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肾贯彻始终,攻补兼施清解化瘀

名医简介

林鹤和(1928〜),萍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健脾益肾,贯彻始终

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腰酸膝软,小便不利为特征。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以脾肾两脏阳虚最为突出。脾阳虚,则运化无力;肾阳虚,则气化乏源,水液代谢障碍,水湿泛溢肌肤而发为浮肿。蛋白属于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慢性肾炎的蛋白尿,亦为脾肾两虚所致。肾主蛰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充则精气内守,肾气虚则精关不固,蛋白精微失守而漏于尿中;脾主运化,脾虚失运,生化乏源,升摄失司,则肾失水谷精微充养,加之水湿内停,又可壅滞伤肾,使肾失闭藏,而出现蛋白尿。因此,紧紧抓住健脾益肾这一大法,是治疗慢性肾炎取得疗效的关键,应贯彻到整个治疗过程中,然后兼顾他法。即使邪实标急,在治疗标邪时,仍需注意顾护脾肾。临床常以参苓白术散、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但用药需掌握温而不燥,补而不碍邪。故复感外邪引起急性发作时,在使用小叶野鸡尾、白茅根、蒲公英、益母草等清热解毒之品时,多选用白术、苡仁、云苓、山药、赤小豆等健脾益气利水。特别是太子参,为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补而不腻,补而不碍邪。外邪一去,则转用温补脾肾,兼顾祛邪,选用党参、黄芪、杜仲、肉桂之类。慢性肾炎恢复期,尿蛋白久不消失者,采用温阳补肾法以获全功。常用:

熟地18g、肉桂15g、车前子15g、云苓9g、丹皮9g、怀牛膝9g、附子9g、枳壳9g、杜仲9g、肉桂6g。

并用饮食疗法:北芪20g,苡仁、赤小豆、山药各30g,煮粥,每日1剂,收效颇佳。

攻补兼施,重在解毒化湿

脾肾两虚是慢性肾炎发病的内在基础,临床应注意健脾益肾以补虚,但在强调扶正的同时,亦不可忽视祛邪的作用。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患者在其整个病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邪实症状存在,其中又以湿热毒邪最为常见。患者尿液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沉渣,都是湿热毒邪的标志。慢性肾炎病程长,迁延难愈,脏腑亏损,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虚则不耐邪侵,邪自外入,乘虚而蕴结于肾,致使反复感染而急性发作,出现浮肿加甚,尿蛋白、管型及红白细胞增多。病邪不解,又可损脾伤肾,形成恶性循环。其次,湿热之邪可由体内自生,如脾肾阳虚,水无所主,水湿潴留,蕴而成毒,湿毒日久,郁而生热,湿热毒邪不去,则内攻于肾,加重肾脏的病理损害,使病程迁延,寒热虚实错杂,日久难愈,甚至发展成脾肾衰败,湿毒内蕴之肾功能衰竭。因此,重视清热解毒化湿以祛邪,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但用药需注意“祛邪不伤正,补虚不壅邪”这一原则。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表现以邪实为主时,治疗应宣肺疏表,解毒化湿为主,兼顾脾肾;表现以正虚邪实时,则扶正与祛邪并重。慢性肾炎非急性发作,虽无外邪,但邪自内生,因此,主张不论在疾病的哪个阶段,都应根据湿热病邪的轻重,选择使用一些清热解毒化湿之品,常选用连翘、蒲公英、石韦、车前草、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特别重用小叶野鸡尾,多用30g以上。但应注意,蒲公英、连翘等过于苦寒,不可久用。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则可用于各个阶段,久用亦无伤阳损脾之弊。

例1尹某,男,6岁。于1985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于1985年1月15日突然两眼睑肿如卧蚕,尿短赤,继则全身浮肿,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浮肿消退,以后每因受凉感冒而复发,曾因全身浮肿,尿少在湖南某医院诊治2月余。近2个月来,颜面及全身浮肿,按之如泥,纳呆,常自汗出,面色㿠白,大便稀溏,小便少,色稍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某医曾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月余,浮肿不退,尿蛋白保持在++〜+++之间,来诊时,小便化验:蛋白+++,颗粒管型0〜3/HP,红细胞0〜5/HP,白细胞2〜7/HP。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辨证为脾肾阳虚,内蕴湿毒。拟用温肾健脾,解毒化湿法。

处方:

北芪9g、云苓9g、枣皮9g、党参9g、益母草9g、赤小豆10g、半边莲10g、肉桂7g、白花蛇舌草12g、玉米须15g、小叶野鸡尾20g、大枣5枚。

服药15剂后,浮肿消退,饮食增加。小便化验:蛋白+,白细胞0〜1/HP,管型消失,以上方化裁治疗3个月而痊愈。小便化验:蛋白连续3次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水病累血,化瘀水肿自消

