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内郁轻宣而泄,六淫邪客诸花可解

名医简介

徐宜厚(1940〜),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花类药的数量在本草中记载虽少,但历代文献对其功效的阐述颇多。《神农本草经》载花类药6种,开创了花类药治疗皮肤病的先河;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治身瘙痒用柳花,悦人面有旋覆花。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介绍以花类药为主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如凌霄花散治疠风,仅用3g凌霄花末,酒调送下治身上虚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中地反映了花类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成就:风热面肿用辛夷花;齄疱䵟䵳用紫葳、旋覆花、蜀葵花、马蔺花、李花、梨花、木瓜花、杏花、樱桃花、桃花;面疱用凌霄花、曼陀罗花、桃花,白发变黑用榴花;丹毒用银花;风瘙疹痱用苍耳花、楝花;疣痣用芫花;恶疮用银花、黄芩花;杨梅疮用银花、野菊花、槐花;风癞用杨花、凌霄花;热疮用葵花、荷花;瘸疮用桃花;软疖用白梅花;秃疮用黄葵花、桃花等。近人赵炳南自拟红花、鸡冠花、玫瑰花、凌霄花、野菊花组成的凉血五花汤治疗玫瑰糠疹、多形性红斑、红斑狼疮等皮肤病,常获良效。

临床实践体会:凡花类药皆是质地轻扬,大多能升能浮,能宣能透,具有轻而扬之的作用,在“十剂”中应属轻剂的范畴。引起皮肤病的原因虽多,但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肺主皮毛,心主血脉则是部分皮肤病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因此,花类药的轻扬宣达,既能治六淫外邪客于皮毛的疮疡,又能治火热郁抑于心经的皮肤病,使之从汗而泄,或者火散而愈。常用的花类药有杭菊花、金银花、野菊花、绿萼梅、厚朴花、槐花、款冬花、红花、白扁豆花、凤仙花、玫瑰花、月季花、山茶花、白残花、凌霄花、葛花、栀子花、茉莉花、鸡冠花、辛夷花、荷花等。此外,比较少用的还有:桃花、白茅花、芫花、葵花、石榴花、白槿花、合欢花、密蒙花。根据各种花类药的不同性能,有时单用,有时相须,多是视具体病症配伍应用。兹分述如下:

1.酒齄鼻:初期多由肺经郁热,上熏于鼻。所以鼻炎及其鼻翼两侧出现红斑、丘疱疹、脓疱、丘疹,进而肥厚增生如瘤状。治宜清宣肺热法。方用栀子金花丸加味。药用:

栀子仁6g、酒炒枯芩6g、升麻6g、红花6g、凌霄花6g、炒丹皮6g、银花10〜15g。

2.红斑性痤疮:痤疮俗称“酒刺”,是青年人常患的一种皮肤病。皮疹通常发生在面颊、口鼻四周,其中以炎性丘疹和弥漫性红斑比较多见,故又称酒齄鼻样痤疮。内因肺经血热,外因触冒风热,以致血热郁滞肤表。治宜宣肺凉血,佐以化瘀法。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药用:

枇杷叶6g、酒炒黄芩、桑白皮6g、升麻6g、红花6g、凌霄花6g、炒槐花10g、野菊花10g、沙参10〜12g。

3.口周皮炎:口的周围皮肤,如鼻唇沟、下唇,部分延及颏部,出现红斑、斑丘疹,伴有糠秕状鳞屑,病情时轻时重,缓慢而顽固。此病可能与《灵枢·经脉》所说“唇疹”一症相近,系由脾经郁热所致。治宜清解脾热。方用泻黄散加减。药用:

藿香10g、生石膏10g、炒槐花10〜15g、栀子10g、凌霄花10g、荷花10g、防风10g、荆芥10g、厚朴花6〜10g。

4.急性荨麻疹:身半以上,特别是头面部位突然发起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小如蚊叮,大如地图,甚则眼睑宣浮,痒感颇重。同时兼有咽喉红肿,发热,口干思饮,脉浮数,舌质正常、苔薄黄。辨为风热客于肺卫。治宜辛凉宣透法。方用银翘散加减。药用:

