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痰虚错综复杂,标本气血难循一法

名医简介

周仲瑛(1928〜),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肝风有上冒和旁走之分、虚实之辨肝风是由于肝阳亢盛所致,在病理反映上有两类情况:一是肝风上冒巅顶,表现为头部掣痛,眩晕,耳鸣目花,甚则一时性厥仆,治当熄风潜阳,用天麻、钩藤、白蒺藜(野)、菊花、罗布麻叶、石决明、龙齿、牡蛎、珍珠母、羚羊角之类。另一是肝风旁走入络,表现为肢体麻木,抽搐,肌肉_动,项强,语謇,甚则瘫痪不遂。治当祛风和络,用豨莶草、地龙、蝎尾、僵蚕、臭梧桐等。

至于风阳亢盛,由于血不养肝,水不涵木而致者,虽有眩晕、肢麻等虚风内动之候,但必具肝肾阴虚之症,如头昏目涩,视物模糊,虚烦,颧红,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弦。治疗应滋水涵木为主,以平熄内风与阳亢风动,用当归、地黄、白芍、杞子、首乌、黑芝麻等;水不涵木者,当滋肾养肝,育阴潜阳,用生地、玄参、阿胶、女贞子、桑椹子、牡蛎、龟板、炙鳖甲等。

痰证当辨痰浊、痰火、风痰之异痰盛者,一般多兼火象,上犯头目则头晕痛、目眩;内犯心神则神情异常,心烦易惊,呆钝,独语,喜哭无常。若痰与风合,既见眩晕,又因风痰入络而肢体麻木,重着不遂,舌强语謇。痰火当清火化痰,用黄连温胆汤、滚痰丸、雪羹汤合胆星、竺黄、竹沥、海藻、马兜铃、风化硝之类;风痰则祛风化痰,取半夏天麻白术汤配僵蚕、南星、白附子之类,或另吞指迷茯苓丸。

若表现为痰浊之候,而无明显火象者,其症形体多肥,面色黄滞,头昏重,胸闷气短,痰多粘白,咯吐不利,嗜眠,泛恶,口粘多涎,舌强不和,苔白腻,脉沉滑。治当燥湿化痰,泄浊开痹,可用二陈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气逆加旋覆花、苏子;嗜卧加南星、菖蒲、远志、矾郁金。这类证候,有的可进一步化风。但在本质上,每与脾气虚弱有关,若久延脾虚之症趋向明显者,当转予甘温补脾以治本。

火盛者有清肝泻火与苦泄心肾之别

火盛主要由于肝旺,故治当苦寒泄降,清肝泻火。病势轻者清之即平,如丹皮、山栀、黄芩、夏枯草、槐花、车前子、泽泻之类;重者非泻不降,可用龙胆草、大黄、决明子等品。若心烦易怒,寐差多梦,母令子实者,当本着“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配合泻心的黄连、木通、莲心。另一方面,因相火生于肾而寄于肝,如下焦相火偏亢,而致肝火上炎者,又当兼泻相火,配合知、柏之类。此外,火起于郁者,还当注意佐以疏泄,酌配柴胡、白蒺藜、川楝子。

注意泻火与滋阴的辨证应用

肝阳偏亢的实火,苦寒直折虽为正治,但肝火燔灼日久,终必耗伤肝肾之阴,肝火仅是暂时性的标实,阴虚才是根本性的原因,因此,苦寒泻火之法,可暂而不可久,宜与甘寒滋阴药配合,而不宜单用。若久用、单用苦寒药而不加佐治,则苦从燥化,反致伤阴;若病程已久,标实症状虽然比较突出,但泻之不应者,多为虚中夹实,因标实掩盖了本虚的一面。如表现明显阴伤之证,更当以滋养肝肾为主,从“虚则补母”考虑,益其肾阴,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杞菊地黄丸、复方首乌丸亦可酌情选用,心阴虚的合补心丹。药如天麦冬、玉竹、黄精、柏子仁、枣仁。即使在实火明显的情况下,经用苦寒泻火药得效后,亦当滋养肝肾心阴,以谋巩固,否则仅能取效一时,而易于反复。

辨阴阳失调导致气血紊乱之治

唐容川说:“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故脏腑阴阳失调,必然导致气血失调。因气为血帅,血行紊乱,又碍气机之升降,故调气与和血两相配伍,气调则血和,血和气亦顺。由于高血压病人多为阴虚阳亢之体,故调气应避免香燥辛散,和血多用凉润和平,忌破血。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与气血关系最为密切,且为本病的主病之脏,故调气以平降,疏利肝气为要,和血亦多选入肝之品。由于气血失调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病理变化,且每与风阳痰火相因为患,故调气和血常与熄风、潜阳、清火、化痰诸法配合使用,但须按其主次选方用药。病缘正虚者,又当与养血、益气等补益法配合。临床观察凡在病轻某个阶段,风阳痰火不著,正气亦未大伤,表现气血失调之候者,采用调气和血为主的治法,疗效堪称满意。

