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仝示雨(1909〜1985),原安阳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脑血管意外,可分为“昏迷”及“后遗症”两个阶段。昏迷好转后,大部分病人都存在“湿热滞胃,大便不畅”的症状。胃肠失调,对肢体恢复是一个阻碍。所以在此阶段,着重“通调胃肠,导浊清热”,以促进胃肠功能的好转,对整个病情的恢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即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各阶段的治疗也不应截然分开,应掌握病机,勿失其宜才好。
昏迷阶段,属于“阳闭”者,选用安宫牛黄丸;数日未大便者,用紫雪丹,以祛浊、清热、开窍;如系“阴闭”的,就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除用丸药外,同时兼用汤剂配合治疗。对脑出血病人,选用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并加用止血药物,以凉血止血为主,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则以羚羊钩藤汤(羚羊角、钩藤、白芍、桑叶、菊花、生地、川贝、甘草、茯神、竹茹)为主,适当加些止血药,以止血解痉。对脑血栓形成出现的昏迷病人,虽血压偏低,但具有舌卷囊缩者,用丸药与“阴闭”相同,汤剂(药)则选用羚羊钩藤汤加人参,以扶正驱邪,祛风解痉。血压偏高者,用丸药则与“阳闭”相同,汤剂(药)选用建瓴汤(生地、白芍、牛膝、柏子仁、山药、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以滋阴潜阳。
昏迷病人在逐渐清醒的过程中,若出现大便数日未解及不进饮食时,则应以“祛浊清热,调理胃肠”为主,用三化汤(大黄、厚朴、枳实、羌活)、清营汤(犀角、生地、丹参、元参、竹叶心、黄连、连翘、金银花、麦冬)等加减使用,以促进昏迷好转,恢复胃肠功能,如病人舌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者,选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加清热利湿之品,以通调胃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在此基础上,病人饮食增加,二便通畅,即转入治疗后遗症阶段。
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及轻度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治疗,主要以活血逐瘀为主,可用桃红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熟地、桃仁、红花)或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或四藤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钩藤、丝瓜络、伸筋草、防风、丹参、僵蚕、太子参)加减使用。如合并口眼歪斜,口偏流涎者,可加牵正散(白附子、全蝎、白僵蚕)。血压偏高可减去白附子,重用地龙及活血药物。一般是下肢先恢复,上肢后恢复。腰软不能端坐者,加用强腰补肾的药物。临床基本治愈后,可继服活络丹、再造丸等中成药物,以善其后。
例1常某,女,61岁,住院号:762720。
患者于1976年4月9日下午7点钟左右突然头昏头痛,呕吐(呕吐物为胃液,无血及食物),旋即跌倒在地,神志不清,进入昏迷,牙关紧闭,当即送我院急诊室观察,于4月10日收住本院内科治疗。4月14日延余诊治。检査:体温37℃,脉搏70次/分,血压24.0/14.7kPa,神志不清,呈昏迷状态,被动体位,右侧肢体瘫痪,脑脊液呈粉红色,镜检见大量新鲜红细胞。瞳孔左<右。脉芤弦,舌质红,苔黄腻。西医诊断:脑出血;中医辨证,风火相煽,痰迷清窍。属“中脏”的“阳闭”之候。治宜平肝熄风,豁痰开窍,凉血止血。处方:
1.安宫牛黄丸,每日2次,早晚各鼻饲1丸。
2.犀角地黄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
水煎,鼻饲。
