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蕴风燥看白疕,血热血虚两证分

名医简介

朱仁康(1908〜),中囯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皮肤病学家。

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主要原因,若复因外感六淫,或过食辛辣炙馎、鱼虾酒酪,或心绪烦扰、七情内伤,以及其他因素侵扰,均能使血热内蕴,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根据皮损特点及其舌象脉症,分为血热风燥和血虚风燥两证进行辨证论治。

一、血热风燥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损基底鲜红或暗红,覆有鳞屑,自觉瘙痒,搔刮后点状出血现象明显,伴有咽痛,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病机为血热内蕴,郁久化毒,热盛生风,风盛则燥。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之治疗原则,采用清热解毒法,着重清泻气分毒热,气分毒热得以清泻,波及营血之毒热随之消减。选克银一方。药用:

土茯苓30g、忍冬藤15g、草河车15g、白鲜皮15g、北豆根10g、板蓝根15g、威灵仙10g、生甘草6g。

每日1剂,早晚水煎各服1次。

二、血虚风燥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损基底暗淡或暗紫,层层脱鳞屑,瘙痒明显,搔刮后点状出血现象不明显,大便正常或秘结,舌质暗或淡,苔薄,脉弦细。病机为风燥日久,毒热未尽,伤阴耗血,肌肤失养。因毒热末尽,阴血已伤,单清热解毒则有苦寒化燥之弊,反而更伤阴耗血;如仅滋阴养血润燥,恐敛邪使毒热难解,故滋阴养血润燥与清热解毒并用,攻补兼施以治之。选克银二方。药用:

生地30g、丹参15g、玄参15g、麻仁10g、大青叶15g、北豆根10g、白鲜皮15g、草河车15g、连翘10g。

每日1剂,早晚水煎各服1次。

应用原则及加减:

在使用上述2个方剂时,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辨证准确:银屑病的诊断不难,确诊后关键是辨证准确,依其皮损的特点和舌象脉症,进行辨证论治。

2.守方不移:只要辨证准确,服药1〜3周可见效。一般平均坚持服药7〜10周。

3.改变药量:若服药1〜3周效不显,可适当加重用量,如土茯苓可用40g左右,草河车、白鲜皮可增用到30g。

4.调换方剂:血热风燥证经克银一方治疗一段时间后已见效果,再服之皮损变化不大,若皮损已由鲜红转为红褐或淡红,可改用克银二方继续治疗;血虚风燥证用克银二方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复感外邪或饮食不当,皮损加重或又有新起的斑疹,可加重克银二方中清热解毒药的用量,或改用克银一方调治。

根据皮损变化和兼症可适当予以加减:若皮损鲜红,面积较大,重用生地,加丹皮、赤芍、紫草以加强凉血作用,或加生石膏、知母,以增强清解气分热势的力量;若皮损紫暗,加赤芍、桃仁、红花,以增加活血之力;血热风燥证之鳞屑较厚者,加黄芩、大青叶;血虚风燥证之鳞屑较厚者,加当归、鸡血藤;若瘙痒较甚者,加白芷;咽痛者,除适当调整北豆根、板蓝根用量外,也可选配锦灯笼、黄芩、胖大海等药;便干是银屑病患者常见症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生川军、大青叶、火麻仁等药调之;烦躁口渴者,加麦冬、沙参、玉竹等,甚者加石膏、知母、山栀、竹叶等药;小便黄者,加木通、竹叶、生草梢。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6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