如肝气郁结,胸胁苦闷痹痛,气不得展,或周身窜痛者,需理气解郁,仿丹栀逍遥意,用柴胡、青木香、白蒺藜、郁金、绿萼梅配合丹皮、山栀、黄芩等升散清泄肝经郁结的火气。此法施之于有精神紧张症状者甚合。气血上逆,头重腿软,面赤,颞部筋脉跃起者,当须降气血,诱导下行,用怀牛膝、茺蔚子、大小蓟、灵磁石、赭石等。血瘀络痹,四肢麻木者,当活血和络,用鸡血藤、天仙藤、归须、赤芍、红花、桑寄生之类。若心血瘀阻,胸膺闷痛,唇黯舌紫者当活血行瘀,用桃仁、红花、丹参、姜黄、乳香、没药、失笑散、山楂等品,佐以青木香行气,如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主动脉硬化者可采用之。

辨温补脾肾变法之应用

温阳补气法多为高血压病后期,病程较久,阴伤及阳,导致阳虚之证的变治方法。此时血压虽高,但其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因此,已非苦寒或单纯滋阴方法所能取效,误用反致伤害和抑遏阳气,必须从整体分析,防止单从血压考虑。温补法的具体运用,则当区别脾虚和肾虚之不同,分别处理。脾气虚者,多见于肥胖之人,形盛气衰,“土不荣木”而致风木自动。一方面积湿生痰停饮,而见标实之候,表现为“气虚痰盛”;另一方面又见中气不足、脾阳衰弱的虚象,表现气短、倦怠、头眩、痰多、泛恶、食后不运、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软等症,其病程久延之后,则尤为明显。当标实为主时,固当化痰,但如虚象为主时,就必须用甘温补脾之法,予参、芪、苓、术之类,补气以杜痰源,兼以化痰治标,仿六君子汤意培土栽木。若饮象明显,畏寒、心悸、呕吐痰涎、浮肿者,应合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这类证候可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伴有心衰之患者。

肾阳虚者多属肝肾阴虚后期进一步的发展,此时不但阴中之水虚,同时阴中之火亦虚,以致火不归宅,虚阳浮越于上,上则头目昏眩,下则足冷,夜尿频数,步履飘浮,舌质胖嫩,脉象沉细,男子阳萎,女子月经不调,治当温养肾气,潜纳虚阳,使虚火得归窟穴。同时由于阳生于阴,今因阴伤及阳,故当兼予补阴以配阳,可用金匮肾气丸为基础方,阴阳并补。方中附桂虽属辛温,但可藉其温阳之力以运动血脉之循行,附子功能强心,故对高血压后期心肾阳衰者,尤有较好的作用。若妇女因肝肾不足而冲任不调,月经失常者,可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及杜仲、苁蓉、寄生、茺蔚子之类。二仙汤对妇女更年期高血压而见肾阳不振之证者,若用之得当,可以获得极为明显的疗效;临床试用于男性高血压证见肾阳虚者,对部分病例血压亦可获得较大幅度的下降。此即叶桂之温养肝肾法,但须注意去刚用柔。此外,在用大队补阳滋阴剂时,当少佐知、柏等苦寒泄降之品,以监制温药刚燥之性,避免助阳太过,反致伤阴;同时,还寓有“从治”之意,有利于诱导虚阳的潜降。

分证治疗必须注意病情的动态变化与个体差异高血压病从风阳、痰火、气血失调、阴虚、阴阳两虚五类证候立法选药,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病例。但必须注意其证型的相对稳定和演变转化的两重性,而药随证转是非常必要的。临床曾见少数病人因病证变化而前后服用过不同的处方,均获降压疗效,就说明了这一点。

调整阴阳,可以降低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血压升高往往是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临床采用各种治法方药,调节阴阳归之于平,常可有效地降低血压,而且对巩固降压疗效起积极作用。临床所见,改善症状与降低血压的疗效并不完全一致,多数病例症状减轻而血压亦降,部分病人,特别是后期病例,经长期治疗虽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但血压仍保持在高于正常的状态。尽管如此,症状改善对延缓病情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

