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病因细辨证,法前贤勿拘泥

名医简介

沈楚翘(1909〜1989),原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

皮肤病虽然名目繁多,皮损多种多样,病情错综复杂,但其症状归纳起来,不外痒、痛、渗出(或脱屑)。其病因不外风、湿和热(亦有虫、毒、瘀等)。其病机多为风湿热邪郁于肌肤,气血运行受阻,肌肤失养而成。急性病变多属湿热,慢性多属血燥。急性期多用祛风清热利湿法,慢性期多用养血润燥法。

其临床表现:偏于风者,多泛发全身,游走不定,瘙痒颇剧,大多为干性,少渗出,或有脱屑,皮损多为丘疹、风团。偏于热者,其症多见红、肿、热、痛、痒(或痒痛交作),皮疹多为斑丘疹;偏于湿者,多见瘙痒、糜烂、渗液较多,或黄水淋漓,病程缠绵难愈,皮损多为水泡、脓疮。

皮肤病多发于浅表肌肤,但与内脏关系密切。心主血脉而藏神,肝主筋而其华在爪,肾主骨而其华在发,肺主皮毛,脾主肌肉。一旦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皆可导致皮肤病发生,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治疗皮肤病亦需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调理脏腑,使其各复其职。若只着眼于局部皮肤,而忽略内调脏腑气血,即使皮损暂时好转或消失,也易复发,甚至愈发愈重。若以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祛风、调理脾胃、泻火解毒、平肝重镇、清热利湿法分别治疗红斑性肢痛症、白塞氏病、银屑病、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急慢性湿疹等难愈易复发的顽疾,则疗效颇著。

重活血化瘀

据王清任《医林改错》中“青筋暴露,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也”及《素问·调经论》中“孙络外溢则有留血也”等论述,认为血瘀证在皮肤病领域中的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舌质暗滞,边有瘀点或瘀斑,箭下色青紫;出血倾向;表浅静脉怒张,皮肤颜色改变(暗褐、紫斑、臼斑等);毛发的变化(脱发、发枯黄等);感觉的异常;皮肤粗糙、角化过度,异常组织增生,如结节红斑、皮下囊肿等;顽固而持续性隐痛,或刺痛难忍等。

活血化瘀法对下肢结节痛,包括结节红斑、硬红斑、结节性脉管炎、过敏性紫癜、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红斑肢痛症等常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具体应用时,尚需区别寒热虚实,配合其他疗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据红斑性肢痛症见有皮肤紫红、充血,温度增高,疼痛等症状,认为该病是由湿热蕴于肌肤,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每治以活血化瘀配合清热利湿。

例1陆某,男,58岁。1980年5月3日初诊。

1979年1月两足跟肌腱呈针刺样疼痛,逐渐发展到两足底,局部皮色紫红,温度显著增高,焮热作痛,入夜尤甚,活动及站立时疼痛加重。自用冷水浸泡,疼痛可缓解数小时,而后又复作痛。以后两踩及膝部出现结节性红斑,时隐时现,焮热作痛。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红斑性肢痛症”。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而来本院中医治疗。脉弦细数,舌苔黄。症属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脉络不和。治拟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络法。药用。

当归10g、丹参10g、丹皮10g、赤芍10g、白芍10g、牛膝10g、赤小豆15g、忍冬藤15g、天仙藤15g、络石藤15g、伸筋草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

水煎服。

二诊(1980年11月14日):两足肿势已消,红斑退尽,皮色如常,疼痛亦止,步履便利。

白塞氏病,法宗《金匮》白塞氏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皮肤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粘膜综合病症。相当于《金匮要略》所描述的“狐惑”一证,“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在《金匮》治疗本病应用百合地黄汤、甘草泻心汤等方的启示下,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肝肾两亏,湿热为患。总的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故治疗方法亦有差异。发于口、眼部位者,多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治当以滋阴降火为主;发于外阴者,为湿热下注,故以清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结节性红斑,多为瘀血凝滞,应在上法中配合活血祛瘀之法。

例2郑某,女,31岁。1980年4月10日初诊。

2月21日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继之口腔粘膜、外阴部发生溃疡作痛,2月27日人本院皮肤科病房,诊断为白塞氏病。经过1个月治疗,病情好转出院。但不久又复发,口腔粘膜又生溃疡,午后低热,神疲乏力,口干而渴,脉弦细,舌苔薄边尖红。证属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脾胃湿热循经上熏所致。治拟养阴清热利湿法。药用:

大生地15g、麦冬10g、山药10g、朱茯苓10g、生石膏15g、知母10g、牛膝10g、竹叶10g、玄参10g、谷麦芽各10g、杭甘菊6g、代赭石30g、鲜芦根1支(去节)。

水煎服。

二诊(4月17日):服上方7剂,诸症均减,口腔溃疡渐瘥,再以上方加减治疗两月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重辨证明病因分标本审虚实

神经性皮炎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牛皮癣”、“顽癣”。多由风湿热邪郁于肌肤,日久耗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该病有两大特点,一为血虚,一为肝旺。血虚由风邪引起,血虚而致肌肤失养,故养血润燥是治本,常用生熟地、当归、丹参、鸡血藤、何首乌、赤白芍之类;肝旺是引起瘙痒的主要病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强,肝气急而易亢。该病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心烦易怒。