银花12g、野菊花12g、连翘10g、炒牛蒡子10g、防风10g、荆芥6g、蝉蜕6g、红花6g、炒丹皮6g、凌霄花6g、甘草6g、生地6g。

5.急性点滴状银屑病:湿热病后,部分病人的皮肤上发起点滴状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则有筛状出血,严重时皮疹往往遍布全身,兼有咽弓红肿,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辨为外感风热,内郁血热,风热相搏,热窜肌腠而成。治宜清营凉血,佐以宣透法。方用银花解毒汤。

银花15g、炒槐花15g、玫瑰花12g、玄参12g、沙参12g、生地12g、与花6g、凌霄花6g、炒丹皮6g、紫草6〜10g。

6.皮肤瘙痒症: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对于瘙痒的辨证,《杂病源流犀烛》曾有一段扼要论述:“血虚之痒,虫行皮中;皮虚之痒,淫淫不已;风邪之痒,痒甚难忍;酒后之痒,痒如风疮,常搔至血出”。沈氏数语虽然不能概括痒的全貌,但对痒的辨证确是十分中肯,因此,可以作为全身性瘙痒辨证论治的纲要。一般来说,局限性瘙痒以外治为主;全身性瘙痒重在内治,而在内治方中也不能由于痒与风的关系密切,过多地投用散风之品,要防其风药耗损阴血,肤失濡养,这样痒非但不能止,反而更能加重痒感的延续。所以,虚是各种痒之本,风、热、湿则是痒之标。治宜养阴疏表,相兼并行法。方用首乌七花汤。药用:

何首乌12g、生地10g、熟地10g、钩藤10g、杭菊花10g、防风6g、凌霄花6g、款冬花6g、红花6g、玫瑰花6g、白扁豆花6g、鸡冠花6g。

7.玫瑰糠疹:首次在腋窝或腹股沟处,发现淡红色斑疹,其长轴与皮纹一致,呈椭圆形,上覆少量糠秕状鳞屑,微痒。正因为在发病过程中先有母斑,后出子斑,所以又称为“母子癣”。多由血分风热,扰于肌膜。治宜凉血散风法。方用凉血五花汤加味。药用:

银花10g、野菊花10g、玫瑰花10〜12g、鸡冠花6g、凌霄花6g、生地6g、炒丹皮6〜10g、荆芥炭6g、土茯苓30g。

8.日光性皮炎:皮肤在强烈日光的曝晒下,数小时内,面、颈和前臂等部位出现红斑、水肿,甚至发生水泡,呈急性皮肤炎症。中医认为致病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过度照射,故称之“日晒疮”,又叫“夏日沸烂疮”。由感受暑热之气,致气血沸腾,热盛成毒,则伤肤腐肉而暂时成疮。治宜清暑透热法。方用白虎五花汤。药用:

生石膏15g、绿豆衣15〜30g、炒知母6g、红花6g、凌霄花6〜10g、银花10g、炒槐花10g、青蒿10g、山药10g、野菊花10〜15g。

花类药还可在接触性皮炎、药疹(如麻疹样药疹、猩红热样药疹)、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疾病中,作为消退红斑、瘀斑、丘疹的主要辅助药来应用,常获得良好效果。

花类药适用于风热、血热所致的各种皮肤病,这是因为花类药的性味,以甘辛性温居多,酸寒次之。血得热则行,风得辛则散,酸能柔肝,寒能胜热。同时,花质轻扬,故对发生于肌腠之疾,皆属正用之理。但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审证求因。如肺胃积热配栀子、黄芩、生石膏、大黄;营血两燔应加玄参、丹皮、生地、赤芍;风热初客递增防风、荆芥、炒牛蒡子、蝉蜕;热炽化毒增入紫草、野菊花、土茯苓、绿豆衣(心热用犀角或水牛角,肝热用羚羊角),疗效更佳。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6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