标实与本虚每多错杂,治当酌情兼顾本病有虚有实,标实可导致本虚,本虚又可产生标实。阴虚和阳亢是矛盾对立,互为影响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治疗时,原则上应当标本兼顾,予以潜阳、滋阴,一般病程不长,年壮体实,标症为急者,多以治标为主;久病正虚明显,年龄较大者,则以治本为主。同时应随着先后阶段病理的演变、虚实的转化相应处理,因风、火、痰的实证多是暂时的,一旦标证缓解,就应转向治本,巩固疗效,不能攻伐太过。

引起标实的风、火、痰三者,既多错综并见,又易互为影响演变,因此,熄风、清火、化痰常须综合运用。关于本虚,虽有肝、肾、心等区别,但亦互有影响,兼挟并呈。由于肝的阴血不足,阳亢火旺,而上及于心,下病及肾,常表现为肝肾、心肝、心肾同病,因此,柔肝、滋肾、养心,亦多兼顾并施。

尚血压尚脂血症

一、肾亏肝旺,首乌蒺藜益肾平肝

高血压高脂血症常以头痛昏蒙、面赤升火为主症,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机责之肾之精气不足,肝经气火上逆。诚如华蚰云所说:“精血亏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周师认为:肾精亏虚,可致肝风内动,血压升高,而肾气不足,蒸化无力,脾气失于输运,精化为浊,痰浊入血,又可导致血脂升高。临证以首乌配蒺藜,标本同治,效果较好。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除风眩,《本草正义》谓其“专入肝肾,补养真阴……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以其性味淳厚温和,功擅填益阴气,平秘阴阳,故能和翕内风,益智除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有一定的降压消脂作用。周师临证对肾亏甚者配黄精、萸肉、桑椹子。黄精“平补气血而润”(《本草从新》),其性偏走,与首乌合用,能使精中生气,对精气俱亏者较宜;山萸肉“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偏守,配何首乌则宜于虚火内风逆走清空者;而桑椹补肝益肾,熄风滋液,甘寒除热,凉血益阴,其性偏清,宜于肾中精亏,龙雷妄动,虚热内生者。白蒺藜性平,《本草再新》谓其“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周师认为本品轻清疏利,搜风通络,对肝气郁滞、肝风内动、上犯清空、旁走肢节均有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有明显的降压利尿作用。配何首乌则一走一守,一消一补,降压消脂,益肾平肝,熄风止眩,疗效殊佳。临床对肝阳上亢,头痛目赤者,配天麻、菊花以疏风凉肝;内风上扰,清窍不利者,配决明子、蔓荆子以清降利窍;肝风内动,呕逆震掉者,配赭石、珍珠母以镇肝熄风。

二、浊瘀闭络,僵蚕山楂降浊行瘀

血脂过高多由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或痰湿之体,运化失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内聚而成,也可由于阴亏之体,火热灼津为痰所致,常见络阻窍闭,变生胸痹、眩晕、肢麻诸疾。周师认为,浊邪闭络,久必成瘀,浊瘀胶着,痼结难解,治当化浊行瘀并投。常用僵蚕配山楂。僵蚕咸平,祛风祛痉,化痰散结,《本草思辨录》谓其“劫痰湿而散肝风”,周师认为蚕喜食桑,禀其清冽芬芳之气,性偏清凉,凉而清热,芳可泄浊,故能入血搜浊,消痰通络。清凉祛风则能平息肝脏躁动之性,而内外风俱宜,散结化痰则能防其浊痰瘀滞内生,而湿浊痰皆治,对肝风暗动,浊邪壅盛者殊佳。山楂酸甘,“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日用本草》),较之僵蚕,其化浊之力虽稍逊,而活血通脉犹过之。本品活血和络,消痰化浊,擅治浊瘀闭络,以其性味酸甘,善化阴气,故活血而不伤阴,诚为血分良药。实验研究也证实其有降压消脂等多方面药理作用。配僵蚕则又能健胃消食,理气化痰,源清流洁,浊瘀并治,各有所司。周师临证,对浊痰显者常以陈胆星配僵蚕,胆星清火化痰,“借胆以清胆气,星以豁结气”(《药品化义》),其豁痰消脂峻猛无俦。对瘀滞甚者则常配以川芎、茺蔚子,茺蔚子活血行气,“主明目、益精、除水气”(《本经》),配川芎、山楂则上通脑府,下行血海,中理心胃气滞血瘀。

