠心悸,舌面多有瘀点,脉多细涩。治应以活血通络为主,使瘀血祛除,新血得生,脑有所养,眩晕自愈。
例2张某,男,干部。1958年诊治。
因外伤致晕厥。经急诊抢救后,神志清,外伤愈合,但觉眩晕不能睁眼,且入夜头痛,失眠心悸,伴见口唇紫黯,脉见细涩。此乃瘀血内阻,脑失所养之貌。投以:
上方随症变化加减,服药20剂余,诸症尽除。
痰浊中阻,活血利水
眩晕系痰浊中阻者,临床多见平素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津不得通调输布,湿聚痰生,痰浊中阻,风火乘机而起,上蒙清窍,眩晕骤作。正如《丹溪心法》云:“头眩,痰加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历代医家多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视为正治。临床循规,收效甚微。细思之,此类患者均见肥胖之躯,痰浊中阻乃属脾失健运之因,致清阳上升,浊阴不降的阴阳升降失调之果。气者阳也,血者阴也。血为气之舟,血活则气充,气充则脾旺,脾旺则湿化,湿化则痰无由以生,眩晕则无由以作矣。故对痰浊中阻之眩晕的辨治,常以活血兼以利水为首选法则。
例3邢某,男,干部。1983年仲夏诊治。
患眩晕月余,多处求医罔效。査阅病历均为平肝潜阳之古方。诊见患者除眩晕外,时时呕吐痰涎,伴心悸怔忡,肢倦少食,舌苔白腻且润,脉弦滑。证属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药用:
上方服用周余,诸症悉除。
阴虚阳亢,活血熄风
阴虚阳亢导致的眩晕,多由平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伤阴。或肾液亏损,或病后阴津未复,导致肝肾阴亏于下,风木之阳上亢,累扰头目,眩晕旋生。所以《类证治裁·眩晕》云:“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及阳,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故此类患者临床常以眩晕、耳鸣头胀痛,失眠多梦,伴腰膝酸软,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细数为特征。治以平肝潜阳,众医皆知。然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早为古训。所以每见此证,即以活血熄风为主,兼以平肝潜阳,则收立竿见影之效。
例4王某,男,干部。1984年春诊治。
患者平素有烟酒嗜好,与人争吵后,诱发眩晕。诊见眩晕,动则眼黑欲仆地,伴头胀痛,失眠腰痛,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阴虚阳亢,上扰清窍。药用:
用上方活血熄风,平肝潜阳,服药3剂,眩晕停止。改用一贯煎加味养阴柔肝以善其后。
上述眩晕四证,临床屡见不鲜。
(李临恭、李临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