4月14日至21日即以上方为主,出现痰鸣,加二陈汤和明矾;下肢伴有浮肿,加四苓汤;大便数日未解,不进饮食,用紫雪丹同时用调胃承气汤。总之,根据临床病情变化,随证加减用药,直至神志清醒,胃纳好转,方转入恢复肢体的治疗。
恢复肢体功能以祛瘀生新,活血通络为法。其处方为:
4月22日至5月13日,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服药后患肢逐渐恢复,在家人扶持下,可以下床活动,语言清晰,但声音较低,故在原方中加入升麻6g,蝉蜕5g,诃子9g等药,以增强发音能力。连服汤药数剂后,语言也已好转,并能自己梳头,用汤匙吃饭。但患侧肢体仍软弱无力,继用4月22日方并加强锻炼,于5月22日出院。
例2陈某,女,41岁,住院号:764137。
患者平素血压偏高,常在28.0〜24.0/17.3〜14.7kPa,并伴有头痛。近日意识欠清,逐渐转入昏迷。1976年7月29日收住本陵内科治疗。8月5日中医诊治。检査:血压17.3/10.7kPa,阵发性头痛头晕,精神不振,呈嗜睡状态,两眼球胀痛,颈项强直。胸闷痛,心界稍扩大,但无杂音。7月30日脑脊液检查呈粉红色,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脉洪弦数,舌质红,苔白腻浮黄。西医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辨证:阴虚阳亢,风火上扰,迫血妄行,属“中腑”的“阳闭”之候。治宜滋阴潜阳,凉血止血,熄风解痉,佐以理气止痛。处方:羚羊钩藤汤合苽蒌薤白汤加减。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头痛减轻,尿呈浅褐色,在原方内加入滑石18g,竹茹9g,栀子9g。
2剂。
三诊:头痛消失,除有胃部不适外,其他尚好。舌苔薄白,脉现沉缓。用二诊方去生石膏、知母,加白术、枳实各9g,以恢复脾胃功能。
四诊:上方连服6剂,于8月14日脑症状完全消失,即投以清热和胃之剂,以善其后,于9月1日痊愈出院。
例3杨某,男,53岁,住院号:762720。
杨某于1974年5月间,发现高血压,常在24.5/12.7kPa,并伴有头痛。1976年4月29日语言謇涩,5月20日起床后,感觉左腿软弱不能着地,随之左侧肢体麻木,灼痛逐渐加剧。于5月21日收住本院内科治疗。5月23日邀余诊治。检查:血压21.3/10.7kPa,神志清楚,夜寐不佳,眼底动脉硬化,口眼歪斜,伸舌偏向左侧。血白细胞12×109/L,胆固醇6.9mmol/L(274mg/dl)。肝界稍大。脉弦大,舌质红,苔白腻浮黄。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中医辨证:脉络阻滞,血行不畅。属中络之证。治宜活血逐瘀,祛风通络。处方:桃红四物汤、牵正散合四藤汤加减
7剂。
5月30日,左侧肢体麻木基本消失,夜寐好转。但小腹有坠痛感,大便呈糊状,每日4次。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改为汤剂,加减应用,3剂后,胃肠功能转佳。仍照第一方加桂枝6g,3剂,以温通经络,促使肢体恢复。
6月27日各症消失,停服中药,观察1个月,未见复发,于1976年7月26日出院。
例4牛某,女,23岁,住院号771198。
患者于1977年3月3日晨2点左右,下床小便时,感觉左侧肢体运动失灵,言语不清,跌倒在地,不能起立,由家人扶持上床。于3月5日收入内科住院治疗。检査:血压16.0/10.7kPa,原有风心病史3年。嘴向右歪,舌偏向左侧,咽部充血,颈项微有强直,心悸,大便燥结,左侧肢体瘫痪,咽部充血,颈项微有强直,心悸,大便燥结,左侧肢体瘫痪,言语謇涩。舌质浅红,苔薄白,脉结代而弱。西医诊断:脑栓塞;中医辨证:风窜经络,气血瘀阻,乃中经之证。治宜活血逐瘀,祛风解痉。处方:桃红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
4剂。
服上药后,自觉症状稍有好转,胃脘微痛,腹胀,故在原方内加砂仁5g,木香6g,以和胃理气止痛。2剂后,各症好转,但感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治以补气养血,通阳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服药后,除胃部胀闷,大便溏泻外,其他尚好。故在原方内加白术、苍术、佩兰各9g,以健脾渗湿,芳香化浊,3剂。服药后,诸症消失,唯患侧肢体仍不能活动,继服补阳还五汤加味月余,于1977年4月底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