血水同源,慢性肾炎阳虚阴盛,水湿停聚,使气血循环不畅,渐致肾脏瘀血。气血瘀滞又可加重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水肿,造成恶性循环。肾脏的瘀滞亦是慢性肾炎的病理因素之一,应用温阳利水,解毒化湿,而水肿不消,尿蛋白不减者,加用养血活血化瘀之品,常可取得满意疗效。故临证每于辨证施治的同时,多使用一些活血化瘀药,如桃仁、川芎、当归、枳壳、丹参、益母草、泽兰等。

例2徐某,男,4岁,1983年4月4日初诊。

患慢性肾炎反复发作1年余。近3月来,因感冒复发,全身浮肿,面色萎黄,精神疲乏,腹胀便溏,尿少,舌淡,苔薄白,舌边见瘀点,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药用:

党参9g、白术9g、苡仁9g、赤小豆9g、黄芪9g、丹参9g、肉桂3g、蛇舌草15g、半边莲15g、公英5g、甘草2g。

治疗半月,浮肿不退,小便化验,尿蛋白+++,白细胞0〜6/HP,尿酸盐++++。考虑此为血瘀之故,上方去公英、苡仁,加附子5g,益母草9g,桃仁7g。服药7剂,浮肿消退,尿蛋白减至+,红细胞0〜1/HP。后转用济生肾气丸加减,治疗6个月痊愈。尿检:蛋白连续3次阴性,随访一年半未复发。

肾衰浊聚,中药透析

慢性肾炎迁延日久,反复感染病邪,或失治、误治,屡损其阳,或肾病久而自伤,脾肾之阳渐衰,由虚而损。脾肾衰败,则气化无权,水液上下出入皆不通利,致湿浊潴留,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而出现尿闭,呕吐,腹胀,纳呆,昏迷等脾肾阳衰、浊阴上逆的证候。湿浊之邪蕴积日久,又可化热伤阴而致阴竭,或寒化伤阳而致阳亡。脾肾阳衰,阳虚为病之本,湿浊滞留为病之标,湿浊之邪根于脾肾阳衰。故除治标外,仍宗温补脾肾之法则。内服中药温阳利水,同时采用直肠给药结肠透析,以泻湿浊,降低血中氮质等代谢产物,可提高疗效。

例3唐某,女,37岁,1983年10月6日入院,住院号:10227。

患者于1980年7月感冒后,突然出现头面浮肿,腰痛,小便频数,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经各方治疗罔效,浮肿,腰痛反复发作。近1月来,头面四肢浮肿加剧,按之凹陷,腰痛绵绵,头晕,耳鸣,困倦乏力,尿黄而短少,大便秘结,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滑细数。治疗拟温阳利水,健脾化湿。用真武汤加减,病体渐复。不慎于10月29日感受外邪而致浮肿加剧,尤以下肢肿为甚,胸闷烦躁,头晕欲呕,腹胀尿少,尿量每日只有30〜50ml。检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5/HP,白细胞0〜4/HP,颗粒管型0〜1/HP。非蛋白氮25.4mmol/L(35.6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23mmol/L(51容积%),BUN34.2mmol/L(96mg/dl),肌酐353/μmol/L(4mg/dl),血浆蛋白:总蛋白42g/L(4.2g/dl),A25.7g/L(2.57g/dl),G16.3g/L(1.63g/dl),肝功能正常,胆固醇4.3mmol/L(166mg/dl)。予中药内服: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土茯苓、熟附片、车前草、泽泻、云苓、太子参,每日1剂。并用中药:

小叶野鸡尾60g、白花蛇舌草30g、半边莲30g、大黄15g、蒲公英15g、玄明粉10g、附子15g。

水煎灌肠,行结肠透析(其方法是:上药加水2000ml,煎至300〜400ml,入玄明粉、大黄同煎过滤。先用温盐水或温开水清洁灌肠排解大便。患者侧卧后取20〜22号肛管,从肛门插入约20cm左右,用加热之透析液,每次150〜200ml,缓缓滴入肠腔,30〜40滴/分,每日1次,每晚取60m〖作为保留灌肠)。

3天后,精神、食欲恢复正常,浮肿大减,尿量增加至1200〜1600ml/日,仅见头晕,下肢沉重。7天后复查:非蛋白氮10.7mmol/L(15mg/dl),BUN1.lmmol/L(3.2mg/dl),肌酐189μmol/L(2.14mg/dl),尿蛋白(+),红细胞0〜2/HP,白细胞0〜1/HP。后予健脾益肾,解毒燥湿,巩固疗效,病情稳定后出院。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
2
本条ID:15108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