三、肝火冲激,金雀根罗布麻清肝降压

高血压高脂血症肾亏肝旺,常因情绪波动引起肝火冲激,出现眩晕耳鸣、面赤升火、性情急躁。周师认为临证当明辨其虚火实火,实火在肝胆,宜清宜泻,虚火在心肾,宜滋宜潜。无论虚火实火均可用金雀根和罗布麻叶配合使用。金雀根苦辛性平,清肺益脾,活血通脉,《天宝本草》载其“治头晕、咳嗽、哮喘、五痨七伤、衄血”,以其性至平缓,而具较强的降压作用,故较宜于虚证。周师尝云:金雀根擅治气火逆上,不以苦寒直折,亦非寒凉冰伏,其清肺益脾,即清降肺经逆气,顺其中土敦厚阜平之性,故逆者顺,升者伏。罗布麻叶甘苦而凉,“清凉泻火,强心利尿,降血压”(《陕西中草药》),前人甚少使用,现代研究证明其有稳定可靠的降压作用。周师认为本品两清心肝,较宜于实火,配金雀根则药性平稳而加强降压力量,无论虚实均可使用。临床经验表明此2药对某些顽固性血压升高效果较好。

四、络阻水停,楮实子天仙藤疏导利水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均有阴虚阳亢,浊瘀互结。痰浊瘀血滞于脉络,水津不归正化,泛于肌肤,乃为水肿。周师治此在益肾平肝、化浊行瘀的同时,常使用楮实子配天仙藤疏导行水。楮实子甘寒,滋肾清肝,疏利水气,《药性通考》谓其“水肿可退,助腰膝,益气力,补虚劳,悦颜色,壮筋骨,明目”。现代研究证明本品有调整内分泌的作用,对某些高血压、高脂血症均有治疗作用。周师认为,楮实子益阴气,平肝阳,疏水湿,符合老年人之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故较宜于更年期血压和血脂升高者。天仙藤“凉血活血,去风利湿,走经络”(《本草再新》),并能“宣通经隧,导达郁滞,疏肝行气”(《本草正义》),治疗子肿的名方天仙藤散正是取其疏肝行水之功。楮实子配天仙藤滋肾养肝,理气活血,化气行水,药中病机,常获捷效。惟天仙藤降气祛湿,长于旁走肢节,对肢浮胫肿者较宜,而楮实子上走头目,中及胸腹,对面目浮肿、胸腹积水者更佳。临床上,水肿甚者配较大剂量泽泻以加强利水,见阴伤者加生地、白薇,伴火逆甚者加大小蓟。

五、虚风内动,牡蛎珍珠母介类潜镇

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常因劳倦过度、情志怫郁引动内火,导致虚风内动。周师认为,高血压病风邪内生应细辨为上冒和旁走,上冒则昏眩呕恶,旁走则震掉麻木。对虚风内动上扰清空者应分轻重区别对待。轻者目眩耳鸣,夜寐不安,面如蚁行,重者头昏眩晕,恶心呕吐,治宜镇肝熄风。牡蛎咸涩,性凉,功擅敛阴潜阳,镇摄浮火虚风,《别录》谓其主治“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以其咸敛下降,故以面赤升火、烦躁盗汗、惊悸震掉者较宜。珍珠母咸凉,功能熄风定惊,“安神魂,定惊痫”(《饮片新参》),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眩晕、耳鸣、惊悸失眠有较好疗效。珍珠母两清心肝,且强胆气,故对心肝火旺兼见精神症状者尤宜。临证应用对呕逆者加赭石,失眠者加磁石,兼吐衄者配青黛,夹阴伤者加淡菜。

六、内风客窜络脉,豨莶草鹿衔草疏利搜风

众所周知,风邪有外受和内生两途。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肝肾不足,肝阳妄动,易于变生内风,内风既生,可夹痰浊水湿流注经络肢节,导致肢体游走疼痛。周师尝云:治风之法,种种不同,内风夹痰滞于肢节,宜疏利搜邪,风痰并治。豨莶草配鹿衔草可谓的对之品。豨莶草祛风除湿,利筋骨,《本草图经》载其“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周师认为:豨莶草凉燥,搜风通络,燥湿行血,内外风俱宜,且能入于肝肾,兼养阴血,平降冲逆,并具降压作用。鹿衔草甘苦而温,补虚益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经,药理研究也证实本品有强心降压作用。二味相伍,益肝助肾,搜剔经脉,利水除湿,温凉相使,寒温皆宜。对湿热痰浊盛者加虎杖,阳虚寒痰滞络者加石楠藤。石楠藤逐诸风,除湿痰,“润肾补肝,壮命门火”(《医林纂要》),临床用之,对高血压高脂血症肢体肿重者疗效亦佳。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