又多因精神紧张,情绪抑郁而发作,瘙痒颇剧,夜不安寐,故用重镇之品,如代赭石、灵磁石、珍珠母、石决明之类,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止痒效果较单纯用祛风、杀虫止痒为佳。

例3何某,男,30岁。1977年12月28日初诊。

面、颈部及手背皮疹作痒已3年。3年前在后颈发现一枚黄豆大皮疹作痒,经自用地塞米松软膏擦涂后,皮疹消失,停药后不久又复发,皮损逐渐延及整个颈部、前额、两颊和两手背,瘙痒不堪,抓破出血,入夜作痒尤甚,影响睡眠,冬春季发作较重,平素性情急躁。经某医院诊为播散性神经性皮炎。治疗效果不显,而来求治。检查:前额、两面颊部、后颈部皮损呈散在性分布,部分有融合之苔藓样暗褐色斑片,周围有如针头至绿豆大扁平丘疹,部分有明显抓痕和血痂,手背亦有同样皮损,脉弦细,苔白。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治宜养血祛风,重镇止痒法。药用:

荆芥10g、黄芩10g、生地12g、丹皮10g、赤芍10g、白芍10g、紫草10g、生甘草6g、乌梅10g、灵磁石10g、代赭石30g、地肤子10g、豨莶草15g、牛膝10g。

水煎服。

二诊(1978年3月8日):上方连服3个月,皮损消退大半,瘙痒大减,时有反复,已能安睡。再以上方为主继续服用。

三诊(9月26日):上方加减治疗半年,皮损基本消失,瘙痒已停。

1981年3月21日随访:患者自述停药半年后,皮损有少量发出,微痒。目前虽入春季,未见发作。

治湿别内外法度需分明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因较复杂,常与人的体质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瘙痒剧烈且又易复发。湿疹顾名思义,与“湿”关系密切。而湿有内外之分,内湿多由过食腥辣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以致湿热内生;外湿多由感受风湿邪气,内外之湿相合,发于肌肤而成。因此,湿疹总的病因不离湿热。急性湿疹热重于湿,症见皮肤潮红、焮热,作痒,渗水,溲黄便干,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燥湿之法,选用苦寒清热解毒燥湿之品,如黄芩、黄柏、苦参、白鲜皮等;清热凉血药可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之类。若皮损泛发全身,瘙痒明显,多与风邪有关,应佐以祛风之品,如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豨莶草等,慢性湿疹多为湿重于热,湿热郁于肌肤,耗血生燥,使气血运行不利,而致皮肤粗糙、角化、肥厚。治宜养血活血,祛风利湿为主。常用当归、赤白芍、丹参、鸡血藤等养血活血;茯苓、泽泻、赤豆、薏苡仁之类清热利湿。后期佐以健脾益气之品,如党参、白术、山药等,以杜绝生湿之源,减少湿疹复发。

例4张某,男,45岁。1978年9月6日初诊。

1年前患湿疹,时轻时剧,瘙痒。经某医院治疗好转。前日因饮酒后又复发作,初起两小腿作痒,皮色微红,搔破后流黄水,人暮加重,瘙痒,夜不能安睡。胸部、两上肢亦有散在丘疹、水泡、糜烂。因服西药效果不佳,转中医诊治。检查:四肢伸侧、胸部皮肤潮红,有散发或集簇粟粒大红色丘疹,间有水泡,部分糜烂,渗出液较多色黄,尤以两小腿为著,脉弦滑,苔黄腻,边尖红。证属湿热内蕴,风邪外袭,发于肌肤。治用祛风清热,解毒利湿法。药用:

荆芥10g、黄芩10g、银花15g、连翘15g、赤芍10g、丹皮10g、白鲜皮15g、土茯苓15g、苦参10g、豨莶草15g、地肤子10g、六一散(包)15g。

水煎服。

上方加减治疗月余而收功。

效法于前贤蛇丹治心肝

带状疱疹,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蛇丹”、“蛇串疮”、“缠腰火丹”。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因肝胆湿热内蕴,外发肌肤而成,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本病除与肝有关外,还与心有关。因该病还常发于头面部,皮损潮红焮热,刺痛剧烈,全身伴有心烦口干,溲黄便干,苔黄舌尖红,脉弦数。《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属火而主血脉,火性炎上,如心火亢盛,热伏营血,透发肌表而成火丹,故与心关系密切。因此,治疗该病,当从心肝论治。常用泻火解毒,平肝镇静法。泻火解毒乃泻心肝之火毒,以治本。常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平肝镇静以止痛,用以治标。标本兼顾,收效显著。

例5林某,男,80岁。1981年2月19日初诊。

7天前自觉右侧头痛,继而起发小疹,上至头角,下至耳后,疼痛如针刺,夜不安寐,心烦口干,故来就诊。查其右侧头顶开始,下至锁骨上部,皮损为集簇性、绿豆大小水泡,基底潮红,排列呈带状,各群之间皮肤正常,间有丘疹、血痂。右颈部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压痛明显,脉弦数,苔薄黄,舌尖红。证属心肝火毒蕴热,透发肌肤而成。治以泻火解毒,平肝镇静。药用:

黄芩10g、黄连3g、甘中黄(包6g)、赤芍1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6g、灵磁石30g、珍珠母30g、代赭石30g。水煎服。

二诊(2月23日):经服上方4剂,小水泡逐渐消退,局部疼痛大减,已能安睡。继以上方加减服16剂而愈。

(王袭祚、贾鸿魁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6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